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19日宣布“已经击败”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势力,并将开始撤回在叙利亚的美军。
巧合的是,也是在去年12月,时任伊拉克总理阿巴迪宣布伊政府军已收复被“伊斯兰国”占据的最后几处地盘,这一极端组织已被彻底赶出伊拉克。
一年时间先后“被宣布”从伊拉克和叙利亚两个主战场败退,“伊斯兰国”的灭亡已是指日可待……了吗?
就在25日,该组织在伊拉克和利比亚境内制造两起恐怖袭击,共造成至少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这两起袭击清晰显示了“伊斯兰国”在过去一年的主要行动特点:转入游击作战。
当天,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泰勒阿费尔镇的一座市场遭伊斯兰国袭击,造成2人死亡、12人受伤。这一袭击颇有象征意义:遇袭的市场在去年伊拉克政府军收复此地的战事中损毁严重,近日刚恢复营业。
根据联合国一份报告,尽管“伊斯兰国”在过去一年失去了大部分曾占领的“领土”,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成员总数估计仍然超过2万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包澄章指出,今年以来,“伊斯兰国”每天发动的暴力袭击数量和袭击致死人数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对于地雷、简易爆炸装置、汽车炸弹和自杀式炸弹的运用频率增加了。在袭击对象上“伊斯兰国”也开始避免同当地安全部队直接发生交火,整体实力的下降导致该组织调整了战术。
同样是在25日,3名“伊斯兰国”枪手袭击了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外交部,造成3死21伤。
“伊斯兰国”很早就成立了利比亚分支,目前主要活动在利比亚南部山区和河谷地带。
与伊拉克的情况类似,“伊斯兰国”武装被赶入穷乡僻壤后转向游击形式的恐怖袭击,在今年早前已先后袭击了位于的黎波里的利比亚最高选举委员会和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
放眼整个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国都存在效忠或隶属于“伊斯兰国”的武装团体。分析人士指出,北非各国的边境拥有广袤的沙漠,执法部门难以控制恐怖分子流窜。
格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安全局势整体平静的摩洛哥近日也发生“伊斯兰国”效忠者制造的袭击事件。
28岁的挪威籍游客马伦·尤兰和24岁的丹麦籍游客路易莎·韦斯特拉格·耶斯佩森是挪威东南大学学生,近期在偏僻山区安营扎寨、准备攀登北非最高峰图卜卡勒峰时遇害。
摩洛哥政府后续调查显示,杀害2名外国女游客的4名男子行凶前宣誓效忠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属于“独狼”式作案。
结合近期屡屡发生的恐怖袭击可见,面对极大外部压力的“伊斯兰国”也在不断演化,打击“伊斯兰国”的彻底胜利还远未到来。
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从叙利亚撤军的决定遭到多方质疑: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分管协调多国联盟打击极端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的美国总统特使布雷特·麦格克等人更是愤然辞职。
如今,叙利亚境内幼发拉底河以东之战一触即发,土耳其、叙利亚政府和库尔德人枕戈待旦,彼此提防更甚于同仇敌忾打击“伊斯兰国”。
8月8日,在叙利亚南部耶尔穆克谷地地区,叙政府军士兵在叙利亚、约旦和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交会处警戒。(新华社记者汪健摄)
包澄章认为,从地区反恐角度来看,美国宣布从叙利亚撤军后,土耳其和“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活动空间都将进一步扩大,不排除土耳其利用“伊斯兰国”来阻碍叙利亚政治解决进程的可能。
更不要忽略,哪怕“伊斯兰国”得到完全抑制,中东地区恐怖主义的土壤尚未得到彻底净化,其他类似组织很可能取而代之。“基地”组织在西非、北非、东非、西亚、南亚等地区建立的分支网络,其影响力绝不亚于“伊斯兰国”。
无论是谁,现在宣布“伊斯兰国”的败亡多少有些“一厢情愿”,恐怖主义未来数年内仍将是中东地区绕不开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