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鱼”——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斗争 | ||
www.wforum.com | 2009-11-17 19:37:37 凤凰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一直到现在,欧洲许多天主教地区还维持着星期五吃鱼的习俗。上世纪80 年代,笔者在德国特利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每星期五中午到学校食堂就餐,吃到的主菜毫无例外都是鱼——德国最古老的城市、马克思的出生地特利尔是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城市。
天主教国家有狂欢节。狂欢节——carnival,又译谢肉节,即“与肉食说再见”,边吃边说再见。过了狂欢节是40天的斋戒和停止娱乐活动,叫“四旬节”。在这40天之前,可劲的大吃大喝、狂欢、大量的化装舞会、参观各种杂耍也不失为民间对以后40天漫长斋戒的一种平衡。当然,现代西方人对他们祖先的活动全过程,就只取了狂欢、大吃大喝,而舍弃了斋戒期。 以往,天主教徒须守斋戒,斋戒又有大小之分。大小斋均需禁食肉类(鱼虾不在此列)。大斋日每天只能进食一顿正餐,辅以零食充饥。小斋日可按平时餐次用餐,但不能吃肉。耶稣受难日和圣诞节前一日为大斋日。每星期五为小斋日。 按教会的说法,耶穌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一个星期五受难,在星期天复活。耶稣受难日为复活节前的星期五。由于复活节的日期是不固定的(3月21日以后首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故耶稣受难日每年的日期也是不同的。除了耶稣受难日那个星期五践行大斋外,一年中的所有星期五只要不逢到节日,为了感念耶稣都要遵守小斋的规定:不准吃肉! 故而,在天主教里,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鱼——久而久之,成了惯例。 伊丽莎白一世:星期五不吃鱼 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成语叫“eat no fish”(“不吃鱼”)。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1558―1603在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遗留的宗教问题。她带领英国干脆利落地又转向了新教:在1559年,就很快颁布了新的《至尊法案》,重立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重申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1571年,她又促使国会通过作为英国国教会官方教义的《三十九信条》,最终确立了英国国教。作为《三十九信条》中的一项规定,英国国教会摒弃了天主教星期五不准吃肉的斋戒。《三十九信条》在英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天。 英国的许多百姓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伊丽莎白一世一边与天主教划清界线,他们的一项标志性的做法和口号是“星期五不吃鱼”——你们天主教不是星期五吃鱼吗?我们星期五偏偏不吃鱼!“星期五不吃鱼”又缩略成“不吃鱼”——在视伊丽莎白一世为正统的社会里,“不吃鱼”就成了一种与政府保持一致的标志,于是在英语中,“不吃鱼”就成了表示拥戴政府的行为,“不吃鱼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以至于成了“诚实可信的人”的同义词。 “不吃鱼的人”何以变成“诚实可信的人”这个弯子转得有点大。也许,在新教中最为温和的英国国教会,当时需要这样一种形式来表明他们与天主教的区别吧。 伊丽莎白时代与弗吉尼亚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5年,16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深深地打上了她的烙印,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为了表示对她的推崇,1584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被命名为“弗吉尼亚”(Virginia)——她在世时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贞女王”)著称,她一生都保持独身没有结婚。 如果说,一辈子没有结婚是她个人生活中第一个特点的话;那么,另一特点是她跌荡起伏、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她母亲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波琳,在伊丽莎白三岁时,亨利八世以“通奸和叛逆”的罪名处决安妮,宣布废除婚约。很长时间,伊丽莎白在宫中作为“非婚生女”遭人冷遇。到了11岁时(1544年),在父王第六个妻子凯瑟琳·帕尔的张罗下,国会又宣布恢复伊丽莎白按顺序继承王位的权利。在她的异母姐姐玛丽当政时(1553―1558),伊丽莎白的日子最不好过——头上总像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的剑。玛丽把她视为争夺王位的最危险的对手。1554年发生针对玛丽女王的怀亚特叛乱,伊丽莎白也成了怀疑对象,被关进伦敦塔,差一点要步她母亲的后尘。由于幸运和她的沉着,伊丽莎白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以后,她一直战战兢兢地应对玛丽女王。时间终于到了1558年的11月7日——在玛丽女王去世前的第11日,玛丽方松口告知伊丽莎白:她同意后者继承王位,条件是后者要替她还清她所欠的债务并永远信仰天主教。 伊丽莎白在25岁上登上英国王位时,完全用得上中国的一句俗语:“昔日阶下囚,今日人上人”。伊丽莎白一世开始了与她的前半生截然不同的统治英国的时代。 如前所述,在宗教方面,伊丽莎白一世拥有了忠于她的宗教政策的民众——“不吃鱼的人”。与伤筋动骨的法国、德国的宗教战争比起来,在英国只能说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涟漪:英国并没有因宗教问题伤及基本国力。 莎士比亚的绝大部分剧作产生在她统治时期,培根的近代科学也源起于她这个时代。当然,她也支持被称为“海狗”的冒险家如豪金斯、德雷克进行海盗、贩奴和走私活动。他们把掠夺所得与女王分赃。在家庭、亲戚范围里,伊丽莎白在姐妹阋墙、妇姑勃谿中,总能全身而退或稳操胜券:在与异母姐姐玛丽一世的争斗中,玛丽最后宽恕了伊丽莎白,并让其继位;而伊丽莎白在与她的表妹、另一个玛丽(苏格兰女王)的争斗中,则毫不手软,最后处决了玛丽·斯图亚特,开了处决加冕的欧洲帝王的先河。在国际关系上,她利用她“小姑待嫁”的地位,对先后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瑞典等王室虚与委蛇,纵横捭阖。在她治下,英国海军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初步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伊丽莎白一世利用贸易活动,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从最初1584年北美的弗吉尼亚到1600年组建东印度公司,矛头指向印度、指向亚洲。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终于见识了英帝国主义者的真正面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