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国防新闻》网站报道,核威慑的原则是要求能够确保用核武器对其他国家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但究竟什么样的损害才是各国不能接受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很难,但很重要,因为如果能正确评估出对手认为不可承受的损失,将有助于调整自己的核武库规模。
不同的国家,承受核打击损失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冷战期间,美国认为,如果苏联50%的工业和25%的人口被摧毁,就可以威慑到苏联。与此同时,肯尼迪总统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甚至不愿失去一个美国城市,这表明美国承受核打击损失的能力很低。
有趣的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其有很强的承受损失的能力,其认为核武器是“纸老虎”,并表示美国使用核武器不能威慑中国。但在今天这种情况仍然成立吗?现代中国是如何看待承受损失的?
印度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特别感兴趣的。当然,印度和中国都承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印度保留了核威慑能力,因此有必要以某些“参数”为前提构建军队结构。而评估中国对核战争的承受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评估需要对中国的战略文化进行系统和持续的研究,才能避免出现误判而落入陷阱。在这些评估对核打击承受能力的因素中,有几个方面是特别值得关注。首先是要了解历史经验,因为一个国家经历了更多的战争和损失,才可能会有更高的承受打击能力。中国经历的动荡都发生在上世纪,而现代中国几乎没有经历过国家间战争带来的苦难。
第二个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一个经济富裕、物质丰富的社会被认为不愿承受较大的损失。考虑到中国现在的经济成就,以及人们已经体验过高质量的生活,可以预期中国将规避风险,对损害的承受能力较低。
第三,承受损失的能力取决于一国对其所寻求目标的价值。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情感上对目标投入越多,承担损失的意愿就越大。例如,在台海问题上发生冲突时,承受损失的意愿就可能比在中印争议地区发生冲突时更高。
因此,当代中国承受损失的能力似乎比此前预想的低得多。而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状况(如独生子女问题)等因素也很可能加剧了这种倾向。这些都将应该有助于印度计算其核武库的“正确”规模,以发出可信的威慑信号。印度已经明确提出了可靠的最低威慑的战略,即避免过度的核武器储备积累,还足以造成对手不可接受的破坏。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当代中国承受损失的能力并可能不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