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夜间起降画面首次曝光
5月24日,央视《军事报道》栏目公布了航母辽宁舰进行歼-15舰载机夜间起降的训练画面,这标志着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的初步形成。
军事专家李杰表示,这意味着中国航母辽宁舰编队初步具备全天候作战的能力,朝形成实战化能力迈出关键一步。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舰载机夜间起降技术的国家。
据悉,这是官方媒体首次对外证实航母舰载机具备夜间起降能力。报道称:“一年来,航母部队攻坚克难,舰载战斗机实现了从昼间向夜间、从单机向编队、从技术向战术等多项突破,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通过资质认证。”
夜战是现代战争发起的首要方式。李杰表示,只有具备夜间着舰能力,才意味着舰载机飞行员“真正意义上合格”。舰载机只有具备夜间起降能力,辽宁舰才能形成全天候的作战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之所以要加强夜间飞行训练,是因为现在空中作战主要是在夜间进行。”军事专家王明志说,空中作战强调高强度、快节奏,一般都是昼夜连续进行,确保不给对手喘息之机。因此,夜间的飞行训练是检验一支航空兵部队,包括舰载机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
舰载战斗机在运动的航母上起降,因难度极大而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夜间着舰更是舰载机飞行训练中风险系数最高的科目。在夜间茫茫大海中,在运动的军舰上,航母为避免暴露不会开强光灯,舰载机能看到的参照物非常少,飞行员只能借助自身的探照灯与跑道的标志灯等作为参照物进行着陆。除了掌握夜间着舰的关键技术,掌握好夜间着舰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心理障碍。
王明志认为,对于航空母舰战斗群而言,组织舰载机夜间起降训练可以提升舰上各岗位官兵夜间条件下作业熟悉程度,加强彼此间的密切协作,确保整个甲板作业有序进行,保障飞机安全起降。
从央视公开舰载机突破夜间起降的报道中,李杰推测认为,肯定不止一名飞行员成功进行夜间起降训练,至少应该有4至5名飞行员。目前美俄法以及曾经的英国都掌握舰载机夜间起降技术,现在中国也成为其中的一员。既然目前已有飞行员顺利完成夜间起降训练,李杰表示,接下来除了要训练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夜间起降,另一个重点就是增加具备夜间起降能力的飞行员数量。任何战斗力的形成和数量都有关联,只有足够多数量的飞行员掌握该技术,航母才能形成全面的作战能力。
据媒体报道,2009年8月31日歼-15在中国航母上完成首次飞行后,时任美国海军少将的布鲁斯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歼-15的出现显示了中国在舰载航空兵领域内的巨大进步,但该机的单座布局限制了它执行全天候作战任务的能力,在装备双座型舰载机前,中国难以执行夜间起降、远程空优/攻击等作战使命,如果仅依靠单座型歼-15的话,中国或许花100年也无法实现夜间起降。
央视曝光的图片显示,1架歼-15舰载机在夜间漆黑环境下,完全依靠甲板人员、起降系统引导,顺利完成了起降作业。
军事评论员刘畅撰文分析称,此前世界上仅有美国、英国、法国与俄罗斯掌握舰载机夜间起降技术。其中尽管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多灾多难,但因法国舰载机飞行员频频前往美国航母训练,按照美军说法,法国舰载机飞行员的起降技术完全符合美国标准。相比之下,英俄两国的舰载机夜间起降能力却水分较大。自“皇家方舟”号(“鹰”级)航母在1974年12月4日退役后,英国就丧失了固定翼舰载机联队,“鹞”式垂/短战机因操作难度过大,极少进行夜间起降。
而俄罗斯现役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在苏联解体时期,调试工作尚未完成,在“逃往”俄罗斯时并未携带任何舰载机。在后冷战时代,俄罗斯仅用苏25UTG舰载教练机在20世纪初进行了有限的夜间起降训练。尽管俄媒此前曾表示苏33舰载机也进行过夜间起降训练,但夜间起降却并未被列入苏33飞行员的常规飞行技能范畴。因此俄罗斯的苏33舰载机部队实际上并不完全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走到了前面。
俄罗斯的做法实际上包含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苏33是单座舰载战机,而目前所有主流固定翼舰载战机均为双座型,着眼于夜间起降(尤其是降落)超高的危险系数,驾驶员在操纵舰载机进行降落的同时,后舱位置更高的武器操作员担负了大量的观测、警告使命,甚至能在驾驶员出现严重误操作时接替驾驶。因此对于缺乏训练的俄军舰载机飞行员说,独自驾驶苏33进行夜间起降是相当危险的,俄媒甚至曾用“自杀”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