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历史的崩塌,无人幸免
www.wforum.com | 2024-11-16 23:56:29  一景之月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01

读明末那段历史,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过去,这个人就是名将熊廷弼。

他或许没有戚继光那么耀眼,也没有李成梁那么重的私心,甚至比不上后来的孙承宗。

但他依旧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熊廷弼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并不如何舒坦,尽管他读书是一把好手,然而现实却没有给他一个优渥的环境,熊家没什么钱,有时吃喝都成问题,他能做的唯有边读书边劳作。即便是这样,人生的境遇依旧没多大的改变。

二十岁那一年,家乡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连续三年闹饥荒,一家人都饿得奄奄一息,多亏了一对卖油皮的夫妇偶尔给了点救济粮食才得以活下来,这是一段极其悲苦,且记忆犹新的人生苦难。

幸运的是熊廷弼把握住了读书。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二十九岁的熊廷弼举乡试第一,第二年考上了进士,朝廷授予他为保定(今属河北)推官(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这是一个很适合熊廷弼的工作,所以他干得十分出色。

万历二十八年( 公元1600年),保定府大旱,饥民遍野。刻在骨子的饥饿感让他很快就制定了应对措施,并给巡抚汪应蛟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最终在汪大人有效地组织下,保定开始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捐款,一时之间募集数千金,灾情得到了很好的缓解,光做到这一步,熊廷弼觉得还不够,他亲力亲为到各地督查,生怕赈灾工作做得虎头蛇尾,最终苦了百姓。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保定又闹水灾,到处一片汪洋,赖储备的二万余石粮食,好多灾民才得以生存。

如此辉煌的政绩,却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

命运的转折点在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三十九岁的熊廷弼改授浙江道御史,刚到任又改为巡按辽东。

这是一道颇为神奇的任命,给历史,给大明,给无数历史爱好者留下了无尽的悲伤。

历史的崩塌,无人幸免

02

辽东是大明的九边之一。它负山阻海,为京师屏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大明首辅张居正死后,这块肥沃的地方,显然成了大明皇帝心中永远的烦恼,丢了觉得可惜,不丢敌人又一个劲儿地折腾。

宛如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让大明的皇帝操碎了心。

毫不客气地说,万历皇帝肯定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不是好皇帝并不表示他没有优点。

相比大明其他的皇帝,万历皇帝的优点很多,其中最大的优点在于有一双看人的眼光,这位不喜欢上朝的皇帝,似乎很早就洞悉了熊廷弼有一种超强的军事能力,辽东这块让人头疼的地方,这个叫熊廷弼的人一定能解决。

最合适的人选非他莫属。

事实证明,万历皇帝的眼光是独到的,是精明的,自从熊廷弼到了辽东这个地方,摇摇欲坠的辽东局面开始一步一步好起来,往日一直很强悍的努尔哈赤竟出奇的安静了,这里面的原因,思来想去,竟只有一点。

熊廷弼固然是个读书人,长得五大三粗,个性上还大大咧咧,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精明的主帅,熊廷弼的到来一度让努尔哈赤窃喜不已。然而,历史给努尔哈赤上了颇为生动的一课,看人还是不能光看表面的,聪明的人都需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熊廷弼摸样很粗,做事却很细,从他踏入辽东的那一刻,熊大人就意识到,单靠硬碰硬,就目前明军的实力已经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但也并非是一败涂地,运作得当的话,取胜面还是很大的。

敌人是骑兵,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骑马射箭,冲锋陷阵,已经形成了一股肌肉记忆,玩这个明军是玩不过人家的,可明军有城墙,善于防守,打不过你骑兵,未必防守不住你的骑兵,基于这个认知,熊大人实行坚壁清野策略,并派小股部队出边骚扰,一点一点削弱努尔哈赤的力量。

持久战,才是王道。

这就是熊大人镇守辽东的精髓。

精髓往往一针见血,而且十分实用。

在熊廷弼的管理下,往日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只能时不时打一下游击战,抢点物资,其他好处啥都没捞到。

这种挫败感,让努尔哈赤很是恼火,特意给熊廷弼取了一个颇为生动的外号:熊蛮子。

说它生动在于努尔哈赤精准地预判到了熊廷弼从内到外的个性,工作上他对敌人用蛮劲,让敌人畏惧,对待自己的人同样一蛮到底,让同僚厌烦。

03

熊廷弼从内到外,宛如一只刺猬,浑身上下带着刺,谁碰上了都占不到任何的好处。

这种人用在军事上,那绝对是一把好手,可这样的人并不适合搞合作,个性上的缺陷,让熊廷弼在辽东得罪了不少同僚,他那张嘴骂完了努尔哈赤,再骂同僚,加上他不擅长解释,弄得辽东一帮同僚并不喜欢他,此时举朝皆想迅速扑灭努尔哈赤,对熊廷弼一直采取的固守努尔哈赤的策略并不赞同。

眼看着熊廷弼迟迟没有动静,一些早就看熊大人不顺眼的御史就开始弹劾熊廷弼,罪名是:“一意坐守,空耗银饷”。这个罪名四分真,六分假,让刚刚继承皇位的天启皇帝有些看不透彻。

固然,这位年轻的皇帝在辽东这块军事要地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各种安排上也合理,但他终究是年轻了些,不如爷爷万历皇帝老道,目光所到之处并没有看到更深远的地方,况且这位喜爱木工的皇帝,并不如他爷爷那样了解熊廷弼。

于是,熊廷弼被罢免了官职,换上袁应泰任辽东经略。

这是一个和熊廷弼截然相反的一个人,如果说熊廷弼是粗人,那么他就是一个精细的文化人,他品格高尚,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好官,熊大人身上所有的缺点,袁应泰都没有,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这一点就连《明史》都忍不住做出了评价:“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规划颇疏。”

通俗点说,袁大人任何都好,唯独不擅长打仗。

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袁应泰到任后,自认为熊廷弼执法严格,不是为将之道,为了彰显和熊廷弼个性不一样,他失之以宽,而且更动了往日的各种规章制度。

事情在不经意间,转动了历史的齿轮。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立马就呈现在袁应泰的面前,其时,蒙古各部遭大灾,很多灾民到关内乞讨。

困难往往伴随着机遇和危险

不巧,蒙古的天灾,带给大明的就是危险。

如此重要的危险信号,袁大人竟毫无防范意识,看着流离失所,凄楚可怜的蒙古人,袁大人顿时圣母心泛滥,指着城下的蒙古灾民说:"我若不救,他们必将投敌;我招收他们,可增加兵员。"就此下令打开城门,亲自招降,由于袁大人亲力亲为,来他部队归顺的很多,袁应泰将他们安置在辽沈两城。

应该说这个操作是没多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袁大人少了一道手续,让人去仔细甄别这些蒙古灾民。

在辽东这个战局里,谁是真的灾民,谁是敌人,袁大人没有用心去分辨。

期间,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袁大人一下子招降兵过多,可能暗中被敌人利用,也可能间杂着敌方间谍来日为努尔哈赤的内应,有叵测之祸。对这个疑问,袁大人认为这是自己人多虑了,并给出了一个自认为还十分了不起地解释。

自己这是用蒙古人来对抗努尔哈赤,骑兵对抗骑兵,输赢咱们都不亏。

很快,袁大人就会发现自己地想法太过天真了,在招降一个月后,一直毫无动静的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守将贺世贤没有掉链子,拼死抵抗,关键时刻,被袁大人招降的蒙古人开始使绊子了,他们在军中大肆破坏,攻击守军,并和敌人努尔哈赤里应外合,于是闹不可破的沈阳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大明守军全军覆没。

04

看到这一步,笔者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对袁大人这波操作恨得咬牙切齿,可冷静下来,再去阅读这段历史,我们依旧会发现,他终究不是一个无能的人,良好的品格和悲天悯人的小心脏留给了历史无数的同情,也写下了袁大人的悲惨结局。

这位人品上挑不出毛病的袁大人,历史只让他多活了六天。

吃下沈阳城后,努尔哈赤没有多做停留,这位军事天才似乎很早就懂得兵贵神速的道理,攻下沈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了队伍,并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下一个目标点——辽阳。

辽阳是辽东的古老城市,明朝立国后,为了防范北方的敌人,特意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长达万里的防御线上,设置了9个国防重镇,辽阳是其中之一的辽东镇。同时,还在东北各要塞修建了18座城池,辽阳城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经过明朝历代皇帝努力打造,辽阳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随之振兴。是明朝在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人口和各种军事设施,城池建设都是全辽之冠,号称辽东第一坚城。

整个战斗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明军坚守了三天后,袁应泰亲自率领三万精锐迎战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军,结果不言而喻,尽管明军战斗力尚可,终究是没有达到碾压努尔哈赤的地步,拥有六万八旗军的努尔哈赤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失败的袁应泰率领残余将士退回城池固守,敌人固然人多,辽阳城也不是吃素的。

但袁应泰忘记了一点,被他亲自招降的蒙古人开始在城内放火,紧跟着努尔哈赤的大批人马从小西门进城,城中大乱,很多居民点灯等待努尔哈赤的大军,就连妇女也盛装在门前迎接。

至此,辽阳陷落。

站在城头上的袁应泰见此情况,觉得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对张铨叹息说:"你没有守城的责任,赶紧走吧!我死在这里!"说完,穿好官服,佩带着宝剑、官印、面向南方,自缢而死。他的妻弟姚居秀也跟着自杀。仆人唐世明抚着袁应泰的尸体大哭,放火烧楼而死。

毫不客气地说,作为辽东主帅,袁应泰是不合格的,作为大明的官员,他是称职的。

05

随着沈阳、辽阳的陷落,袁应泰自杀,整个辽东唯有一座孤城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可守。

辽东的局势可谓是坏到了极点。

大概是意识到辽东的陷落跟自己不重用熊廷弼有关,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年轻的天启帝朱由校重新启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并挂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头衔,与此同时,又任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历史再一次证明,努尔哈赤的强大从明朝内部不会用人开始。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七月,熊廷弼再一次前往辽东。

在这里,熊廷弼遇上了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弟子王化贞。

相比袁应泰,王化贞打仗还是有一手的,很早他就意识到辽东的战事终将会失败,解决之法只有发放百万帑金,极力款待蒙古人,那么后金就有所顾忌,不敢深入了。

这个方案颇有些操作性,但过于冒险。

说到底王化贞和前任袁应泰一样,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努尔哈赤不足为虑。

这个看法在李成梁时代,大明名将辈出的时候都不靠谱,更不用说此时名将少于牛毛的时刻,经过数十年战火洗礼的努尔哈赤,其军事素养早已不输大明任何一个名将,包括已经死去多年的李成梁。

可惜,王化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诚然,粗人熊廷弼意识到了,然而熊廷弼的背后不是东林党,没有大树帮衬的熊廷弼早已被架空了指挥权,整个辽东的局势完全由王化贞掌控,兵部尚书张鹤鸣和王化贞往来的所有奏疏都绕过熊廷弼进行。

轻敌给了王化贞无与伦比的自信。

我们知道,广宁城坐落在弯曲的山头上,登上山可以俯瞰城内,倚仗三岔河为险阻,而三岔河的黄泥洼又水浅可涉。

接手广宁城的王化贞开始了他地部署:沿河设立六所军营,每营设置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各自画地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地分别设立防哨。

这个方案立马就遭到了熊廷弼地反对,理由是:“河窄难恃,堡小难容,今日但宜固守广宁。若驻兵河上,兵分则力弱,敌轻骑潜渡,直攻一营,力必不支。一营溃,则诸营俱溃,西平诸戍亦不能守。河上止宜置游徼兵,更番出入,示敌不测,不宜屯聚一处,为敌所乘。自河抵广宁,止宜多置烽堠;西平诸处止宜稍置戍兵,为传烽哨探之用。而大兵悉聚广宁,相度城外形势,掎角立营,深垒高栅以俟。盖辽阳去广宁三百六十里,非敌骑一日能到,有声息,我必预知。断不宜分兵防河,先为自弱之计也。”——《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熊廷弼是懂努尔哈赤的,但懂并不表示,可以操作。

方案的不一致造成了两人互相不认可。

熊廷弼觉得王化贞是疯子,王化贞觉得熊廷弼是怂货。

很快,王化贞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努尔哈赤来了。

战事是检验军事方案唯一标准。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广宁。

王化贞发动了广宁的全部兵力,让麾下中军游击将军孙得功和祖大寿前往和祁秉忠会合,然后前去作战。

没多久,明军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交锋,被王化贞当做心腹看待的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一看努尔哈赤的大军,竟领头逃跑,这一跑彻底击垮了明军的信心,抓住机会的努尔哈赤随即展开了猛烈地进攻,明军大败,总兵刘渠阵亡,祁秉忠负伤而死,孙得功逃走,数万明军全军覆没。

06

这一战的失败,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

军事要塞西平堡(今古城子乡古城子村)毫无遮挡地暴露在努尔哈赤大军的面前,努尔哈赤没客气,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二十二日,志得意满的努尔哈赤集结所属五万人马,对这座城堡发动了总攻,副总兵罗一贯率三千守军据城抵抗。

就这么点兵马坚守一座军事城堡,其结果无异于自杀,况且西平堡位于平原之上,根本无险可守,这个巨大的缺陷罗一贯心知肚明,在努尔哈赤之前,他可以选择撤退,可是他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明军一败再败,一退再退,大好的辽东一步一步都落入了努尔哈赤的手里,这个结果让罗一贯伤心不已。

巨大的疼痛,让他选择了死战。

准确地说,这位个性坚强,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大明守将,更希望上天给大明一次机会,让自己用一场胜利或者死亡来打击强敌,从而激励朝廷上下一心共同抗击敌人。

战事只持续了一天,打得却十分惨烈。

努尔哈赤五万大军发起了无数次进攻,却被罗一贯无数次打了回来。

史载:“一贯凭城固拒,用炮击伤者无算。大清树旗招降,且遣使来说,一贯不从。”——《明史·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九》

实力上的悬殊,没有让罗一贯创造奇迹,当最后一刻来临之际,罗一贯站在城头,向着大明京城的方向,说出了永载史册的遗言:“臣力竭矣。”说完,自刎而死。

这一场让努尔哈赤都损失惨重巨大的一战,据史料记载,西平堡一战努尔哈赤丧失了近七千名将士。

随着西平堡失陷,王化贞固然心疼,却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当夜亲自督促加强防守,并对逃回来的心腹爱将孙得功既往不咎,鼓励后者跟着自己一同抗击努尔哈赤。

王大人不知道的是,这位孙心腹,已偷偷地投降了努尔哈赤。

一同投降的还有一个叫李永芳明朝叛将,此人的无耻程度,让无数明朝爱好者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因为收买这位大明的叛将,努尔哈赤只是送出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额驸)的头衔,就成功得到了广宁城。

事情到了这儿,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广宁失陷,王化贞靠着几头骆驼逃出了广宁城,此刻,整个辽东再也无险可守。

第二天的清晨,逃到后方的王化贞遇到了熊廷弼,两个各自看不彼此的人依旧没能放下心头那点成见。

熊廷弼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

王化贞一脸的羞愧,面对熊廷弼的讥讽,他选择了隐忍。

我们可以说,兵败的这一刻,王化贞彻底收起了内心深处的那点迷之自信,取而代之的是考虑辽东的未来布局。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吸取教训。

这一点上,王化贞要务实地多,面对赶来的熊廷弼,他提出现在应该派遣将士,坚守一道重要的防线——宁远(山海关以外的一座军事重镇,位置在今辽宁兴城市)、觉华岛(今觉华岛)。

这是一个十分正确性的判断,可熊廷弼却自动忽略了,此时此刻的他计较的不是大明的未来,而是个人的私怨,面对着王化贞的失败,熊廷弼显得十分高兴,因为时间证明了他的主张是对的。

于是,他没有听从王化贞最务实的建议,说了一句:“嘻,已晚,惟护溃民入关可耳。”说完将物资一律烧毁,引导数十万军民退守山海关,却没有进行最后的广宁保卫战,于是金兵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整个辽东。

07

熊廷弼不知道的是自己这一波操作,给自己留下了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借口,而且就是这个借口要了他的命。

大明自开国以来,苦心经营了两百余年的辽东就在他手中丢了,如此的耻辱,总得有人来承担责任。

朝廷给出的方案很公平,将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被下狱,大概是熊廷弼的军事能力给朱由校留下了一个好印象,这位年轻的皇帝原本打算对熊廷弼轻判,对王化贞重判,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这位年轻的皇帝能左右的。

恰逢,失败归来的王化贞已经意识到东林党大厦将倾,果断抛弃了还在为自己“重列朝班”而奔走辩护(顺便参与陷害熊廷弼)的“东林君子”们,投奔了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趁机利用他揭露东林党“贪污辽东军饷”,一举击溃东林党人。

熊廷弼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卷入了东林党和九千岁魏忠贤的争斗之中。

自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六月,东林党人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九千岁彻底怕了,为了一举解决东林党这个潜在的对手,魏忠贤乘机诬陷东林党人接受熊廷弼贿赂。

其党徒冯铨又编造伪书《辽东传》陷害熊廷弼,说:“此书为熊廷弼所作,流传市上,希图为自己开脱。”,阁臣黄立极建议:“夜半片纸了当之!”此话言外之意,就是通过杀害熊廷弼,来打击东林党。

此时,辽东的局势已经无可挽回,熊廷弼冤屈与否已经没人关心了,他们更在乎的是能否立足朝堂之上得到更多的筹码。

区区一个熊廷弼舍弃也就舍弃了。

无伤大雅!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四月,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被判死,一直到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二十八日五更,熊廷弼以“失陷广宁罪”慷慨赴市,传首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太原、大同、延绥、固原、宁夏、甘肃)。

临刑前,主事张时雍见熊廷弼胸前挂一执袋,问是何物?

熊廷弼答道:“此谢恩疏也。”

张时雍冷笑道:“公不读《李斯传》乎?囚安得上书!”

熊廷弼怒道:“此赵高语也。”张时雍一时无言。

光杀人似乎还不够,御史梁梦环在熊廷弼被斩首后,上书诬告熊廷弼生前侵盗军资十七万余两,追抄其家产,熊廷弼的长子熊兆圭,不堪受辱而 ,其女熊瑚愤激过度,吐血身亡。

如此不要脸的行径,古往今来可谓是少之又少。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感谢王化贞的弃暗投明,魏忠贤对王化贞进行了百般袒护,因此在整个天启年间,王大人活得很滋润,只不过是这种滋润的日子,终究不长,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王大人因为罪行确凿才被处死。

随着袁应泰、熊廷弼相继死去,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环顾整个辽东发现,自己已经没了敌人。

这片被大明经营了将近两百年的肥沃之地,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他,巨大的胜利,让他将目光看向了更远的目标——山海关。

在这里一个叫孙承宗的人正迎接他的到来。

参考文献:

《清》张廷玉《明史·列传列传第二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

《熊廷弼集》,李红权整理/点校,学苑出版社2011年

唐元鹏《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

喻蓉蓉《熊廷弼与辽东经略》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

葛荃《晚明东林党人政治精神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

《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经辽研究》,《东北师4.姜守鹏: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居然使用中国手机 18名青年男女被处以极
珠海航展现场 沙特买了哪些中国武器?
前同事曝薄瓜瓜未婚妻相貌穿着 身分惊人
中国将采购12架苏-57?
绍伊古馋哭了!625E型微波反无人机系统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居然使用中国手机 18名青年男女被处以极
珠海航展现场 沙特买了哪些中国武器?
前同事曝薄瓜瓜未婚妻相貌穿着 身分惊人
中国将采购12架苏-57?
绍伊古馋哭了!625E型微波反无人机系统
仁爱礁“破船”再获补给,是谁又服软了?
航展销售近600亿 沙特又成“榜一大哥”?
薄瓜瓜婚宴 食材曝光
水浒108将中唯有他下场惨烈 绰号已暗示结局
距中国1.7万公里 这里的300万国民有华人血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