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漕运改海运:废掉漕运,谁最急?
www.wforum.com | 2025-02-05 15:51:18  循迹晓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自从隋唐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到了南宋时期,中国南方经济已经远远超过了北方,而政治上的都城却一直留在北方,元明清三朝的都城都选在了北京,既然南方如此富足,那么深居北京宫中的皇帝想要干点事,都得需要钱粮这个基础,而要想把南方的钱粮运到北方,就离不开运河。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地从京杭大运河北上,这个过程叫“漕运”,它也是北京的生命线。

当然了,漕运绝不仅仅是把粮食物资运到京城这么简单,不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大型基础设施不仅要在前期耗费大量民力资金,后期要保证它正常运转也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疏通维护,运河也不例外,漕运船只在运河里需要纤夫来拉,而且受到运力影响,有些地方河道非常拥堵。而如果我们看地图的话,从江南到北京,完全可以出长江或者钱塘江口然后沿海路北上,进入渤海湾到达天津,如果走海运的话,粮食物资的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这是优化效率的最优解,历史上也的确有人提出要主要依靠海运来运送物资,这就是“漕运改海”。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漕运走海路虽然好处众多,但在明清时期漕运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走的运河,那么这就带来了若干问题,漕运改海那么好,怎么就没贯彻下去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讲漕运改海之前,先得讲讲漕运的成本有多高。根据清朝的《户部漕运全书》记载,“惟起运本色每正粮一石,加耗三斗、四斗不等。此外有补润、加赠、淋尖、饭食等米,又有踢解、稳跳、倒箩、舱垫等银,”后面有罗列了一大堆花销,总之平均下来,要想把一石粮运到京城,大约共需粮一石五、六斗,银五、七钱各不等,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运河的河水来自于途经水系,要是赶上枯水期水位下降行船艰难,或者河道淤塞,甚至遇上土匪打劫,运输成本还得直线上升。北京每年最少得需要四百万石粮食,明朝成化年间为了满足这基本的需求,漕运消耗的粮食就有一千两百到一千六百万石,要知道当时全国粮食加起来也就是三四千万石,大约一半都用来满足给京城供给粮食了。

图片

◇ 图为京杭运河变迁示意图

这还没完,由于漕运运河事关北京的兴亡,所以沿途的一切都得为运河让路,最典型的就是黄河,这里一旦泥沙淤积马上就会影响漕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朝廷的黄河水工会主动把泥沙和洪水倾泻到四周,久而久之,黄河下游的生态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是非常不利的。

图片

◇ 图为西方人绘制的京杭运河上的漕船

图片

◇ 图为西方人绘制的京杭运河上的漕船

漕运如此弊大于利的情况,朝廷是心知肚明的,早在元朝的时候朝廷就真的试过海运漕粮了。当时灭宋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当时的运河并不是从江南直通北京,而且没有维护很快处处淤塞,朝廷定都北京却又缺钱缺人,无奈之下只能考虑海运漕粮。讽刺的是最早向朝廷提议这么办的是两个海盗朱清和张瑄。他们当年被元朝招安之后积极参加了灭宋的战争,深得朝廷信任。

图片

◇ 图为元代海上漕运路线

而当时元朝北方粮食稀缺,如果把南方粮食运到北方卖那是非常赚钱的生意,于是他们向宰相伯颜提出,自己出船走海运把粮食从江南运到大都,蒙元朝廷也乐见其成,所谓“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于是在两位海盗的运作下,元朝开始把漕粮海运制度化,这个办法很成功,大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而两位海盗也凭借海运赚得盆满钵盈,在北上运粮途中他们甚至还把一些粮食卖到朝鲜日本,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元朝的律法。

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干,那是仗着朝中有宰相伯颜撑腰,后来伯颜倒台,他们倒卖粮食给外国的事情败露之后被抓获处死。人虽然没了,但对蒙元朝廷来说,继续海运漕粮总比疏通大运河好得多,只是重新找到可靠之人罢了,所以有元一朝,漕粮海运基本上都被贯彻下来。

图片

◇ 不论是开凿疏通运河还是后期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等到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一开始定都南京,此地就在江南富庶乡,漕运基本不成问题。而到了朱棣即位之后,非常重要的一个工程就是迁都北京,北京不比南京,漕运是维系其生存的根本。而朱棣在永乐十三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疏浚大运河,表明了京城漕运要彻底摆脱海运的态度。他这么做的原因往深了说,可以说是对海运的不信任,还有一层那就是对民间力量的不信任。

图片

◇ 图为明代古漕船沉船实物,来自洛阳大运河博物馆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在当时漕船走海运必须依靠大批的民间水手,这些人脱离官家控制谁知道能干出什么事来,而运河漕运就不同了,都可以用军户充当运力,还能时刻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如此才能让永乐皇帝放心。如此对外人极度不信任的态度也可以部分解释海禁政策,那么当然,既然运河通了,皇上也发了旨意,往后在大明朝定都北京的日子里,漕运就基本靠运河,海运漕粮也就被废弛了。

图片

◇ 图表为《万历年间各总所属卫所数、漕卒漕船数和领运漕数额表》源于唐文基《明代的漕军和漕船》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漕运在运河两岸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既得利益阶层。朝廷为了保证漕运,特设十二万漕军,下设十二个把总,沿途的官僚也深入地参与了漕运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漕运自然是大有油水可捞,随便在运河上设立一个卡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赚取不少灰色收入。

不仅官员如此,很多运河上的普通人,贩夫走卒,纤夫船户,甚至卖唱女子,都完全依靠运河来生存。如此一来,围绕着运河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集团,所谓“漕运乃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断不可废”,此话绝不只是说着玩玩。与此同时,传统的朝廷讲究层层推卸责任,相比于海运,漕运这种层层分包的体制特别有利于责任下推,漕运本身就置于严密的监督下,而一旦出了事,可以迅速的把责任人锁定到一些底层,顶上的大人自然是无责的。这么看来,虽然漕运有千般不好,但大家都有利益可拿,还方便转移责任,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运河漕运在大明朝一直维持了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人提出改海运减少运粮成本,但都被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了过去,比如海运太危险,漕运是祖制,没办法改,等等等等。但要说大明朝完全没有海运粮食物资,那也是不对的,至少在明朝末期为支援辽东战事,从山东往辽宁的海上运输真实存在。但就这么一条海运线,也免不了一顿扯皮。

图片

◇ 图为晚明时期明军由山东海运物资到旅顺,皮岛保障辽东战事

万历末年熊廷弼经略辽东,多次向户部反映希望把粮食从海路直接运到盖州,也就是营口,而不要只送到旅顺就算了,但户部根本不听,还是我行我素地把粮食往旅顺运,再经过千里迢迢的陆路运到辽东前线。户部之所以如此坚持,表面上是因为“盖州礁石密布,不好卸货”,实际上是因为走多一段陆路,就可以有名正言顺的羡耗,这都是官员们灰色收入的重要来源。明摆着好用的海运不用,造成的结果就是前线缺粮缺物资,后方旅顺的物资却堆积如山。大明末年关外防线的失败,跟这样的运输低效关系很大,而这低效的原因,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图片

◇ 图为太平天国形势图

利用运河吸血的官僚利益集团非常顽固,他们一直到清朝后期都名正言顺地把握着朝廷命脉,相当于把朝廷当软肋捏在了自己手里,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了这个集团的利益,运输低效也都是可以忍的,那些废除漕运的呼声都是可以被忽略的。而真正让运河漕运走向尽头的,还是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英国军舰开到镇江南京,直接威胁漕运,大清就不得不停战议和,而太平天国更是在漕运节点盘踞良久,对漕运形成了非常致命的打击。到了这个时候,漕运废也得废,不废也得废了。所以晚清的时候,漕运改海终于得以实现,这也是形势所迫,再不改漕运,朝廷能不能稳坐钓鱼台都是个问题,用上海话讲,大清就是蜡烛,不点不亮。大清在万般无奈之下舍弃了漕运,无非是希望给朝廷续命,但到那时候,大清的日子也快到头了。

图片

◇ 图为19世纪末几乎荒废的大通桥下漕运码头

纵观漕运改海运的历史,不过是中国古代王朝在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为啥摆着性价比超高的海运不用,偏偏用腐败低效的漕运?说到底这还是古代秦制弊病的一个典型反映,在这种制度下,只有不容反对,不计成本的帝王旨意,根本无法容下有商有量,自负盈亏的商业行为。之前讲过汉萨商业同盟的历史(详见:),如果说神罗皇帝拥有和东方君主一样不受约束的权力,那欧洲的资本主义可能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在秦制帝国岁月静好的时候,京城的皇帝还能依靠漕运挥霍无度,而这百万漕工也还能靠着皇权吃上铁饭碗,不过,一旦碰上太平天国这种动乱,这维系帝国命运的漕运体系完蛋那就是早晚的事。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所有人都只能顾及自己眼前的权位,因为你也不知道第二天这还在不在,所以咱们看古代中国为什么明明有很好的提议却得不到实行,而祸国殃民之策能一直传下来,也就不奇怪了。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废弃造船厂153天“复活” 让美国心惊
东大亲训非洲PLA 把雇佣军打得找不到北
中美战略力量对比,2025年开始加速逆转?
专为台海设计?解放军秘密武器曝光
兰德公司献计“台独” “妙招”齐出威慑中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废弃造船厂153天“复活” 让美国心惊
东大亲训非洲PLA 把雇佣军打得找不到北
中美战略力量对比,2025年开始加速逆转?
专为台海设计?解放军秘密武器曝光
兰德公司献计“台独” “妙招”齐出威慑中
印度推出战斗机“隐形斗篷” 让雷达彻底失
俄方发出提醒,中国工业发展令美忌惮
096即将下水?性能真的超过了美俄?
华盛顿空难原因找到了
相距不到10米 中美军机空中对峙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