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耻辱日:中国军人不能淡忘南京大屠杀 | ||
www.wforum.com | 2010-05-19 00:19:14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朋友介绍南京时说,这是个悲情城市。的确,无论是中山陵,还是雨花台,抑或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都与逝者相联系。自打背着书包上学时,南京就在脑海里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她总与“大屠杀”这个惨烈的字眼相联系。但要说清历史细节,又很难。
车行至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立刻感到一种压抑感,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看黑色的墙体,逃难妇女儿童的雕塑,仍然感到呼吸急促。 进入门厅,不断播放的音乐“古城南京”,把我的思绪引入到1937年时战火下的美丽古城。序厅中,有一个镶嵌在江水中的汉白玉花环,花环前是象征生命的“长明火”,每隔12秒,在悠远的钟声响起的同时,花环中出现一个遇难者的照片;序厅的两面墙体上雕刻着1万个遇难者名录;序厅顶部以残破的城墙为背景,上面刻上以中、英、日三国文字的“遇难者300000”;地面为星星点点的灯和长明火。万人坑前,累累白骨似乎在控诉着一桩桩反人类的罪行……。 脑海里浮现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74年前的一个初冬早晨,伴随着一阵寒风,数万只身着浓绿茶褐色“昭五式”黄军服的野兽闯进了六朝古都南京中华门,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翻开,杀人、放火、强奸、焚尸,30多万中国军民以最惨烈的方式被杀害。 1937年12月13日,我们不能忘记,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日。 如果时间可以抹平仇恨,时间可以抚平伤口,30万同胞的生命换来了什么?如果仅仅是残存的记忆,代价就太大了。作为军人,我在思索,为何侵华日军能够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为何国民政府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未来,我们是否还将面临什么样的侵略?我们能否保护自己的人民? 据学者研究,1937年,从正面进攻南京的日军是华中方面军和第6师团,司令官松井石根和师团长谷寿夫指挥的部队大约10万人,从南京外围迁回的约有5万人,共约15万人。而唐生智指挥的南京守备部队足有10万之众,虽然日军装备精良,但是,攻守双方并非力量悬殊。南京保卫战中,守军如此不堪一击,撤退如此无序,其指挥上存在重大失误毋庸置疑,但笔者以为更重要的是,这支部队精神层面的缺失。 纵观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军事失败导致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开始被严重动摇,但中国人并没有觉醒。历史学家蒋廷黻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终于,甲午海战的失利,导致民众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事实上,从1895年之后,清王朝已经是个摇摇晃晃的破罐子,在孙中山的连续敲打下,终于破碎了。但是,孙中山包括继承者蒋介石,并没有为苦难的中国建立起一个让人信服的价值体系。国民党的部队始终没有解决好一个核心问题:为谁当兵,为谁打仗? 而相反,生活在地震多发、火山频繁爆发岛上的日本军人,从小树立起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扩张意识,“ 大和魂”(日本民族精神)的思想灌输了每个士兵,培养其使命感及为“大和民族 ”的自负感。在“南京屠杀”中,很多日军官兵称中国人为“清国奴”,任意杀戮,就是建立在极强的种族优越感基础之上的,为日本天皇效忠成为日本军人的价值观之一。 畸形的价值观把日军训练成野兽,而价值观缺失导致国民党军队缺乏战斗力,所以才有南京大屠杀。幸亏有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当时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当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国人民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让劳苦大众看到了光明。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绝不是一句空话。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当我用日本制造的尼康(NIKON)相机拍摄大屠杀纪念馆累累白骨时,用索尼(SONY)录音笔录制教授的讲课时,当听到春晓油气田再起风波时,心情是复杂的。今天,中国面临的威胁可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军事威胁,而是由军事向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演变。侵略的方式可能由有形向无形转变,但无疑,未来战场上,不仅仅有信息化武器的对抗,也有核心价值观的比拼。作为一名军队新闻工作者,已经时刻感受到正在紧张进行的舆论战。这场战争中,没有前方,没有后方,没有平时,没有战时,没有军人,没有平民。这场战争中,价值观更是争夺的主战场。 为了让类似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不再重现,为了民族的发展与安全,中国军人,当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保卫我们的思想阵地。 |
|
|
|
![]() |
![]() |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
![]() |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
![]() |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
![]() |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
![]() |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