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话题:苏-57除了隐身差强人意外,性能绝对是没得说,加上俄式超远程导弹和相控雷达,跟F-22或者F-35相对抗没问题,F-35的许多性能指标在苏-57之下。苏-57虽好,但关键是量产不了。
俄罗斯航空门户网站说,俄罗斯在生产苏-57系列 战斗机方面遇到了严重问题。洛克希德·马丁集团每年能够生产150架第五代F-35战斗机,平均2-3天就能生产一架,而俄罗斯只能年产两架苏-57,差距巨大。现在的问题是,俄军工生产是要借鉴美国模式,还是中国模式?
俄军方订了78架苏-57,普京要求2017年全部交付。去年年底,第一架苏-57量产型战机被移交给空军。今年还要再来五架,然而,这一数字已减少到三架。但现在我们谈论的是几架战斗机。这个数字可能不切实际,今年第二架苏-57本来将于3月准备就绪。然而,在4月底,没有资料表明战斗机正准备向部队进行隆重的移交。
专家认为经济疲软是俄罗斯军工放缓的主要原因。它导致生产力的滞后。反过来,又影响到苏-57中使用的新技术和性能发展。
目前,俄罗斯每年只能建造两架第五代苏-57战斗机。考虑到到2027年底,76架苏-57将移交给空军,产量至少应达到每年10架的水平。
2020年,洛克希德·马丁集团向五角大楼和外国客户出售了123架F-35,这是苏-57的假想竞争对手,而不是计划中的141架战斗机,这与冠状病毒大流行有关。美国武装部队收到了74架F-35飞机,另外31架交付给参与生产计划的国家,另外18架交付给外国客户。
这当然不完全正确。苏-57正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一家飞机厂建造。F-35在几个国家的工厂通过合作生产,几乎所有"北约国家都对战斗机的建设进行投资。
然而,苏-57生产资源的差距仍然非常严重。国有企业负责人谢尔盖·切梅佐夫描述了民用和国防工业拖延的原因,这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认为,主要由于国防合同的盈利能力低,军工企业客观地说,没有自己的资源来部署大规模生产。由于监管机构的要求和对金融机构实施制裁的潜在风险,获得信贷的机会可能并不总是可用的。民用和国防工业项目对私人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够,因为回报时间不确定。

专家还 指出,俄罗斯国防工业的一个普遍消极趋势是军事装备的成本迅速上升。不到10年前,T-90坦克价值7000万卢布,现在价值1.2亿卢布。新的电动鱼雷"伊赫蒂奥龙"号为1亿卢布。
军品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预算增长和通货膨胀。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迅速上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支出不断增加。
长此下去,几十年后,俄罗斯将保留一堆生锈的坦克和二十世纪制造的飞机,以及少量的T-14"阿玛塔"坦克和苏-57战斗机,这甚至不足以有效保护克里米亚。由于俄罗斯新武器价格的上涨并没有降低速度,未来的俄罗斯武装部队将崩溃。俄罗斯武器出口的增长没有希望,也不会有希望。只有改变俄罗斯国防工业领导人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所作为。
专家给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以恢复情况。只有将国防、石油和能源行业的多用途单位垂直一体化合并在一起,才能立即降低燃料和电力成本,从而降低成品(即坦克和飞机)的成本。
此外,"目前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提供这种机会。当年苏联风光无限,因为苏联经济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是原材料和能源的国内成本低,这"使苏联能够建立和维持一支与美国军队相当的庞大军事力量。
至于改革的处方,人们可以争辩说。一是借鉴美国模式,二是中国模式。美国模式是多国合作生产,全球采购,最后在美国组装。当然,中国国防工业的运作模式比美国更有效。在中国,整个国防工业都是国有的。看看中国歼-20的生产速度,短短数年已经建成至少二条生产线,生产并服役了数十架歼-20装备一线部队,成为全球第二个装备五代机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当然梦想有中国速度,中国效率。
俄罗斯模式是中间的——拥有私有制的企业被安装在国有企业中,其控股权属于国家。因此,工业的管理是国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政府。苏-30、苏-35虽然好,出口却很少,形不成规模效益。俄军工能够活下来就算不错了,谈不上用优势资源生产五代机了。
看来,这种模式也未必足够有效。俄罗斯如果到期没能交付78架苏-57,那就真的会没落了,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