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5日,印军悍然越线挑衅,引发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事件。
这是由时任印军第14军第3步兵师师长阿比吉特·巴帕特少将蓄谋已久,并周密计划地入侵作战行动——代号:“雪豹”。
相关事件和我边防官兵被迫反击的过程,已经由众多媒体发布转载,中国人民观之无不为印军之无信而义愤填膺,为子弟兵之死伤而扼腕痛惜。
在我方公布的取证视频中,有一名印度军人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印军中第一个向祁发宝团长发起主动进攻的,是一位长着一张东亚面孔的印度军人。因其长相和肤色,一度被误以为是有中国血统的印度人。而根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相关人士透露,这个人是比哈尔联队第16营上尉索巴·曼宁巴,来自曼尼普尔邦塞纳帕蒂县,是一名那加族人。
和中国并没有关系,是印度的少数民族,索巴·曼宁巴没被当场打死,反而全身而退,还在上个月的印度共和国日获得了印度国防部的表彰。
这里的那加族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那加族?
由于那加族的起源没有文字记载。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那加族属于蒙古人种,他们在几千年前居住在黄河上游地区,后来逐步向东南部迁移,最终到达今日印度与缅甸交界处的那加兰山区。
关于“那加”一词是什么意思,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源自缅甸语“耳垂穿孔的人”或阿萨姆语“裸露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来源于梵文或孟加拉语的“山地”或“蛇”一词。这是因为在公元前印度次大陆地区便流行着关于这一民族是由两兄弟创造的传说,祖先崇拜蛇神,甚至有观点也认为后期“蛇”逐渐演化为“龙”。
不过到了现代,那加族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合民族,由十多个亲缘相近的部落所构成,各部落间虽然语言各不相同,但通用阿萨姆语。
从外表来看,那加人的体质比一般印度人健壮,皮肤呈黄色,酷爱劳动,同样也悍勇能战。他们最著名的军事传统,便是因十三世纪的一场与阿霍马人的冲突,而长期留有的一个习俗,即盛行割掉敌人头颅 (猎首)。
在那加人眼中,不畏强敌,英勇善战,把敌人头颅割掉带回来的才算真正的勇士,这样的战士在部落中享有最高威望,年轻貌美的姑娘争着与他们结婚。
截至印度独立前夕,割掉敌人头颅的习俗在那加人中一直存在,但在今日的现代社会早已消失,只留下一些历史遗迹。
例如有些人将长期保存的敌人头颅挂在自家的露台上,一些战士佩戴用青铜制成的敌人头颅徽章,就连姑娘的衣服上有时也有这样的标志。
1826年,英国人占领了阿萨姆地区。虽然英国人的本意只是获取阿萨姆的平原地区,进行种植园贸易,无意占领那加兰山区地带,但那加人还是感受到了威胁,对英国殖民者进行了反击。
在一系列战事里,那加人延传着民族传统,砍掉了许多洋人的头颅。
这在那加人看来是自卫和民族传统,但在英国人眼里是极其野蛮的行为,双方因文化误解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激战。
1851年开始,英国人先后10次镇压了那加人的反抗,并占领了部分那加兰山区。但因山区的价值过低,控制成本又太高,英国人后来从那加兰山区撤退了。重获自由的那加人军队又像几十年前一样,神出鬼没地骚扰英军。
不久后,英国人只能先在位于那加兰边境地区的阿沙鲁设立防线。1866年英军战胜了安加米部族,1878年在科希马建立了统治中心。
英国人建立统治中心这一事件彻底激怒了那加人,他们随后开展解放科希马的战斗,试图通过围城迫使英国人投降。虽然英军没有全部投降,但那加人的围城也确实让殖民者苦不堪言,十几天后才得以突围。
事后,英军重新部署,又占领了科希马,啃掉两块最难的“硬骨头”后,英军逐渐战胜了其他那加部落,最终完全控制了那加兰山区。
那加兰被征服了,但以英国人的统治策略,那加兰地区也并未被正式纳入殖民地管辖范围内。在广大原始部落,那加人仍然能够自主地行使管理权,但由于英国人的浸入,他们将传统的管理方式与当地部落原有的公社组织结构融为一体,表现出来就是部分那加部落只限于执行本族首领的命令,不听从英国人的召唤。
但随着时代发展,英国人在那加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后,人口渗透的游戏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殖民当局委派自己的代理人担任当地首领,主要解决那加人与非那加人之间的冲突问题。
许多有经验的英国殖民官员也来到此地,他们表面上虚心学习当地语言,对那加人实行心理征服,并表现出一副关心当地人疾苦的样子,实际却对他们横征暴敛,该缴的东西一毫都不能少。
英国人对那加人的另一手控制就是心灵控制——宗教统治。时值基督教大力向世界各地传播,英国人控制的那加地区自然也躲不掉,许多那加人由于各种因素皈依了基督教,不过他们仍然遵守传统的宗教习俗。
这一套措施在总体上使得1881年后的那加地区整体上处于和平状态。但由于那加人打心眼里从未承认英国人的统治,各种纠纷时而发生,小规模暴乱迭起。而殖民当局则娴熟地使用着胡萝卜大棒政策与当地人周旋,维系着微妙的平衡。
1918年,英国人在科希马成立了“那加俱乐部”,这说明英国人逐渐有了在那加地区统治正规化的设想,他们在此同那加上层人士共同商讨解决那加山区的行政管理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由于英国人的挑拨以及山区和平原间的历史问题,1929年那加上层人士联名要求英国人单方面管理那加各部,因为他们担心那加受平原地区印度土邦的盘剥。在少数那加人眼里,白人才是他们的救星。
由此一来,那加人与印度土邦的矛盾越来越深,而英国人也借此机会将那加山区变成了独立王国。英方直接派遣官员在这里行使行政管理权,并规定未经允许,外人不得擅自进入那加兰。由此,英国人获益匪浅,并大幅改善了与那加人的关系,并切实从那加人处获得了实惠。
例如在二战中,那加人的表现就非常英勇。他们帮助英国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使本族人免受灾难。如今在科希马还保留着二战历史遗物——抗战战士墓地,那里墓碑上的文字也体现着欧洲化的文学色彩,它这样写道:“当你回家后,请告诉周围的人,为了明天,我们献出了今天!”
二战结束后,实力所限,英国人不得不离开印度重返故乡,印度次大陆的势力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境遇,那加兰再次掀起民族独立的浪潮。
1945年,琼斯·鲍吉发起成立了那加山区土著人委员会,其任务是促进那加人的团结,消除二战的影响。次年该组织更名为“那加民族会议”,宣布对那加人进行传统的印度公社意识教育。
出发点是团结的组织最后逐渐被独立派控制,1947年,他们终于提出独立要求,明确说明了英国人撤离后,那加兰将成立独立政府。
鉴于此情景,阿萨姆邦首席部长开始与那加人对话,并宣布将那加山区划归阿萨姆管理。在印度方面一系列的操作下,那加人内部出现了分歧,许多人要求脱离印度,不承认宪法,不参加印度独立后的第一次选举。当时阿萨姆其他土著人地区均成立了行政管理委员会,唯独那加山区按兵不动。
此后到了五十年代,那加人又掀起了多次运动,并于1956年8月成立那加联合政府,并组织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但最终均被印度政府军平息了。
在印度政府军的控制下,那加成立了和平委员会,后更名为“那加族人民会议”,1959年该组织正式将那加山区定名为那加兰,印度政府也正式批准成立那加兰邦,成为今日印度东北地区诸邦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那加族人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诸邦,并不只分布于那加兰邦,像曼尼普尔、阿萨姆等邦均有那加人分布。由于是跨国民族,缅甸的克钦邦和实皆省等地也有分布。
虽然印度国体上施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策,不搞民族识别,但私下里大家都分的门清,对某个人的公开信息报道,往往会提及他属于某民族,以增加识别度。所以印度主流社会对那加人并不怎么待见,甚至带有歧视的态度。
此后,印度的那加族人内部逐步分化为三种势力。
一种是与印度政府依然呈敌对状态的那加人,他们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诸多反抗组织中,对印斗争持续至今(今基本处于停火状态);另一种则是维持现状,虽然心理不认同自己是印度人的现实,但接受了被印度人统治的事实,与印之间鲜有冲突,也没有太多有益的互动;第三种则接受了自己的印度人身份,在歧视的环境中主动融入印度主流社会。这批人往往长大之后就离开故土,前往金奈、德里、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工作。
作为一个悍勇的民族,参军往往成为那加人融入印度主流社会的优选方式。而这些人由于“皈依者狂热”的心理因素驱使,往往在发生战事之时,冲在最前面。
例如在本次加勒万河谷冲突之中出了名的这位索巴·曼宁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