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回忆1999阅兵:阅兵的事我再也不干了 | ||
www.wforum.com | 2009-07-01 09:08:04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1999年10月1日,包括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空中加油机、直升机在内的17种机型132架战机,在7分钟内以75.637公里的空中总长度序列通过天安门上空,成为我军阅兵史上最经典和激动人心的瞬间之一。 其中,第七梯队长机就是郑群良,时任空军某师师长。他所率领的新型国产先进战斗机梯队由两种机型、24架飞机组成,长达7公里,是整个空中飞行梯队中出动飞机最多、编队最大、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 说起建国50周年那次阅兵的往事,郑群良仍然激情澎湃,难以自抑。 在他的讲述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一从时间深处浮现。 他索性把气象表扔进废纸篓
气象条件对飞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不能选择。飞行员能选择的,是平时全力以赴训练,是无论遇到什么险情,都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举头顶。 据统计,从1960年至1998年,10月1日这一天,北京只有30%的可飞天气。1999年9月30日,大阅兵前最后一天下午,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郑群良几乎一夜未睡,直到后半夜雨终于停了,他长舒了一口气。 10月1日6时,遵化机场云底高800米,大家都很高兴,感到云下集合没有问题。没想到,8时,侦察气象的飞机却又传来消息:云底高350米,云顶高2500米,云下能见度不足3公里。 望着北边山顶翻卷而来的低云,大家表情凝重,没有一个人说话。 事先,空中梯队指挥部已明确第七梯队的4套出动预案:第一套,云底高1500米,能见度大于4公里,24机全部出动;第二套,云底高1000米,能见度大于4公里,16机出动;第三套,云底高600米,能见度大于3公里,4机出动;第四套,云底高300米,梯队长机出动。 按照此时的气象条件,只能由郑群良一个人出动。选择后三套方案都将是巨大的遗憾,但选择第一套方案则意味着很大的风险,如有闪失,“那我就是千古罪人!” 休息室里只有郑群良一个人,起飞时间在一秒一秒逼近。 9时前,他必须上报最后的决心。此时,作为梯队长机,郑群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年来的艰苦训练,使他对梯队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很有底数,加上全体飞行员士气高涨,纷纷要求全体出动,越来越坚定了他的信心。 终于,他果断地下达最后的命令:“全体梯队出动!” 他故意谎报了飞行高度 10年过去了,郑群良对当天的细节仍然记得非常清楚,时间都准确到秒。 他回忆,10时48分13秒,他带领梯队起飞。53分53秒,梯队全部穿出云层,高度3000米。 航线下方一直到天安门上空,云层很厚,他贴着云皮,寻找下降时机。终于见到云层松动,他立即下令保持好队形准备下降。 当天规定长机的高度是450米。当5中队长机询问高度时,郑群良立即意识到他还没出云,马上下降到400米。当经过通州上空,指挥员询问位置高度时,他第一次说了假话:450米! 50秒后,他看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压抑住激动,他紧紧稳住杆舵和油门,GPS上显示的时间,他永远铭记于心。 11时10分13秒。 第七梯队米秒不差,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 眼角的余光里,郑群良看到天安门广场上一片红色的海洋。那个瞬间,从此成为永恒的记忆。 后来,许多媒体都曾刊登过郑群良的照片和事迹。这位长机的勃勃英姿,至今仍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阅兵村里诗情大发 在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里,郑群良有着许多感慨。在阅兵村里,他诗情大发,写下一首《天安门上空的河》: 天安门上空 流过一条银色的河 每架战鹰 就是浪花一朵 这里有,五指山下万泉河水 这里有,乌苏里江高昂船歌 这里有,黄河源头涓涓细流 这里有,茫茫东海千顷碧波 飞行员的心中啊 装着祖国的万里山河 天安门上空 流过一条钢铁的河 铁流滚滚 军徽闪烁 向世界宣告 祖国蓝天 神圣不可侵犯 人民军队永远忠于祖国 …… 他曾说“阅兵的事我再也不干了” 多年前,乒乓名将邓亚萍在世乒赛夺冠归来,在首都机场接受记者采访时,泪流满面,只说了一句:太难太难了。 郑群良说,他当时特别能理解邓亚萍的那种心情。受阅飞机落地时,面对如潮的掌声,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阅兵归建时,郑群良对送行的空军首长开玩笑说:阅兵的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压力太大了! 首长追问:真的吗? 郑群良笑了。他心里真正想的是:如果还有下一次参加阅兵飞行的机会,我一定不会放过。 对“瞬间”的独特诠释 作为一名特级飞行员,郑群良曾经飞过5个机种、11个机型、安全飞行2300小时。在担任某师师长期间,他所率的部队创造了空军在未知条件下成建制拉动飞机数量最多、航程最远、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30年飞行生涯,俯视大地,拥抱蓝天,胸怀境界自然不同。 这是一种很奇异的反差。近40年的军旅生活,丰富的经历,给了他一副挺拔的腰杆和坚毅果决的强烈军人气质。但他身上又同时存在一种浓重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军人气质相映成趣。在他眼里,山水皆有情,都是生命的赞歌。每次飞行,俯瞰祖国山河的万千风情,都使他在感怀的同时,不禁沉思肩负的职责,以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也许是郑群良热爱摄影、热爱艺术的一个动因。我甚至想,或许他已经把飞行当作一种艺术来热爱,沉淀在血液骨髓中,在生命里不可或缺。 在他的新作摄影文集《寄情山水 感悟人生》里,包含着一位飞行员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和对职责的深沉感悟,一图一文,无不韵味隽永,令人回味久长。 “有人在瞬间成功,有人在瞬间失败。瞬间是日积月累的爆发,瞬间是人生轨迹的亮点,瞬间是思想道德的分水岭,瞬间是意志的试金石。只有把握住瞬间,才能把握住人生。” 现在已成为军区空军参谋长的郑群良,对飞行,对责任,对艺术,对人生都有着凝重而深邃的思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