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真的在重演?
www.wforum.com | 2024-11-27 18:47:22  江宁知府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38年8月28日晚,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唐宁街十号官邸召开了一次深夜战略会议。

尽管出身于政治世家,但张伯伦早年其实是个商人,42岁才弃商从政当选伯明翰市议员。

和川普类似,张伯伦个性务实、直言不讳,希望把主要治国精力聚焦在国内事务,不愿意过多干涉欧洲大陆上的危机。

可当时的形势千钧一发,希特勒发表愈来愈好战的声明,扬言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德语区苏台德,欧洲大陆国家无不心惊胆战。

作为大英帝国的掌门人,该怎样处理这场地缘政治危机呢?

28日深夜的小规模会议上,张伯伦做出了自己的决断——亲自飞往德国与希特勒谈判,尽全力避免世界大战爆发。

在当时的欧美人眼中,希特勒是个很神秘的人物,像罗斯福总统、斯大林以及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等,他们均未见过希特勒本人,因此张伯伦“深入虎穴”的想法在政界人士看来多少有些离经叛道。

不过根据民意调查,高达70%的英国人支持张伯伦访德以促成和平,这种民意基础给了张伯伦谈判妥协的底气。

图片

希特勒竞选期间发表演说,1930年

1938年9月14日,英国驻德国大使发了一封电报给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电报内容很简单:是否愿意安排希特勒与张伯伦见面。

出乎英国人的预料,德国外交部当天即给予明确回复:可以安排。

考虑到形势千钧一发,9月15日上午,张伯伦乘坐飞机离开伦敦,飞往慕尼黑。

在慕尼黑机场,德方组织了数千人规模的盛大欢迎仪式,尔后张伯伦乘奔驰轿车到火车站,再乘专列前往远郊的一座别墅——希特勒将在那里宴请张伯伦。

会晤期间,希特勒带张伯伦一起到他的私人书房,全程只有一名翻译员跟随。

根据张伯伦回忆,希特勒情绪不是很稳定,有时语调激昂地表示“准备占领苏台德区,不管全世界怎么想”“已准备好面对一场世界大战”云云。

张伯伦则注释着他的眼睛,问他“想要的是否就只是如此”(只要一个苏台德就罢手)。

第二天上午,张伯伦飞回英国,在机场停机坪发表简单演说:

“昨天下午我与德国元首进行长谈,我们对彼此心里的想法已有充分的了解。我们还会再见面,但下一次将在更靠近英国的地点,那是为了让一个老人家不必再长途跋涉。”

张伯伦所说的“老人家”自然是指他自己——1869年出生的张比1889年出生的希特勒大了整整二十岁。

图片

张伯伦与希特勒在1938年时的会面。

首次见面之后,张伯伦又飞了两次德国,与希特勒一起谈话、争论、用餐、散步,他是那段时间里唯一与希特勒进行过长时间接触的同盟国领导人。

张伯伦向内阁成员表示:希特勒没有疯狂的迹象,他是理性、意志坚定的,他清楚自己想要什麽,并决心达成它,而且会坚持到一定程度。

这种判断绝非张伯伦一人之印象,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与长期观察希特勒的英国驻德大使Henderson,均认为希特勒“跟所有人一样厌恶战争”“不排除透过协商谋求和平”。

1938年9月底,张伯伦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德国。

在确认好这是希特勒的“最后一次领土主张”后,他与法国总理、意大利领导人一起,在慕尼黑元首行馆同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全称《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的协定》)。

该协议规定了德国将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那里居住着300多万人,主要是德国人。

由于英法之前跟捷克斯洛伐克签有军事协议,所以《慕尼黑协定》被视为是一种背叛。

图片

张伯伦回到伦敦,1938年9月30日。

签字当天下午,张伯伦飞回英国,接受英雄式的欢迎。

在一群新闻记者的簇拥下,他从胸前口袋中拿出协定,向群众挥舞:

“朋友们,这是历史上第二次有人从德国带着和平与荣誉回到唐宁街,我相信这将为我们的时代带来和平,现在我建议你们回家,安稳地上床睡觉。”

根据当时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数据,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大多数受访者均支持该协议(法国境内唯一反对协议的政党是法共——受苏联态度影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内斯还被提名了1939年的和平奖。

图片

苏台德的德国人为德国军队进入苏台德地区欢呼,1938年10月

图片

希特勒开车穿过苏台德区海布市(今属捷克),1938年10月3日。二战后,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遭到驱逐。

1938年9月30日《慕尼黑协定》签字当天,波兰驻德国大使从里宾特洛甫处获悉慕尼黑会议的结果。

波兰方面最初十分震惊,认为这次会议是“大国理事会试图将具有约束力的决定强加给其他国家”,不过随即就宣布支持德方立场。

当时波兰跟德国一样都觊觎捷克斯洛伐克的土地,得知德国成功拿下领土后,9月30日晚11点45分,波兰也照猫画虎,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10月2日,波兰正式向捷克斯洛伐克出兵,吞并了801.5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万人口,将其划为自己的两个县。

德国人对波兰的一番操作感到十分高兴,为此还主动放弃了一小块原本属于德占区的领土给波兰。

在希特勒和戈培尔看来,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宣传素材,可以极大混淆国际视听,分散外界对于德国的指责。

就这样,波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德国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同谋。

实际上,1938-1939年间波兰曾多次效仿德国,用武力威胁的方式对付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以恢复旧领土。

这些侵略作为让波兰在欧洲的形象急剧恶化,国际地位日趋孤立,也为德国入侵波兰埋下伏笔。

图片

波兰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Trans-Olza,1938年。波兰陆军是有坦克的,只不过数量仅为德国的十分之一。

如果说《慕尼黑协定》在欧洲其他地区赢得了一片赞誉,那在莫斯科引起的就是恐慌与不安。

1935年5月,苏联曾跟法国签订《法苏互助条约》,目的是共同遏制德国的侵略,而《慕尼黑协定》让斯大林对于法国人的承诺感到忧心忡忡。

在苏联看来,英法与希特勒一定是有勾结的——通过把中欧的利益部分让渡给德国,借机挑唆其对苏开战,所以“联法抗德”之路已然走不通。

怎么办呢?只能对德和解。

1920年代期间,苏联与德国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毕竟列宁本人就跟德国渊源匪浅。

然而随着希特勒上台,苏德关系走向破裂,1934至1935年两国贸易额急剧下降接近于零。

《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希特勒思索着进行下一轮大战,急需能源和各种原材料;斯大林则想着赶紧缓和与德国关系,不能任由德国滑入英法的轨道,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图片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后排的斯大林面带微笑。苏台德危机期间,苏联曾坚定支持维护捷克斯洛伐克主权与领土完整,谴责英法对德妥协。当然,这种“坚定支持”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

从1938年底开始,苏德之间的贸易迅速恢复,德方提出用苏联原料换德国武器的方案。

1939年1月,苏联方面向德国递交了订货清单:苏方提供石油、棉花、磷酸盐、铁矿石、鉻矿石、锰矿石、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德方提供海陆空军新式武器装备样品以及通讯设备、机床、发动机、气轮机等。

伴随着军事能源领域的合作全面铺开,双方的政治关系也缓和下来。

此后半年多时间里,英法、德国、苏联三方纵横捭阖,彼此出价要价,最终(国内领袖)可以乾坤独断的德国与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入侵波兰战役前的一周)率先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间,苏德双方按协议瓜分了欧洲,苏联的后勤支持为德军大杀四方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

直到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一天,德国始终按照协议要求供给苏联军事工业装备与相关技术,苏联也忠实履行协议给德国提供石油和原材料,整列整列的货物停在边境地区,等待西运。

图片

法国战役期间,时任第7装甲师师长的隆美尔在指挥作战。

1938年9月2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连同法、意领导人一起,同希特勒签署《慕尼黑协定》,满足了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领土要求。

他回国后向人们宣告:“我给你们带来了和平”。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939年3月,德军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其他省份,公然破坏《慕尼黑协定》,英法被迫向波兰提供安全保障,以威慑德国不要继续妄动。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两天后,英法对德宣战,但未派一兵一卒,史称《西线无战事》。

直到1940年5月德国发动进攻法国的战役,二次大战才真正升级至大国搏生死的阶段。

西线开打当月,主和派张伯伦辞职,主战派丘吉尔上台。

6月,法国亡国,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二战结束后,当人们进行复盘时,1930年代英法执行的绥靖政策首当其冲成为背锅侠。

一种观点认为,国际政治中的挑战者会小心隐藏其真实意图以麻痹对手,所以坚决的遏制和要比妥协/合作更可取。

还有人基于军事视角出发做推测,认为如果英法决心1938年对德开战,效果要比1940年被动应战好得多。

不难体会,冷战时期西方对苏联的坚定遏制战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多米诺骨牌”思维,冷战后美国对于俄罗斯和中国的提防(大于合作),以及小布什时期对伊拉克等国先发制人的出兵,多多少少都有吸取绥靖教训的意味。

可见慕尼黑这一隐喻在西方决策界影响之深远。

不过当抛开固有视角后,我们不禁要问,当初张伯伦等人执意推行对德妥协,真的只是战略短视、被希特勒蒙蔽吗,还是其他复杂因素作用下不得已的结果呢?

图片

1935年的巴黎街头。

在唐世平主编《历史中的战略行为》一书中,作者对于英法绥靖政策的原因做了以下几点解释。

1、一战带来的惨烈损伤让欧洲弥漫着和平倾向,民众从心理上无法接受再打一场世界大战。

2、《凡尔赛协议》的苛刻条件让一些欧洲人对德国颇感同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受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巨额战争赔款,魏玛共和政府不得不大量印钞以偿还赔款和战争债务,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混乱。

1923年1月,因德方未能完成款项偿还,法国出兵占领了德国鲁尔河沿岸的工业区,这让很多德国人觉得自己国家遭受了极其恶劣屈辱的对待,希特勒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

3、1930年代大萧条爆发,英法国内经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无暇顾及外部事务,即使对外干预也优先处理本国殖民地的事情。

4、法国政局动荡,内阁如走马灯一般更换,对德政策领域几乎完全跟随英国——相对于法德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英德矛盾其实要小一些。

5、苏联的建立。

一战前协约国“铁三角”是英、法、俄,在制衡德国的战略问题上,俄国向来是关键一环。

可1917年之后俄国成为敌视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英法与苏联的矛盾某种意义上已经大于英法同德国的矛盾,这使得英法更希望德国与苏联开战。

1936年7月29日,时任英国首相鲍德温对主战派丘吉尔说:

“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和纳粹打起来。”

英国学者米德尔马斯在《绥靖战略》一书中写道:

“英国默默地怂恿德国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扩张,这种迹象表明,苏联指责英国打算使德国和俄国作战以指望出现‘持久的均势’,是有道理的。”

6、英国首相张伯伦的个人因素。

张伯伦是商人出身,对和平的执念超过其他政客。

1938年3月,德国进兵奥地利,德奥合并;在内阁紧急会议上,张伯伦认为这一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英国不能因为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而放弃和平希望。

图片

丘吉尔与张伯伦,1935年。一战后英国执行裁军政策,政界弥漫着对战争的松懈氛围,丘吉尔是少有的警惕派。

不难体会,1930年代英法对德妥协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并不是决策者单一因素导致的,套用唐世平教授的一句话:

“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总是喜欢说‘历史上……’,但我们通常都是使用简单化的类比来思考历史和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全然忘记了历史事件的背景。

人们总是去追求简单化的‘铁的规律’,但‘铁的规律’往往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所谓“战略博弈”,其实是要预判对方的底牌,而对于权力高度集中型政权来说,就是要判断其主要决策者的决心。

具体到慕尼黑事件,一种观点认为张伯伦等人被希特勒蒙蔽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张伯伦等人意识到了希特勒的危险,但却无法准确评估这种危险的程度。

很明显,后者更加符合事实,即准确判断对方决策者的决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回顾人类战争史,发生战略误判的情况比比皆是,有鉴于此,人们习惯于用对手上一次的行为去预判他下一次可能的反应。

比如:越战期间,美国因中国在朝鲜果断出兵的历史,认为中方存在极高的可能性出兵越南,故进行了必要的克制。

再比如:俄罗斯通过美国在阿富汗撤军期间的表现,判断拜登政府对外军事干预意愿不强。

总而言之,除非能拿到战略级情报,否则想评估对手行为是很难的,单纯从结果去倒推张伯伦等人的失败多少有失公允。

图片

希特勒想象中的德意志帝国版图。作为后发帝国主义国家,德国长期受到缺乏海外殖民地资源供给的困扰,因此希特勒明确提出要为日耳曼民族夺取乌拉尔山以西的庞大生存空间,确保德国自给自足的全部物资所需,作为称霸欧洲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基础。

回到战争的话题。

在希特勒的战略规划里,征服苏联是绕不开的一环。

因为德国作为后发帝国主义国家缺乏海外殖民地,海军力量也无法匹敌英国,想要获得“生存空间”和原材料,只能在欧亚大陆上寻找。

那欧亚大陆上哪里资源最丰富呢?

德国目之所及,主要是乌克兰、高加索、里海一带。

正因如此,希特勒始终将占领苏联乌拉尔山脉以西的领土作为长期战略目标,与之相较,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不过是一种临时战术策略,为了解决两面作战问题。

1940年6月,德国惊天一战秒杀法国,军事占领了包括法国北部、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在内的广大西欧地区,并在法国南部建立伪政权,至此西线威胁彻底消除。

7月,希特勒正式要求最高统帅部参谋人员研究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7月21日,陆军总司令向希特勒递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

苏联太大了,远不是西欧国家能比的,按照最初设想,德国陆军希望制定有限的作战目标,在4至6个星期内占领白俄罗斯、芬兰、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部分地区。

考虑到天气因素,对苏作战不宜在秋季展开,所以时间草定在1941年5月份。

看完报告后,希特勒认为与苏联的终极对决是不可避免的,应趁着德军战力处于巅峰期,一鼓作气彻底解决掉这个欧洲大陆上仅剩的对手,于是在修订版方案里,最终形成了兵分三路分别攻打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基辅的作战计划。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署入侵苏联的首个作战命令——第21号命令,代号“巴巴罗萨”。

图片

苏德战争初期的希特勒

在尚未解决掉英国威胁、美国立场不明的情况下,贸然对苏开战显然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德国人难道就没想到这一点吗?

当然想到了。

有德军高层向希特勒建言:敌我双方兵力数量基本相当,贸然攻打苏联会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险地,复制一战剧情。

然而希特勒有他的理由:

1、苏联一直在等待英德决战,自己好坐山观虎斗,伺机而动(一种观点认为苏联其实也在准备对德作战,只不过时间上没有德国那样紧迫);硬要在英苏之间挑一个,希特勒认为苏联更好打,更容易发挥德国陆军的优势。

2、实施对英登陆作战就得扩充海空军、削减陆军规模,可只要不解决苏联威胁,便无法安心准备对英作战,存在一个先后手的顺序问题;反过来,对苏作战则不存在后方威胁,毕竟英国短期内无力发起登陆欧洲大陆的作战。

3、苏德瓜分欧洲后,德国固然实力大涨,苏联实力同样大涨,且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工业技术突飞猛进,假以时日必成心腹大患,应趁着德军战力巅峰之际先发制人——苏联三十年代刚刚经历过大清洗,士气低落,战力堪忧。

4、法国战役结束后,英美凭借海军优势对欧洲大陆实施严密封锁,这让德国的战争机器严重缺乏各种原材料物资,更加依赖、觊觎资源丰富的苏联,而苏联的供应并不稳定,经常通过中止运输等方式对德施压,索要技术或地缘政治利益。

总而言之,征服苏联的目标太过诱人,一旦成功,德国将成为毫无争议的欧亚大陆第一强权,甚至是全球第一强权。

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将其敢于豪赌的一面完全暴露出来。

图片

德军巴巴罗萨行动当天,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广播讲话,宣布这一重大变故。图为莫斯科街头民众收听广播,一个个表情凝重。

为了迷惑苏联,德国在外交、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伪装和欺骗。

这一时期德方大肆宣传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在英吉利海峡法国一侧集结渡海力量,部队频繁进行登陆作战演习,实际却把精锐部队东调。

当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才一年多,两国事实上处于准盟友状态,而且整体合作愉快、斩获丰硕,因此德国主动向苏联通报了自己的部队调动情况,称向波兰增兵实际上是派新征召士兵去替换老兵云云。

总之编了一堆看似很合理的借口。

1940年11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获希特勒亲自接见,双方还发表联合公报,称“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交换了意见”“在所有重要问题上取得了谅解”。

1941年1月,苏德两国甚至签订了一份新条约,以落实相关“共识”。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德国也并未完全排除继续与苏联合作的意向,但前提条件是苏联认可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集体对抗英美。

会见莫洛托夫期间,希特勒曾表示苏联势力需全部退出巴尔干半岛,而苏联希望在地中海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于是牵扯到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归谁的问题。

芬兰问题上,苏联要求德国撤出在芬兰的军事存在,德国则鼓励苏联向南发展,去征服伊朗和印度(英国殖民地),隐含要求苏联对英开战。

不难发现,在1940年底世界局势波谲云诡的关口,苏联更希望充当“英美”与“德日意”之间枢纽的角色,左右逢源,不肯对德做重大让步,这一立场跟希特勒的期许存在明显偏差。

图片

1940年11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柏林欢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到来。

图片

希特勒“友好的”扶着莫洛托夫胳膊。法国战役结束到苏德战争爆发前的一年里,欧洲大陆局势相对稳定,给人一种“战间期”来临的错觉。

历史上,有关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坚信希特勒不会开战、拒绝提升战备等级的故事,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

实际情况是当时真真假假的消息满天飞——苏联希望英德开战,英国希望苏德开战,彼此进行了大量情报渗透与舆论引导。

而斯大林判断德国会在对英作战告一段落后才威胁苏联,贸然对苏掀桌子不合逻辑。

因此苏联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处于相对松懈的状态:主要军官仍居住在城市里(而非一线部队),前线各师只有几个连队在值班,各种训练工作照常进行,一线部队弹药配备不足,飞机则集中部署在几个主要机场里……

再考虑到苏军刚刚经历了大清洗(75%的高级军官任职不超过一年),作战理念、战术水平、机械化程度等均远远逊色于身经百战的德军,所以开战初期惨痛的失利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苏德战争爆发前的欧洲格局。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不宣而战。

数百万德军及其扈从国军队从北、中、南三个方向突袭苏联,德军航空兵则猛烈轰炸了苏联西部的机场、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等设施。

开战头一月,苏联方面共损失160万军队,全线溃退(《激战哈尔科夫》)。

1941年12月,德军先锋部队推进到莫斯科市郊,已经能够看到克里姆林宫旁圣瓦西里大教堂的螺旋状塔尖。

然而命运的齿轮也正是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动。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三角飞行器”照片,是中国六代机的雏形?
美女秘书给川普露骨信曝光
董军落马和他有关?中共高层权力斗争公开化
中国海军现重大改装 避免重蹈俄海军的覆辙
川普阵营突传将与中共会面 重点谈这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三角飞行器”照片,是中国六代机的雏形?
美女秘书给川普露骨信曝光
董军落马和他有关?中共高层权力斗争公开化
中国海军现重大改装 避免重蹈俄海军的覆辙
川普阵营突传将与中共会面 重点谈这事
神秘战舰首航 中国新母舰?
福建舰第5次海试期间 空警600新照曝光
戏剧性大逆转!不加关税了
中巴反恐:7名恐怖分子被击毙,4000人被捕
传中共东部战区司令林向阳上将出事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