图:X-47
最近,美国海军舰载无人机招标爆出大冷门:研发X47B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宣布由于认定项目本身无法获得预期盈利,宣布退出MQ25无人机项目竞标。
这意味着MQ25项目,最终会由成本更低、但实际隐身能力高度存疑——或者更直白的说,不可能实现严格隐身能力的波音/通用公司联合方案,将获得最后的胜利。从装备型号发展上来说,这是美军又一次大步迈向弯路的标志性事件。
目前不清楚这一变故的真正深层原因,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海军要力保F35C和下一代隐身载人飞机的项目;而X47B一旦正式作为MQ25批量装备服役,会在未来严重的削弱隐身载人平台的存在必要性。
这种情况下,通过在项目要求中设置针对性的条款,逼迫诺格公司退出竞争,就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弃卒保车的选择,在各国装备发展中都屡见不鲜。
比如就中国来说,在歼20的五代机方案竞争过程中,项目预研、关键性能指标需求的提出都是601所等单位掌握;611当时认为有相当大的几率,现在的歼20方案会因为非技术因素在竞争中失败。
当时611安排的竞争失败后备发展路线,就是一款单大推的无尾三角翼布局、非全动V垂尾(缩减研制成本)、两侧进气的外销中型四代机方案;内置弹仓能够携带一枚1吨级重型炸弹和2枚中距导弹;同时大力发展无人机项目——因为未来的趋势,必定是战争无人化。
而在歼20获胜以后,出于担心研制力量分散、存在冲击歼20可能、避免本国外销型号竞争等一系列因素,该方案失去了行政上的可能性。
就美国本身的情况来说,逼迫X47B退出竞争是严重错误的做法。目前无人机的战斗性能瓶颈,主要存在于通信和指挥上:
现在的军用无人机主流设计,在执行作战时,仍然需要后方人员在指挥舱室中,观看无人机雷达和红外/光电等传感器发回的探测数据,并进行相关的战术决策;一旦通信在强干扰下断绝,无人机就只能按照预先储存的方案,执行返航等相对简单的自动操作。
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水平,仍然不足以使无人机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良好的自主评估判断来自于空中、地面、水上的威胁,精确分辨和确认目标,规划出合理的飞行轨迹和武器投放方案。
但是这些问题,在将来是可以通过对机载任务计算机、数据链等机载设备系统进行软硬件更换升级解决的。而且以现有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来说,突破的门槛已经很近了——快的话就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内,只是我们还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天。
而另一方面,X47B,它的平台设计:气动外形,飞控系统,飞机结构,隐身设计,都是严格符合现阶段认知中的未来作战需求的——隐身,拥有足够的内部设备安装扩展空间、足够的武器内置和投放潜力。毕竟这个项目,最早就是作为“舰载空中监视打击无人机”研制的。
这意味着,在未来除非出现隐身/反隐身技术本身的革命性突破,一旦通讯和人工智能出现突破,美国还得回过头再搞类似X47B的型号。而在未来的30年以内,前者的概率,要远远小于后者的概率。
这种瞎折腾,对中国来说应该要彻底避免的,也是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型号发展规划阶段就以极低成本避免掉的。
中国的舰载无人机,应该从一开始就是高度隐身、并且具备强大设备和武器搭载能力的平台;通过设备的升级改进,不断强化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扩展使用功能——比如加油、侦察、对海对地攻击、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