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的时候,美国智库“2049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暗示称,中国的无人机编队可能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并拥有针对美国航母发动“蜂群”攻击的能力。而近年来,随着无人机、自主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等现代前沿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中美两国的无人机“蜂群”战术都已经从“概念”阶段走向了“实践”阶段,美国的“蝗虫”LOCUST(低成本无人机群集技术)无人机集群发射系统已经广为人知。
而在不久前,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的无人机蜂群作战系统已经将无人机从在地面发射/回收转移到空中,也就是说,中国的无人机在战场上可以直接进行空中发射和回收,就像一个空中可以移动的蜂巢,蜜蜂们可以远程完成“采蜜”的任务后安全返回蜂巢。这份资料还显示,中国的无人机蜂群作战系统可以执行“群侦察监视”、“群干扰”、“群打击”等任务,目标对象则是敌方的大型水面舰艇。
有军事专家对“迷彩派”分析称,无人机蜂群作战系统把水面舰艇、特别是大型水面舰艇作为目标其实非常“合情合理”。除了大型水面舰艇目标大、价值高、机动能力较差,之外,目前大型水面舰艇的防空系统设计目标主要是防御超音速巡航导弹和喷气式战斗机,应对以 “低慢小”目标的能力并不突出。即使是航空母舰编队,在面对一大群拥有高度自主能力、彼此协作的无人机时,也会显得束手无策。以美国海军大量装备的“宙斯盾”系统为例,这套世界上最成熟也是最好的舰载武器系统集成了AN/SPY-1相控阵雷达、多类传感器、干扰器、诱饵弹、“标准”系列防空导弹、127毫米舰炮和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而能够有效发挥拦截无人机“蜂群”的武器系统只有“密集阵”近防系统。在美国组织的试验中,当由8架无人机组成的集群进行攻击时,平均有2.8架无人机能够避开拦截系统。如果无人机数量增加到数十架,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中国的无人机“蜂巢”作战方式要想达到实用化,依然要面对大量复杂的技术问题,比如无人集群智能作战系统的构建方式、运行方式、动态管理、编队控制、指挥控制等。此外,在航程、航时、航速、传感器、打击武器等方面,一般的小型无人机难以满足要求。同时,如果选择运输机作为空中发射/回收平台,存在机动性、自卫能力、隐身性能都较差的情况,如果需在敌方目标防区外活动的话,会对其搭载的无人机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蜂群无人系统也是美国国防部战略能力办公室正在着手发展的项目之一,在美国防部2017年预算中,有30亿美元投入人机合作及无人机集群执行行动的研究。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司令表示,对空军而言,蜂群无人机未来非常有可能成为现实,并改变战争的“游戏”规则,是对抗中俄军事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
据美媒2017年3月报道,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Dynetics公司,已经获得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之“精灵”无人机项目计划的第2阶段合同。该技术计划之目标,同样是使无人机能够以低成本发射和重复使用,尤其是安全可靠地在“空中发射”以及“空中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