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苏备战那几年,缅怀一下父辈的战火青春 | ||
www.wforum.com | 2009-10-09 00:12:13 铁血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我老家在黑龙江,是在中苏关系恶化,双边大搞备战运动的那年在黑龙江最北部的一边陲小县出生的。父亲与他的同龄人当时是知青身份,都被推上前沿大搞军事加强,并配发了很多武器,充当起了战时军人的角色。现在一听他们讲起当年,觉得很有趣,但仔细寻思下来也倍觉阴冷。我想,当年如果真的跟人家打起来,他们可能就会是中苏战争的第一批炮灰吧。
很难统计当时苏联在对岸囤积了多少部队,据父亲他们回忆,对面装甲部队的调动频繁,整天轰隆隆的链轨声与发动机声在岸这边听的很清楚,整日整夜地响。民兵们负责巡逻与监视,经常是几天几夜不睡觉盯紧对面。一旦那边有过江的迹象,他们就准备战斗。我问父亲他们是否会请求上头派兵增援,并通告对面的敌情,他说通报个屁,连部电台都没给发,一打起来就是自己往前冲,哪里会请求到大部队去做增援啊。 小时侯对于这个问题一直都很纳闷,心想咱中国兵多将广,为什么到了如此劲头也没准备跟老毛子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干。为什么当年留在岸边的基本都是地方民兵,都是仓促组织起来并没有什么军事素质的老百姓。而不仅大军区没有什么动静,连大部分驻防的分区主力部队也都相继撤离了前沿,回了内陆,只留下民兵在前面孤军奋战。难道,是国家当时已经准备放弃黑龙江,已经在战略上做了新的打算了吗? 成年后,怀着这样的疑问,我曾寻了门路请教了不少的军事专家与退下来的军区首长,而且也跟国防大学的几个教授探讨过此问题。得出的答案并不惊人,却都很一致。一致意见是当年统战部与军事指挥部门确实联合向上请示了一个战略方案,打算不以黑龙江岸做战略前沿,准备放他们进内陆随即再利用地理环境与那时的所有条件组织截击。这个战线,是在黑龙江与吉林交界的拉林河一岸,第二线已经设在了松花江的吉林段。 当年,中国虽号称兵多将广,却受环境与时局所限遭遇了很多的危机。例如,南部对越已经开打,长江以南的部队基本都要做南部备战的准备,无法顾及到东北战线。而北部军区却受命一级政治戒备,而并没有做军事戒备,随时准备向京津一带开进。原因是,1976年时中国政治时局所面临的微妙动荡,当时四人帮刚刚垮台,国内正面临一轮变革,新的领导人上台与新的政治思想的变革,有着难以想象的阻挠与难度。北部军区随时待命,是准备应付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问题。当时各大军区的立场并不统一,万一有人受唆使武力逼宫,那对于刚刚从动荡里走出来的新中国而言是颇危险的。 再者,中国当时缺乏与大型装甲集团做正面对抗的能力。放苏军进内陆,是想与其斡旋打游击,远程作战会耗尽他们的给养,同时也会因战线太长的原因使其机动化大军团丧失灵活的机动作战能力,这一点,国内领导人是看准了他们是打不起这样的持久战与消耗战的。第三,国内十年动荡,军事体制已经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很多主力部队被大量运动所消耗,已经丧失了大半的作战能力。当时居然有当兵几年不练军事素质光练毛 主席思想的现象,大量有作战能力有真本事的指挥官都被打倒,而有绝对威信的老将军老帅们还没有被及时平反,谁来组织抵抗组织战争,对于中国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不过,这些理由虽打消了我的疑惑,但也留给了我另一个阴影。我想,父亲他们那一代所谓战火青春,事实上就是在炮口枪口下拣回了一条命而已。他们仅只是应付在前沿的虚幌子,是当时大战略环境下最关键也是最无所谓的棋子。共和国的史册上不会记录他们的一笔半笔,除了我们这些能够幸存的孩子去缅怀一下他们,他们是不会为太多人所关心的。我很崇敬他们当时的献身精神,知青、农民、工人,为了祖国融会在一块,拿起粗糙而简陋的武器去抗击侵略者,并随时准备献出生命,那是何等的气节? 我是十岁离开边陲的,小时候几乎就是伴着各种各样的老枪炮成长,总是乐于跑到农村特定的所谓武器库去玩耍。小孩若招人喜欢,或是家长人缘好的,就可以进去与民兵一起学做枪械保养,还可以试试那些长短家伙到底有多沉。当时不认识这些武器,总觉得很新奇,心想这就是什么最先进最有杀伤力的好玩意吧。成年后,一回忆起来,当真是觉得好笑。民兵武器库里大多的武器都是些前苏联自抗美援朝时赞助的那批7.62毫米口径的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也就是俗称的转盘子。还有些也是自50年代遗留下来的转盘子冲锋枪(PPSh41冲锋枪),甚至还有古老的依靠水来冷却枪体的水压机枪。很多枪都毛病重重,连膛线都磨平了,子弹打出去后十几二十米就掉到地上,民兵经常用这些玩意开火来轰小麦地里的鸟。拿这些装备来保家卫国,这不是送死是什么?(地方配发的民兵武器直到1989年才上缴) 至于一个问题,也就是两边有没有真正交火的问题,我不妨公布一下。确实发生了交战,不过规模不大,双方参战的基本也就是几十人的侦察部队而已。当时是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属逊克县的两处江中岛屿上,两方发生交火。不过父亲与他的战友们没来得及献身,就被人家打退了,而且还留下了十来个人给人家当了俘虏。这些被抓的人在苏联一呆就呆了六年,直到双边关系缓和,交往正常化了之后才被释放。不过他们的命运可谓悲惨,几个人患了严重的精神病,另外的几人几乎沦为了残疾,回国后日子都过得相当凄惨。父亲与其他知青都回城后,曾几次回去看望他们,也重游故地感慨一下当年。当然,他们只觉得无比光荣,没觉得自己是怎样吃亏怎样侥幸逃回生命。他对我说:“有时候战争的概念,就等于是逼着人疯狂逼着人不理智的过程……”这句总结,我到现在也没太琢磨清。 现在,二十一世纪了。中国政治稳定、军事壮大,已经有了泱泱大国的样子。不仅随时都在捍卫自身的权利与尊严,也不断以自身的发展赢得国际尊重。我辈感慨,我辈欣慰。不过,一回想起三十年前,父亲他们那所谓的战火青春,我心里还是微微发冷。我不知道,我要身处当年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会不会象父亲一样有着那样无畏的牺牲精神,真正地把自己当作一个国门卫士。 我向在挫折与苦难中不断崛起的中国致敬,我向父亲那一代勇敢而无畏的献身者、爱国者、无名英雄们致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