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国际军事 > 正文  
美航母新巨头:满排12万吨 可载百架战机
www.wforum.com | 2024-10-15 23:21:55  海风看世界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迅速成为全球霸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其强悍的军事实力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根基。

图片

  在这之中,美国海军无疑是美军体系中的明星,而美国海军最为倚仗的王牌战力,则无疑是航母。

  正是有了一支支航母打击群的存在,美国才可以控制全球主要航道,从而实现其全球霸权。

  如今,美国的最新航母“肯尼迪”号即将服役,这艘满排达到12万吨,最多可搭载上百架各型战机的超级航母到底是什么水平?

  大国重器

  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后,将世界各地都联系起来的“全球化”潮流,就不可避免地开启了,人类的地缘格局也在不知不觉中由陆权向海权转变。

  海洋,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逐渐成了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兴衰的角力场。

  最早的大英帝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可以被数万诺曼人征服的英伦三岛,蜕变为领土遍及全球的世界性帝国,就是靠着强大的海军舰队。

  美国亦是如此。

图片

  在二战结束后,支撑美国将其触手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正是其遍及各大洋的强大海军舰队。

  而在美国开启的海军时代中,推崇巨舰大炮的战列舰已经成为往事,大平直甲板航母才是新时代的主角。

图片

  美国海军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的优势,本质上便是在航母上的优势。

  目前,美国海军的主要根基,是其11艘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航母,而其他一众巡洋舰和驱逐舰都成了为航母服务的“绿叶”。

  除此之外,美国航母编队的未来中坚,还包括两艘新一代航母,其一是已经服役的福特级首舰“福特号”,另一艘则是在2019年便已下水、临近海试、被美国海军寄予厚望的“肯尼迪号”。

图片

  作为美国最新的一艘航母,肯尼迪号堪称美国航母的最高水平。

  据美国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肯尼迪号的全舰长度超过330米,宽度超过70米,整舰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惊人的12万吨,比现役的“尼米兹级”还要多出2万吨的排水量,是当之无愧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巨舰”。

图片

  吨位的提高,首先赋予了肯尼迪号更强的舰载机搭载能力。

  据报道,肯尼迪号可以搭载75架美军最新的“F-35C”型隐身舰载战斗机,除此之外,还能搭载包括固定翼预警直升机、“EG-18咆哮者”电子战机和多款直升机在内的上百架各型舰载机。

  而在美国引领的这个海上作战时代,航母的战斗力则完全仰赖于舰载机的数量、质量与出动效率。

图片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这庞大的舰载机规模,肯尼迪号在弹射方面,放弃了在“尼米兹级”上成熟使用的蒸汽弹射,转而使用了技术更为先进、效率更高的电磁弹射。

  不仅如此,12万吨的超大吨位,也给肯尼迪号创造了更多先进技术的运用空间。

  例如,美军在肯尼迪号上装备了其最新研制的双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极大提升航母对来袭导弹的探测能力,尤其是美军“伯克级”驱逐舰较为疲软的、对低空掠海目标的探测能力。

图片

  同时,美军还为肯尼迪号专门研发了攻击距离达到1000公里的激光武器,既可用于反导拦截,也可作为新的主动进攻手段。

  客观来讲,作为美军最新的一艘航母,肯尼迪号无疑是人类舰艇制造的巅峰。

  它的服役,不仅可以直接提升美国海军的作战能力,亦将进一步提高美国战略机动部队的远洋投送能力,是美国维系其海洋霸主地位的重要一环。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起都只是愿景。

  严重的进度问题

  尽管肯尼迪号的各项指标都十分强悍,可在其正式服役之前,一切都只是虚幻。

图片

  而肯尼迪号如今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不知何时才能顺利服役。

  美国纽波特船厂从2015年8月便开始铺设肯尼迪号的龙骨,原计划在2018年左右实现船舱内建造任务,可由于各种外部因素,拖到了2019年10月底,肯尼迪号才实现下水进入舾装阶段。

  这意味着,肯尼迪号的船坞建造周期超过4年,作为对比,中国在建造“山东舰”时,从2013年10月开始铺设龙骨,到2017年4月完成下水,整个周期只用了3年半。

图片

  但中美真正在航母建造效率上拉开差距的,是成功下水后的舾装阶段。

  在进入舾装阶段后,航母上的重要武器系统将开始陆续装配,这一过程工程量大、难度较高,是决定航母建造周期长短的重要环节。

  例如,肯尼迪号重要的电磁弹射系统,其对安装精度的要求极高,需要在航母下水一段时间完成应力释放后,才能开启安装工作,且安装过程中对于施工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灰尘度等条件都要求极为严苛。

图片

  可肯尼迪号却在一系列安装任务时,出现了严重的工程进度停滞问题。

  据纽波特船厂的年报显示,在2019年便下水开始设备系统安装工作的肯尼迪号,直到2022年8月才安装了“AN/SPY-6”S波段远程警戒雷达的第一块阵面。

  此时,距离肯尼迪号下水已经过去了3年之久,而3年时间已经足够中国完成一艘舾装航母的全部建造工作了。

图片

  例如,中国最新的“福建舰”,其在2022年6月完成下水工作,到了今年(2024年)5月,便开始首次海试工作,从设备系统安装到最终调试,总共用了不到2年时间。

  中美双方差距巨大的工程效率,让2022年才下水的“福建舰”,其最终海试时间竟然比2019年就下水的肯尼迪号还要早,这引发了美国方面的严重担忧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

  实际上,美国在肯尼迪号航母建造上的进度之缓慢,不要说跟中国航母比,即便是跟他们自己比也衰退许多。

  要知道,肯尼迪号之前的福特号,其在2013年11月完成下水后,仅用了42个月,便在2017年开启首次海试。

图片

  两相比较之下,肯尼迪号工程进度之拖沓,可见一斑,美国为何会在肯尼迪号的建造上,出现如此严重的进度问题呢?

  美国衰退的工业实力

  美国在肯尼迪号上的糟糕建造效率,从本质上讲是美国工业实力严重退化的真实写照。

  由于美国在冷战后期走上了“去工业化”的新自由主义道路,美国的实体工业开始大规模向外转移,仅在国内保留了航空飞机、半导体等少数尖端工业。

图片

  但工业是一个非常依仗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维持产业链的领域,美国保留的少数尖端行业完全无法阻止美国实体工业的持续衰退。

  这使得如今的美国,面临缺乏足够数量的熟练制造工人、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等问题,最终造成了美国整体工业效率远远落后于中国。

  这反映在美国的军事装备制造速率,已经完全跟不上中国的脚步。

图片

  例如,在美国引以为豪的军舰制造上,美国在过去十年间,一共下水了不到10艘主力驱逐舰,而同时期的中国,一口气下水了25艘052D型驱逐舰和8艘055型驱逐舰,而造成这种造舰速度差异的直接原因,便是中美在船舶制造业的巨大差距。

  如今的全球造船业,其市场份额基本被中国和韩国所瓜分,剩余的些许蛋糕也大半被日本所承接。

图片

  这造成了接不到订单的美国造船厂,由于缺乏足够的利润和资金投入,不得不面临熟练产业工人流失、技术迭代乏力,以及整个造船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破产的绝境。

  这不仅影响到了船舶制造的效率,更为关键的是,船舶的零部件供应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例如肯尼迪号航母的建造进度之所以如此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由于美国造船业的凋敝,使得许多航母零部件制造商破产而无法进行正常供应。

图片

  最终,美国为了保证福特号的建造进度,被迫将肯尼迪号当成了福特号的零部件供给备胎。

  据美国海军的匿名消息投率,仅在2021年的10月和11月,肯尼迪号就连续被拆除了包括舰艇辅机在内的多款重要零部件,用以供给保障福特号。

  换言之,在肯尼迪号号称各项指标都十分优异的光辉之下,是美国造船业已经衰退到难以为继的不利窘境。

图片

  随着美国冷战时期建造的庞大舰队,陆续到了退役周期,而眼下的美国造船业又难以维持迭代所需的产能,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海军已经愈发成为“存在舰队”。

  更令美国人感到不安的是,其“去工业化”造成的制造业衰退的危机,不仅波及了造船业,就连飞机和导弹领域也遭受了严峻的挑战。

图片

  从屡屡出事的波音公司,到始终无法成功的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发,美国的实体工业之虚弱,已经愈发明显。

  结语

  肯尼迪号固然是堪称人类造舰巅峰的第一巨舰,但作为其支撑的美国制造业却已经衰退得宛如枯枝败叶。

  最终毁灭肯尼迪号的,或许不是美国一直视为最大假想敌的解放军,而是美国人自己。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2002年 瓦良格号给了中国军工多大震撼?
史上首次!乌战场传来重磅消息
没有管好下半身的秦刚传来最新消息
老毛“通房大丫头”享受正部级高干的秘密
中共军演展示一张图 网:真恐怖情人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2002年 瓦良格号给了中国军工多大震撼?
史上首次!乌战场传来重磅消息
没有管好下半身的秦刚传来最新消息
老毛“通房大丫头”享受正部级高干的秘密
中共军演展示一张图 网:真恐怖情人
7岁女童公园玩和陌生男打招呼 突被抓住头割
下大棋? 明明有能力击退乌军 为何迟迟不行
全面追赶美国 中国004型航母底有多强悍?
全球空军排行榜 中国空军排名第七
F-16狙击手瞄准歼-15画面曝光 共军浑然不知
热门专题
1土耳其政变2ISIS3叙利亚局势
4朝鲜局势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