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2月6日文章,原题:中国军力增强或根本改变欧洲的武器转让 在亚洲国家增加军备之际,欧洲向印太国家出售装备,同时保持对华军事技术转让的严格限制。看似欧洲采取了壁垒分明的做法,其实没这么简单。
欧洲出口商在一系列政治因素制约下寻求商机,但并无明确战略指导欧洲武器出售和关键技术管制。不过,若今后印太格局朝向中国与澳印日美组成的四国阵营之间公开战略竞争,这种状况可能会改变。
欧洲武器制造企业需要出口市场来维持技术优势。但当前趋势已不限于商业利益,还有政治层面的。且欧洲各国在战略上有不同考量。
至于中国,过去5年来有关欧洲军事技术获取的态势已完全改变。以前,中方与欧洲人会谈时,一个中心要求是解除武器禁运,但如今已不再如此。中国领导人结束了把同欧洲国际安全合作与解除禁运挂钩的做法——这是中国本土军工产业(不断)进步的结果。
如今中国的重心是军民融合发展,比以前更进一步实现军工自给自足的毛泽东梦想。中国对一整套武器系统的需求已微乎其微。目前(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关键技术以克服特定瓶颈,还有就是创造研制未来几代武器所需的创新力和领导力。就如中国领导人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这种背景下,欧洲对中国出口军事零部件不再具有争议,对日本和美国也无关紧要了。因为禁运是一种政治方针,而非强制性法律,武器禁运从未阻止此类转让。
在中国军事发展的新阶段,如今比直接出口更受关注的是以研发合作与投资高科技公司形式的无形(武器技术)转移——种种迹象显示,它们促进了中国军工业发展。
欧洲并非印太的离岸平衡者,迄今也没有对武器转让附着明确战略目的。其对华目标仍是再平衡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发展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欧洲是否会采取全面方针阻止所有对华转让和军民两用技术?看起来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