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国王牌军队崩溃的志愿军:零下30度光着脚冲锋! | ||
www.wforum.com | 2010-06-29 21:30:5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核心提示:二次战役一打响,志愿军在东西两线都取得了突破,他们以最擅长的穿插和迂回战术迅速地把联合国军分割并且包围起来。但是他们很难彻底地把敌人围歼,拥有绝对炮火优势的美军,往往是利用数十辆坦克围成临时防御阵地,在飞机和大炮的支援下作出顽强的抵抗。缺少重武器机动能力的志愿军部队,只能够依靠手中的步枪、冲锋枪、手榴弹,向敌人的铁甲外围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锋。
凤凰卫视6月2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云山首战中美交锋 志愿军显露锋芒 陈晓楠(主持人):仁川登陆之后,联合国军一路北进收复汉城攻陷平壤。麦克阿瑟这位二战时期的美国英雄终于达到了他个人荣誉的顶峰,就连美国总统杜鲁门也不得不让他三分。而这位联合国军的前线最高指挥官也屡次发表讲话,俨然以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发言人自居,狂妄自大的言论经常令美国政府和国会感到难堪,这也为日后他被解职这爆炸性的事件埋下了导火索。 而此时在朝鲜半岛实施东西并进的麦克阿瑟又一次向新闻界公布了他的一个计划,那就是沃克将军的第八集团军和阿尔蒙德的第十军即将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于朝鲜北部会师,一旦他们把部队推进到鸭绿江边,战争就会结束。 圣诞节前,美国的小伙子们就可以回家了,很快“圣诞节攻势”成为了美军,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词汇。 解说:在东线,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指挥官史密斯少将是唯一一位出于安全考虑而拒绝执行迅速推进命令的指挥官。 伯纳德·特雷纳:地形异常糟糕,山地间只有一条公路,史密斯将军说等一等,我们遇到麻烦了。但其他部队却在向鸭绿江急驰,从而征服整个朝鲜半岛,然后就可以在圣诞节前回家了。史密斯将军拒不让他的部队分散开来,而是让他们靠拢在一起相互支持,所以推进缓慢。他的顶头上司第十军团指挥官阿尔蒙德将军对此非常不以为然,痛斥了他一顿,同时还批评海军陆战队缺少攻击性,史密斯忍耐了这一切,他说上帝呀,我不想让我的海军陆战队处于不利的地位,当然最后证明他是正确的。 博文·亚历山大:我们并不知道在清川江以北的山上,居然还有大约180000名中国的军人。当我们横渡清川江时,他们不仅在西岸突袭我们,还在清川水库周围的东岸向我们发起进攻,进攻异常猛烈,他们不仅摧毁了南朝鲜一个军团,还粉碎了美骑1师第8团的部队。 解说:中国军队击溃了走在联合国军最前面的南韩部队,与美军的正面交手已不可避免,战斗最先在云山打响。 王树增:云山首战实际上是发动攻势的一个点,是39军打的。其他三个军在不同的点位也在同时发动攻击。只不过云山这个战斗打得早一点,提前了几个小时而已。39军的官兵在朝鲜半岛上的第一场作战就和美军打上了,这是他们连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因为情报证明,那个云山城守军是南朝鲜军队。116师师长汪洋始终在前沿观察,就等着那个手表走到总攻那个时间,但是还没走到那个时间的时候,他发现对方阵地一片混乱。 车辆来往、士兵来往,他认为云山城的南朝鲜守军在往后撤,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将领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战术原则,就是抓住敌人决不能让他跑了,跑了就算这仗就没打,打击溃战是挨批评的。所以说他提前下达了进攻命令,导致云山战斗成为第一战。 解说:云山战斗是中国军队首次以劣势装备打败美军的战例。据美军战史记载,中国军队善于在夜色的掩护下,把数量庞大的部队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并敢于实施近距离的肉搏战。在这件事情上,身穿打着补丁的棉军装的中国士兵胜过任何国家的士兵。 王树增:但是后来才知道,那根本就不是撤退,那是南朝鲜的军队和美军在换防,换上来的是美骑1师,所以美骑1师够倒霉的。在换防的时候,还松松散散的时候,有的士兵还没有进入战壕的时候,正面的攻击就开始了。所以说还有些细节,一旦我们39军的官兵冲上去以后,他发现对手不是我们见到过的朝鲜人,是美国人,他们觉得非常惊讶,而且听说是美骑兵1师嘛,所以说不少官兵就很奇怪,说美国骑兵很奇怪,没马,一匹战马也没缴获。 解说:中国军队的猛攻不仅显示出他们有完美的计划,还表明他们有能力突袭任何一个地方。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他们不惜承受重大的伤亡,那么在这里歼灭处于骚乱中的美军和南韩军队是可以肯定的了。 博文·亚历山大:战斗之后他们离开了战场,又回到了山里,在山里待了三个星期,而根本未对联合国军队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解说: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次并非自愿的停顿,表明他们只是想给联合国军队一个警告。毛泽东坚决地指示彭德怀元帅要彻底打败美韩联军,并将联合国军队赶出朝鲜半岛。但是当中国的地面部队,取得突袭胜利的同时,联合国空军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空袭,轰炸切断了志愿军的补给线。彭德怀不得不停止进攻,重新组织和武装一线作战部队。他们因为严寒导致冻伤而出现大量减员,战略物资极度匮乏。麦克阿瑟决不会因为一点干扰,而改变自己的计划,更何况这种干扰还没有通过情报的准确分析加以界定。 博文·亚历山大:他说成功结束战争的唯一途径,是从各个方向对鸭绿江地区进行进攻,他坚决主张这样。而此时,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总统也都无意迫使他进行任何谈判。 解说:麦克阿瑟曾使美国政府感到恍惚和害怕,但对中国而言却是另一回事。在完成第一轮阻击之后,中国军队的全线消失令美国军摸不着头绪。他们依旧不了解这支神秘的东方部队,究竟会采取怎样的战术,这导致他们在后来的战斗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短暂停滞的联合国军队按照麦克阿瑟既定的“圣诞节攻势”向鸭绿江边挺进。沿途他们遭遇到小股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但是所有迹象表明,在联合国军猛烈的空中打击和重型炮火掩护下,中国军队已经开始撤退。 他们甚至在解释了不虐待俘虏的政策之后,释放了部分美韩战俘并告诉他们,志愿军要回国了。这一切都是假象,中国军人正在引诱联合国军走进致命的包围,一场更加残酷的战役即将打响。 陷入志愿军包围圈 美韩联军受挫南撤 陈晓楠:一次战役之后,志愿军司令部总结由于个别部队没有穿插到位,导致战斗打成了平行推进的阻击战,从而没有完成分割包围,并歼灭美军一个或两个整师的战略目标。于是,彭德怀在调整了兵力和部署之后,决定以刚刚入朝的宋时轮第9兵团的三个军独立完成东线对美第十军的阻击任务,而集中六个军的主力在西线对美第八集团军发动强大攻势,决心一举打垮美军所谓的“圣诞节攻势”。 解说:1950年11月底,透过鸭绿江上的薄雾可以看到一些联合国军队正在向满洲边界进发。但在山区的东侧,中国军队9个师的10万名士兵正隐藏在茫茫雪雾之中,他们的任务是在长津水库东面与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一个团级编制的特遣队作战并消灭他们。 而对联合国军队来说,最大的威胁却在西线,那里有中国人18万大军正等待着前进中的第八集团军。南韩部队的首都师快速向海岸进发,他们对前方的情况一无所知。美军第7步兵师的一些小分队已经抵达鸭绿江,士兵们隔江便可望见令他们心惊肉跳的满洲地区。更多后续的部队也已到达,摄氏零下的气温再加上北部山区吹来的凛冽寒风,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士兵和武器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伯纳德·特雷纳:我们并没有为冬天的战争准备特殊的装备,我们有海军皮制大衣,但却相当笨拙,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长筒鹿皮鞋,但却不是为抵御北极的寒冷准备的。 舍尔曼·布拉特(原美国陆军少将):在高努鲁里镇附近,我们向清川江流域西岸地段进发,距满洲边界的鸭绿江只有约二十英里。1950年11月,我们在那里吃的感恩节晚餐。 解说:部队情绪高涨时,往往警戒性就会降低,士兵们做梦也没有想到,那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吃的最后一顿晚餐。11月26日,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在零下二十多度气温中怒吼,中国人民志愿军突袭了南朝鲜第2军团和美军第2步兵师。 舍尔曼·布拉特:顷刻之间我们就完蛋了,周围全是中国军人,他们穿着单薄的胶鞋和夹层里塞着棉花的军装,悄悄地爬上山来了,他们的火力很快地压制住了我们。他们整夜都在行动,然后渗透到我们的阵地,他们围绕我们不停地移动与我们短兵相接进行肉搏战,战斗进行了一个通宵。 真的是狼狈不堪,高级指挥官立即意识到,我们必须撤离该地区,撤回到清川江战线以南的高地上,我们昼夜奋战拼杀出一条退路,中国军队一直在后面追杀,我们连续三四天都没有睡过一次觉。几乎没有进过一粒米,我们看到中国军队从我们的背后包抄过来,我们从无线电上得知,我们的另外两个团在向南撤退途中受阻,双方正展开激烈的战斗。 解说:中国军队切断了美军的退路,第2步兵师的9团和38团几乎全军覆没。 弗兰克·丰塞卡(原美军第二十四步兵师韩战老兵):我们听到的下一个消息是“悄悄撤退”,很自然我开始撤退。撤退时我滑倒了,山上全是积雪,我不停往下滑,这时我不停的向上帝祈祷让我停下来,我不想掉队,或者说我不想让他们丢下我。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一边是中国人,一边是美国人,你不知道,这就是当时的情况,这就是我所能回忆起来的当时的全部场景,我当时不停地向上帝祈祷,让我停下来。 解说:第八军右翼的南朝鲜军队全线溃败,在慌乱的撤退中,他们丢掉了坦克、卡车和武器,这样东线的第十军和西线的第八军之间,就出现了一个80英里宽的口子。截止这一时刻,中国已经投入了总共18个师的兵力。 舍尔曼·布拉特:战争期间我们了解到中国军队的战术,是不与部署在前线的美军正面交火,而是努力寻找南朝鲜军队的位置,然后对他们进行攻击,他们知道南朝鲜军队不堪一击,这样一来美军就只能撤退,以防被分割、包围或孤立。 解说:第2师的凯泽将军命令自己的部队向南撤退,并在较窄的道路上设置路障,队伍在撤退中遭到迫击炮和机关枪的攻击,吉普车和卡车载到坑里,车翻了伤员被甩了出来,这条通道为称为“交叉射击区”,伤亡致使车队行进速度减慢,因为他们要将伤员带走,以免他们被中国步兵俘虏。 舍尔曼·布拉特:中国人用步枪和其他武器进行攻击,我从车里下来想帮助我的一名手下,他正在尖叫着“我要上车”,我弯下腰,想将他拉上车,他严重受伤,此时正流血如注,正在这时我的后背被击中,我整个身子沉了下去,很明显我是被中国士兵的步枪击中了,伤口在肩胛骨,我眼冒金星,但并没有摔倒,最后我恢复了知觉,转过身来踢了我的手下一脚,或推了他一下,或者做了别的什么动作,处理完他后,我爬上卡车,整个车队又继续前进。我们不得不扔下他们,他们在地上大喊,不要扔下我,我受伤了,救命,救命,但是我们却无法帮助他们。 解说:联合国军队中有5000人组成的土耳其旅被分成几块掩护撤退路线,第2师最后终于冲出了“交叉射击区”,他们一共损失了5000人,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这次撤退简直就是一次逃窜。 美国老兵:我穿过平壤时,那里的C类给养仓库正在燃烧,平板车上的坦克也在燃烧,从中可以看出来撤退时我们有多么的忙乱。我们赶去高努鲁里进行支援,准备救援被中国军队围困的第2师,他们先放我们过去,之后再将我们包围起来。我们很快便被俘虏了。 解说:10月27日,志愿军在东线对第十军团开始了进攻,他们遇上了强硬的对手。史密斯将军继续着非常谨慎的前进态势,他将两个非常有作战经验的陆战团部署在柳潭里充当前沿部队,陆战队有猛烈的坦克和火炮做掩护。即便如此,这两个团也几乎无法阻挡对手的进攻。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南面几个地方切断了道路时,情况变得更加紧迫了。史密斯的三个得力团长雷·默里上校、霍默·利兹伯格和切斯特·普勒上校分别率领陆战队第5团、7团和1团奋力抵抗,以突出重围。 史密斯防线上最脆弱的地方,就是下碣隅里道路的交叉处,工兵们在坚硬无比的冻土上拼凑出一个简易的飞机场,这条临时跑道成为他们能活着逃出北方的全部希望。中国军队开始进攻后不久,陆战队就发现他们已经沿着狭窄的公路被分割成三节,这条前进的道路现在已经变成了他们撤退的生命线。陆战队员被分别围困在最北部的柳潭里、长津水库的下碣隅里基地和南面10英里外的古土里。 艾德文·西蒙斯(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准将):一定要守住下碣隅里,这里位置十分重要,我们在古土里组建了一个救援纵队,由英国皇家陆战队的部分队员,一个美国海军陆战连,一个美军步兵连,两个坦克连和一些来自陆战师师部的指挥人员组成。从古土里出发前往下碣隅里,增援要经过11英里的山间公路。 指挥这支混合救援纵队的是皇家陆战队中小道格拉斯·德赖斯代尔,这支部队因此而被称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现在的问题是要带领这一个团级规模的部队沿着峡谷而上,翻过大山,这支队伍里的各个单位之前根本就不在一起。 德赖斯代尔需要奋战一整天才能与我们会合,但是他们不停地遭到伏击,很多时候坦克只得停下来开火,然后再继续前进,步兵从卡车上被甩下来后只能奋力追赶。到达目的地的皇家陆战队员是少数人,德赖斯代尔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队伍,最后到达的是美军陆战连乔治连。步兵连没有能到达下碣隅里,司令部的人和其他的救援部队也没能到达,他们全被俘了。 解说:短短一个月里,这是美军第二次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术打击,并面临着被分割、歼灭的危险。 东西溃败美国陆军历史上最漫长的撤退 陈晓楠:二次战役一打响,志愿军在东西两线都取得了突破,他们以最擅长的穿插和迂回战术迅速地把联合国军分割并且包围起来。但是他们很难彻底地把敌人围歼,拥有绝对炮火优势的美军,往往是利用数十辆坦克围成临时防御阵地,在飞机和大炮的支援下作出顽强的抵抗。缺少重武器机动能力的志愿军部队,只能够依靠手中的步枪、冲锋枪、手榴弹,向敌人的铁甲外围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锋。 1950年冬天的盖马高原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看见了如同幻像的景象,在零下30度的气温当中,一群光着脚的中国士兵踩着厚厚的积雪向他们猛扑过来,他们根本无法想像在冰雪中潜伏了几天几夜之后,这些已经断绝了给养的中国军人是如何生存下来的?面对比枪弹还更加致命的精神打击,联合国军彻底崩溃了,麦克阿瑟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解说:进入1950年12月后,由美国陆战队和皇家突击队组成的混合部队在下碣隅里坚守防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此志在必得。他们计划封闭机场跑道,这一条联合国军队的生命线,并堵住通往兴南港的撤退路线。在长津的东面,一支由唐菲斯准将带领的特遣部队,与志愿军准备袭击下碣隅里的一个步兵师展开了激战。 乔瑟夫·亚历山大(原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历史学者):特遣队奋勇战斗,但是寡不敌众,他们被包围了,唐菲斯准将在战斗中牺牲了,而他的部队也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溃不成军,有一半人掉队或被俘。不过也正是他们为下碣隅里又多赢得了一天的时间。 艾德文·西蒙斯: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之间的德洞岭占据了公路要冲,这个关口大约在下碣隅里以北四英里处,它对于两支军队来说都非常重要,无论后撤或救援都是主要的通道,这里由陆战队第7团的福克连把守,威廉姆·巴伯上尉负责指挥。他们在此一共坚守了8天,整个连伤亡了三分之二的士兵。 雷蒙德·戴维斯(退役美军中将):他们被中国军队一个团的兵力连续攻击了好几天,我们翻山越岭最后到了一个能够看到福克斯连的地方,我们的无线电员最后跟福克斯连取得了联系,并与巴伯通了话,他说他要派一些人救我们出来。 解说:德洞岭的顽强坚守为陆战队第5、第7团保留了最后的一线生机,他们花了79个小时才走完了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14英里行程。戴维斯上校的部队不得不离开公路,沿着两侧的山脊行进,以防中国军队从山上向他们开火。幸运的是陆战队员们有空中火力提供的支持。当陆战队从山上下向冲时,“海盗”战斗机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火力支持,用机枪扫射所有发现的目标。陆战队员们报告说,他们甚至能够看到低空飞行时,驾驶员脸上带着笑容。 从柳潭里冲出重围的陆战队员到达下碣隅里防御阵地时,都已经是遍体鳞伤、筋疲力竭。但是指挥官雷蒙德·戴维斯仍要求他们保持军人的尊严。 雷蒙德·戴维斯:我们在郊区与英国皇家陆战队员会合,当我们到达那里时,在士官的建议下,我们整理制服排好队列,站得笔直,迈着陆战队员那样的步伐,我们看到他们也为之动容。 艾德文·西蒙斯:他们队列走来,信不信由你,其中一些队员唱着海军陆战队的赞歌。在前往高地作战的15000名陆战队员当中,有7500人阵亡,4000人受伤,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冻伤。 解说:地面部队最佩服的就是那些勇猛异常的C-47飞行员,他们敢冒着危险在下碣隅里那些条件极差,而且又极易被火力攻击的跑道上起降。 博文·亚历山大:在朝鲜战场,美军都认为C-47飞行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受伤的陆军士兵和海军陆战队员无法靠步行到达海边,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下碣隅里的跑道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靠它才能把这些人救出来,C-47的飞行员在两天的时间里运送了超过4500人,没有丢下一个人。 解说:大批的重伤员撤离后,陆战队和皇家突击队以及步兵开始冲出中国军队的包围圈,他们将下碣隅里变成一片火海,然后向海边进军。这一次他们仍然是沿着山脊行进,以防中国军队从山上向他们进攻。 12月10日,撤退的海军陆战队到达兴南,一支庞大的海军两栖舰队正等着将他们带走。虽然救援船只就在眼前,但是许多陆战队指挥官却在考虑,在大炮的掩护下坚守港口,直到熬过这个冬天,那样就可以保持对中国军队后方的威胁。但是他们接到了从东京发来的撤退命令,麦克阿瑟已经无法忍受自己的部队被围困了。 原来看起来要被困在东线的所有部队现在都上了船,大约有10万名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员以及南朝鲜军人,除此之外还有10万难民。 此时在西线,第八集团军的苦难还远远没有结束,溃散的部队一直撤退到临津江以南120英里的地方才站稳脚跟,这是美国陆军历史上最漫长的撤退。 |
|
|
|
![]() |
![]() |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
![]() |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
![]() |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
![]() |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
![]() |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