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www.wforum.com | 2019-07-28 04:21:14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洁平 (@az) 2019-7-27 from Matters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可能回答不了"为什么黑衣人打白衣人媒体不报道""机场打人真相是什么""何君尧祖坟被挖为什么媒体不谴责示威者""警察执法有错吗"这些问题。我知道这些问题在大陆网络传播非常热烈。此前我一直没办法面对和回答这些问题,但梳理完这篇,好像获得了一点能量,可以继续写一篇QA,专门针对中国语境里的香港,写写我的回答。但这篇文,就让我先回到香港,回到运动本身,从我自己认为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与值得记录的点,做一次全局梳理。

  运动的民意支持从何而来?上一篇文章写过。这篇里,我会从六句抗争口号的演变,和当权者的五次策略变化,梳理这场运动如何一路走来。一场去中心化的运动,口号是无名抗争者自己提出来的,它的演变正是集体抗争状态的体现;而当权者的策略变化,则能看到镇压剧本的逐渐演变。这场运动,每个经历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记忆与沉淀方式,希望更多人一起写写自己的这个夏天。

  正文:

  "这是意志的对决。"7月27日前几天,两个香港人不约而同对我说了同样的话。

  6月到7月,他们几乎每周都出来游行。白天,与动辄十万百万人一起,在烈日下走几公里路,到了晚上,黑衣口罩,潜入夜色,占马路,围政府,站在素不相识的陌生黑衣人旁,与全副武装的警察对峙。

  这两个朋友,以往并不是游行常客,行动理念是香港人常说的"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这一次,他们吃过几次催泪烟,但从没有与警方冲撞过,离前线很远,也没有经历元朗黑夜,没有遭遇黑社会的暴力。他们一般在地铁停运的12点就会离开现场回家,晚上尽量留久一点,只是担心最前线那些戴着头盔、口罩、保鲜膜,拿着水瓶和雨伞就站在第一排的年轻人。

  他们是这场运动里很普遍的面孔:无名,中产,生活安稳,凡事求个公道,爱惜香港。

  和其他人一样,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夏天,没时间出去度假,魂魄仿佛被困在西环到湾仔的这三公里路上,在政府总部、警察总部、立法会大楼、中联办之间游走。就算度假,也是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一路刷着脸书、连登,刷现场直播,焦虑不已。他们也没想到,在这个夏天,会学习这么多武器、急救、法律、隐私、抗争手语这些和平年代不曾想过的奇特知识——橡胶子弹、布袋弹、海绵弹的区别和伤害是什么?telegram怎样设置不会被追溯?胶纸、束带、保鲜膜的手势分别是什么?陷入抑郁有自杀倾向的抗争者失踪了,怎么救?

  从6月9日到7月27日,整整49天,香港从百万人上街和平游行、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发展到运动如水一般全城蔓延。由于修例事件,及其后政府回应抗议的方式,触发了长久以来香港人对自由、法治核心价值受损的担忧,运动获主流民意支持,民气源源不绝。同时运动没有中心领袖,呈现"无大台"状态,每个参与者都以自组织方式参加,参与感与归属感极强,人人自己寻找角色,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做"。这两点关键因素,令运动持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层次与能量。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于是,在整个运动中,你看到行动的光谱不断拓宽:从最温和的把各区域墻壁公共化为表达意见场所的"连侬墻",到和平非暴力模式——经警方允许的游行集会、未申请但打个擦边球的唱圣歌式集会、购物团式集会,再到公民抗命模式——占领、堵路、包围,一直延伸至"勇武"模式——破坏标志性公物(如立法会大门、有主权象征的国徽)、与警察冲突时不排斥使用武力。

  香港主流社会一向和平理性,以往对示威中使用武力(主要指警察丢水瓶、破坏公物一类的行为)的接受度极低,过去十数年的大型游行示威中,只要有人这样做,往往会被身边的同行者谴责。但这些年,随着港人对政府管治体系的信任和接受度逐渐降低,主流社会对抗争不同光谱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一次运动中,许多人就算从不参与前线,也对激进抗争者心怀同情。

  在运动中,你还可以看到运动的空间与时间一起蔓延。除了港人熟悉的港岛区维多利亚公园到中环这条常规游行路线,以及5年前雨伞运动曾占领过的金钟夏慤道,这次运动的无中心特性,还令集会、游行乃至冲突的画面,蔓延到港岛区的湾仔、上环、西环,九龙的尖沙咀、旺角,新界的上水、沙田、元朗、大屿山,从街道空间蔓延到大型商场、地铁站、机场。表达意见的连侬墻,更是在十八区遍地开花,把市民常常经过的交通、消费与居住社区空间,随时转化为公共空间。

  我们看到一场形态上非常离散、内核极为团结的运动,而它所面对的,是形态上极为坚固、内部结构如骨牌般松动的执政方。随着运动延续,两边的博弈与张力,不断升级。到了第49天的现在,不论身在其中、还是置身事外的人,都能从来自中国的大量威胁性谣言(解放军已进城)、舆论战的拉开帷幕和中间派的急切表态感觉到,运动的终局近了。

  没有人知道终点是什么样子。

  但我们知道,正如抗争不是剧本写就,终点也不是宿命。回顾这场运动,梳理双方如何一步一步令局势翻天覆地,又会沉淀下什么给未来的香港,这些,才是终局之后,香港会如何走下去的关键。

  本文提供一个角度,从六句抗争口号的演变,和当权者的五次策略变化,梳理过去49天,香港因何走到此处。

  一、"不撤不散"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你不撤,我不散。这是贯穿运动全场最主流的口号。它集中出现在6月16日,第二次过百万人的游行集会中。它所针对的,是特首林郑月娥6月15日下午三点在记者会上,宣佈修订逃犯条例"暂缓"。

  6月9日,因为反对逃犯条例修订,香港爆发百万人游行。这次游行的规模,打破主权移交以来的历史记录,远超2003年的五十万人上街反对23条立法,规模直逼1989年百万港人上街,支持北京天安门学生运动。而在当晚,正在经过了整个白天的群情激荡,人群还大量聚集在游行终点附近的金钟、中环一带,并未散去之时,政府回应了一则非常简短的声明,大意是:很多人游行,我们看到了,恩,"条例草案于本月12日在立法会恢复二读辩论"。紧接着,防暴警察出动,以警棍与胡椒喷雾为主近距离对在立法会附近示威区和平聚集、还未散去的年轻人武力清场。

  面对沸腾民意,政府的轻简处理和强硬压制,令抗争者感到愤怒。民意在三天后又一次大规模涌出,6月12日,金钟重现了5年前雨伞运动时的画面,心脏地带的夏慤道被占领。但这一次,政府显然不打算让持续占领发生,当天下午3点,警方就出动了空前的武力密集压制:2小时之内,发出了150发催泪弹、20发布袋弹、数发橡胶子弹,有示威者眼部中弹,重伤接近失明;这比起5年前雨伞运动初期的压制,密度与强度高出了好几倍。警方又迅速将612的和平占领口头定性为"暴动"(其后又改口),并在医院搜捕示威者。强硬手段,令事态一发不可收拾:愤怒民众的诉求不再只局限于条例撤回本身,还要求调查、追究警队滥权。这也令运动再也难以结束。

  6月15日,林郑月娥为安抚民情,做出让步,"暂缓"条例。但此时已经不是6月9日。经过了612的激烈武力,这个时候,这个用词,已经无法令示威者止步。

  "不撤不散",人们在街头喊出这句口号,延续至今。

  二、"不受伤、不流血、不被捕 / 不割席、不笃灰、不指责"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这是运动前半场最重要的一句口号,大规模出现,正是在6月12日占领及武力清场之后。

  这一天,人们意识到,不会游行完就算了,这是一场会持续下去的运动了。但它的形式是什么?继续游行吗?占领吗?公民抗命吗?冲击吗?谁说了算呢?当时还没有人知道。但6月12日前后,无数人自发开始在网络、现场讨论,运动"无大台"的状态已经初步形成。没有领袖,怎么团结?没有中心,怎样凝聚?所有人几乎是自发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没有领袖告诉你该怎么做时,每个人都开始为运动的种种难题自己找解决方法。这六个词的并列使用,就在人们的磨合与讨论中,以逐渐迭代的方式生成了。

  前三个词,"不受伤、不流血、不被捕"是对前线示威者说。这三个不包含了对"勇武抗争"路线的理解与宽容,意思是年轻人在前线,运动无人指挥,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尽量不要被警棍打中,不要被子弹打中,不要死守不退,不要恋战,不要被捕,来日方长。后三个词,则是对不在前线的抗争者说,他们可能在现场远距离地看,可能在家中看直播,"不割席、不笃灰、不指责"——不要跟前线抗争者切割,不要怀疑自己人是"内鬼",不要只顾指责前线太冲。

  这六个词的出现,一方面源自本次运动没有中心指挥,各个参与者需要在各个位置照顾好自己,团结彼此的内在诉求;一方面,也来自雨伞运动之后五年,香港公民社会大撕裂,本土派与民主派相互攻击,非暴力路线与武力抗争路线相互攻击的惨痛教训。

  这句口号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奠定了整个运动的基本气氛:不强占,不硬冲,被驱散了就退,回头再来,前线不要指责后方毫不付出坐享其成,后方也不要指责前线冲击太过授人口实,大家在各自的位置各自配合,前线体现运动的意志,后方争取社会大众的支持。正是这种很早出现的运动自觉,让整场运动几乎奇迹般地渡过许多陷阱与危机,依然团结,创意百出。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三、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这不是抗争现场的口号,却是网络中最流行的一句,也在612之后开始大量出现。

  "六不"是对运动现场说,这一句就是更广泛地对所有抗争者讲。在没有指挥的时候,凝聚抗争者的只有"山"——也就是共同的目标。这目标包括了运动的核心诉求,也包括诉求背后的核心价值。"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呼吁的是,只要有这个最大公约数,人们各自在自己的位置努力就可以。不论是在运动中,还是日常生活里,你在平时的职业岗位、社会角色,尽小小的力气,践行运动相信的价值观——守护自由,就够了。

  如果说"六不"口号在现场最大程度地团结了抗争者,那"兄弟爬山",就意味着人们把运动带回日常生活,让运动的界限彻底模煳。去中心化,因而处处都是中心,没有广场,结果处处都是广场。能做到这样,恰恰是无数普通人在自己的专业岗位——医疗、消防、社工、学术、法律、金融、市场营销、国际事务、语言翻译、视觉设计、新闻、音乐、工程施工等努力"尽做"的结果,我们才会看到,在无人领导的情况下,短短49天,涌现出诸如超大规模游行、多次游击式占领、数百万众筹广告、G20 Campaign、大大小小的创作项目、自发救援队、物资组、心理救援小组等无数有条不紊,由无名者发起的,创意、效率和执行力均世界一流的项目。

  四、Be Water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洛杉矶时报最早将香港反送中运动比喻为是一个会自我学习的超级AI,如蚁群或蜂群一样,靠所有人开放的自我学习彼此协作。香港人自己,则选择了李小龙的讲法:be water。

  作为武术明星的李小龙,是念哲学出身,在1971年接受美国脱口秀节目访问时,他曾讲过这样一段东方魅力十足的话:"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Put water into a cup. Becomes the cup. Put water into a teapot. Becomes the teapot. Water can flow or creep or drip or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6月21日,运动关键性的一幕转折,是抗争者包围了警察总部。这一天开始,be water 这句原本在网络论坛偶尔被人提及的话,被拿到现场自我提醒,事后,也被更多香港人作为口号、hashtag,形容运动。

  这一天,为表达对警察使用过度武力、涉嫌滥权的不满,数万示威者在当天包围了位于湾仔的警察总部。这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包围警察总部。警方高度戒备,示威者神经也高度紧张,民主派议员、社工、牧师都竭力居中调停,所有人都害怕出现流血冲突——毕竟,一旦冲击警察总部,换来的就不只是催泪弹或者橡胶子弹这么简单了。而奇迹一般地,尽管现场愤怒情绪高涨,但所有戴口罩的年轻示威者口耳相传:"可以留,可以走,但一定不可以冲","Be Water"。人群拥挤,为避免信息偏差,他们发明了各种手势来传递信息:前方需要口罩、眼罩、需要水,后方坐下、休息,往后退,不要冲……。到了深夜,冲突最容易激化的时刻,示威者在现场提议,以投票方式决定去留。虽然投票最终未能成行,但人群依旧遵循 Be Water 的原则,如水散去。7月1日占领立法会,这一画面再现:蒙面示威者花了五六个小时砸开立法会大门,却可以在12点警方清场之前,水一样和平散去。不愿出来的四名"死士"还被场外支持者冒险冲入"抢走",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不仅在现场悬心在喉的人惊叹不已,连看画面的世界各地的观察者,也为这种灵活性感到惊讶。

  按照李小龙的说法,什么情况下,你可以不在乎杯子或壶的形状,只在乎水?是你要对水有充分的自信,你知道水不会离你而去。回到运动里,be water可以成为口号,前提是运动者相信,民心在我这里。

  事实上,反送中议程一直以来都有6成以上的民意支持度,这是运动可以be water的前提,也才反衬得政府一方,回应起来显得笨重、缓慢,格外无力。

  五、齐上齐落 / 一个都不能少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6月16日,两百万人的游行多了一个口号:"一个都不能少"。示威者也首次从白衣转换为黑衣。

  因为前一天夜晚,有示威者在金钟自杀身亡。

  35岁的梁凌杰,身穿象征民主诉求的黄衣外套,在金钟一个约10层楼高的停车场平台棚架边缘,站了整整五个小时。他身边挂着"反送中No Extradition To China"的横额,上面写有"全面撤回送中,我们不是暴动,释放学生伤者,林郑下台,Help Hong Kong"的诉求标语。在现场的警方、消防、立法会议员均劝告不果时,他跳下平台,不治身亡。

  这是第一个在这场运动中,清晰表达政治诉求后自杀的人。其后,随着运动情势紧张,前后共有至少4位运动的参与者,在社交网络公佈与运动诉求相关的遗书后自杀,另有1名参与者,在抗争归家后与家人发生意见争执,怀疑醉酒从高楼坠落身亡,难以判断是否自杀。

  5名示威者离世,给运动蒙上厚重的阴影。它一方面激起悲观,另一方面激起愤怒。

  社交网络的扩散效应,令自杀事件在传播与讨论时,无法限定在传统新闻伦理守则的框架内,6月下旬,悲观绝望情绪在网络蔓延,各大机构的心理救援热线都出现一天20-30个求助案例的爆发期,而各区都发现提前写下在网络上写遗书、宣告要自杀的人,专业社工与网友组成大大小小的救援队,疲于奔命,去到各区可能的地点找人、劝说、救援。"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人都在线下、线上对同行者喊话。

  另一方面,人命的代价也给前线抗争者,注入更为决绝的愤怒。不只一位前线抗争者在未公开的采访中,表露了死志:已经有战友牺牲,我不会再退让,子弹也好,暴动罪也好,我不会再退让。运动的前线冲突,因此也越来越激烈。警方驱退示威者的难度越来越高,胡椒喷雾不退,警棍不退,催泪弹不退,橡胶子弹出动也会僵持很久。整个运动的张力在这一阶段推倒了极致。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方示威者喊出了"齐上齐落"的口号。如71立法会发生的那一幕,在少数"死士"不肯走的时候,多数人会把他们抢行架走。"齐上齐落,一个也不能少",七月之后,这种前有沉重死志,后有战友情谊的团结意志,成了运动的主旋律。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6月15日晚,第一个身亡的抗争者梁凌杰

  六、光复香港,时代革命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7月21日夜,上环街头。Credit:萧云

  时间来到7月末,运动的情势也前所未有地紧张。

  7月中旬,我在新界大埔的连侬隧道,第一次看到"光复香港,时代革命"这八个字,心里咯噔一声。到了7月21日晚上的上环,就是示威者包围中联办、投掷鸡蛋和向中国国徽泼墨的那一晚,也是警察打出55颗催泪弹,24枚海绵弹,5枚橡胶子弹的那一晚,在现场,黑衣年轻人大声喊的口号,正是"光复香港,时代革命"。

  这是5年前,梁天琦在旺角骚乱事件后,喊出的口号。这也是24岁的他参选议员的竞选口号之一。当时,倡导"武力抗暴"、"光复香港"的他,同时挑动了香港主流社会最敏感、当局也最戒备反感的两条神经,一是提倡武力,二是港独倾向。这两点,同样也被香港民主派主体所排斥,传统民主派呼吁的抗争,一向是非暴力,且不隔绝于中国,甚至要参与建设民主中国。梁天琦没有胜选,但获得了6万6千张选票,多半来自年轻人。

  他和他所代表的香港激进本土力量,年轻支持者众多,但在其后几年,在政治空间上遭遇了严厉打压,议员被DQ、社团资格被取消,2018年6月,他本人被香港最高法院,判处在旺角骚乱期间"袭警罪"与"参与暴动罪"罪成,获刑6年,即时收押,这一年,他27岁。

  7月中下旬,随着反送中运动深入到各个社区,行动光谱越来越阔,主流社会对"武力"的宽容度也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想起梁天琦,这个转瞬即逝的年轻政治领袖。"光复香港,时代革命"作为标语,开始在沙田、大埔的连侬墻出现,有时旁边还会写"感谢梁天琦",直至在运动最激烈的现场,被大喊出来。

  这八个字的复杂含义,已经很难用梁天琦当年使用它的语境来解释。喊出这口号,更像是在运动无果几十天之后,仍在最前线坚持的抗争者,召唤一种强烈的行动升级与革命愿望:这一代人,要让香港,成为香港人的香港。有一个更通俗的粤语说法"揽炒",也在同一个时期流行,或可以作为"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註脚来理解。"揽炒"的意思是玉石俱焚,连侬墻上一句英文标语解释的简单明了:“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运动进行到后半场,当抗争者这些口号逐渐压过、甚至替代了前面的be water、不流血、不割席,人人都能感到,运动的临界点近了。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立法会门口的连侬墻,credit:Clark Ho

  临界点的另一个信号,来自中国官方。

  官方策略演变的五个阶段

  7月中下旬开始,中国宣传机器启动,从此前通过审查机制把香港消息隔绝得毫不透风,到这时释放经过歪曲、造假的片段回大陆,煽动民意仇视香港,迅速在大陆网络营造了"解放军怎么还不出手管一管"的民意氛围。新华社、外交部、国防部对香港局势均有不同程度的强硬定性和威胁。同时在香港,有不明势力开始催化暴力事件。中联办国徽被泼墨挑动14亿中国人情绪,元朗黑社会无差别袭击令社会人心惶惶,均发生在7月21日深夜。运动前方,彷彿开启了一条黑暗通道。

  官方的这一动作,同样不是没有脉络。从6月到7月,无领袖的抗争者发展出了一流的自我成长、演化机制,与之相嵌套的,则是当权一方的剧本演变。这里的当权一方,当然不只是香港政府,从6月事变一开始,港府就不可能独立决策,北京一方面在追究从港府、建制派到整个港澳系统情报失责、毫无预警的问题,一方面必定在林郑月娥背后直接督战,制订策略。

  从结果来看,策略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6月9日-6月12日,林郑政府试图把抗争在萌芽中就强压下去,将法例强行推进,但彻底错估了民意,和运动不同以往的组织方式。结果策略失败,引发更大、更坚决的民意反弹。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第二阶段:6月15日,林郑月娥第一次让步,宣佈"暂缓"修例。但这时已错过了第一次让步的关键时机,不但未能抒缓民意,反而带来更大爆发。再次失败。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第三阶段:6月16日-7月9日,冷处理。有报道称北京正在多方收集情报,制定对港新策略,而在运动层面,则通过不回应、不理睬、避免冲突,甚至放任运动失控的方式,等待民意反转,积蓄镇压的正当性。621包围警总、71冲击立法会,都发生在这个阶段。但除了留下砸坏玻璃门的影像之外,因为前文所说的"如水"特性,并没有爆发任何激烈冲突,也没有引起民意明显反转。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香港01》引述消息指,北京zhegn检讨整个对港工作系统,包括青年工作、爱国爱港阵营未够团结、以及香港传媒等。

  第四阶段:7月9日,在71冲击立法会事件之后,彷彿为了阻止更大伤害,林郑月娥做出第二次让步,宣佈修例"寿终正寝"。然而到了这个时间点,积累了警民对峙的怨气,积累了自杀潮的悲怒,对"撤回条例"做修辞上的处理,已经无法满足抗争者。运动无法收场。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第五阶段:7月中下旬,如前文所说,中国宣传机器启动,煽动民意仇视香港,同时在香港,有不明势力开始催化暴力事件。7月21日,元朗黑夜彷彿开启了运动的黑暗通道,7月27日,大批示威者到元朗表达对警黑合流的愤慨,遇到警方强力清场。

49天,香港反送中运动如何来到临界点?

  何君尧祖坟被毁事件,在真相完全不明朗的情况下,上了微博热搜,且人民日报下属自媒体点名

  熟悉极权管治机器的人,对上述阶段的发展,充满担忧。这一剧本往后推展,似乎很容易朝"运动失控、香港管治失效、中共以某方式接手"的趋势前行,至少,鹰派力量越来越容易兜售这一套解决方案。这也是目前,运动处于临界点时,无数社会中间派别、各个领域中坚力量出来大声喊话,试图促成和解的原因。

  不过,剧本是剧本,历史是历史。历史所有超越性的可能,都会回到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份子,从来都还有万千种办法,不是听从它,还是创造它。

  (完)

(0)
相关新闻
六四35周年前夕 这家港媒“头版空白”引关国安法影响?香港人口最新数据曝光
香港之后,下一个是台湾?香港民调近7成反对禁蒙面法 揭露林郑真面目
惊!何韵诗赴台参加“撑港”活动遭泼漆佩洛西见黄之锋、何韵诗 北京批为暴力分子
北京清算香港商界巨富们的时候到了中央政法委介入香港意欲何为
香港抗议者向国际求救 美国英国伸出什么援中共调几十亿资金 分兵两路压制反送中
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香港局势"专题新闻报道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核潜艇沉没55官兵死亡? 台湾政府澄
习近平问为何这方面中国忽然大幅落后?专家
中国防长董军 遭网友耻笑吐槽
黄仁勋瞬间令大批中国网友崩溃
郭文贵案纽约开审 前贴身美女翻译竟是FBI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核潜艇沉没55官兵死亡? 台湾政府澄
中国防长董军 遭网友耻笑吐槽
习近平问为何这方面中国忽然大幅落后?专家
黄仁勋瞬间令大批中国网友崩溃
郭文贵案纽约开审 前贴身美女翻译竟是FBI
华为认输了!?
眼睁睁,中国看着菲国又在一个岛礁上“坐滩
美照曝光! 26岁空姐肛门塞1公斤黄金走私
美国海军前军令副部长被捕
黄埔建军百周年阅兵舞台忽然垮了
热门专题
1李克强猝逝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中美对抗5新冠疫情6香港局势
7委内瑞拉8华为9美国大选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