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文学 > 正文  
毛泽东评价国民党高级将领:林彪打仗不如你
www.wforum.com | 2010-08-04 21:50:04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着名将领》(马祥林着,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以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叙述了毛泽东对一些着名的国民党将领,如李宗仁、白崇禧、戴安澜、傅作义、杨虎城、程潜、邓宝珊等人的评价。其中也包括曾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后带兵起义,最终成为解放军上将的陈明仁将军。

  毛泽东称回龙山之战是“战术杰作”

  1940年春,陈明仁率部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与日寇奋战7天7夜,重挫日军。事后,蒋介石在柳州召开的军事检讨会上,唯独表扬了陈明仁。1941年,陈明仁晋升为中将师长,驻守昆明附近。1942年,陈明仁任远征军第17集团军71军副军长,指挥所部进驻云南保山,建立江防阵地,与日军隔江对峙。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调集主力围攻滇缅公路上的重镇——畹町的回龙山,却久攻不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战区指挥官卫立煌急调 71军参战。此时陈明仁已升任71军军长,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调动守卫的日军,主攻部队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各个击破,再以一个师迂回切断日军逃往缅甸的退路,全歼日军;同时请求美国盟军的空军配合作战,步兵、炮兵、空军协同一致,方能取胜。

  战斗打响后,陈明仁亲自督战,命令一部火力猛轰日军主阵地,一部火力指向日军后方和三台山,断其机动增援。陈明仁的有效指挥,使战斗顺利进展。

  经过一番血战,全歼了日军侵入滇西的部队,陈明仁因此威名远播。

  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了解了回龙山战役之后,十分欣赏陈明仁的战术思想和指挥艺术,称其为“战术杰作”。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多次致电东北战场的指挥官林彪,对陈明仁不可轻敌,应多研究回龙山战例。

  可到了后来,林彪还是在四平战役中吃了陈明仁的亏。

  毛泽东: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

  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战,在国民党一方被称为四平保卫战,而在解放军一方则被称为四平攻坚战。

  这是陈明仁的巅峰之战,也是名将林彪的耻辱一战。

  以至于两年之后,毛泽东请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在自己家中做客,鼓励他继续带兵,并幽默地说:“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哟!”陈明仁自感四平之战罪孽深重,连称不敢。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逐鹿中原,纷纷看好东北的战略地位,都把能征惯战的将领派去东北,共产党的林彪和国民党的陈明仁自然都在派遣之列。

  蒋介石6月3日8时飞到沈阳,亲笔给四平城里的陈明仁写下一函,叮嘱道:“四平乃东北要地,如失守则东北难保矣!斯时为吾弟成功成仁之际,望砥砺三军,严行防御。”

  陈明仁召集麾下军官,宣誓死守四平。

  留给陈明仁的时间已不算很长。由一支刚刚败下阵来的溃军和杂七杂八的乌合之众组成的两万守军,对付民主联军的十几万兵力,胜算能有几何?

  从6月15日开始,林彪手下的兵与陈明仁手下的兵在进行巷战。71军每被逐出一个街区,就立刻纵火烧毁街区内所有的民房,不给民主联军做屏障。

  6月16日,民主联军占领了四平市区中山公园内国民党军的榴弹炮阵地,陈明仁手下两名营长一个被击毙,一名被俘虏,被歼400余人。民主联军已将陈明仁71军指挥部团团围住,前哨阵地距离陈明仁的核心工事只有500米之遥。

  6月20日,东北民主联军6纵17师对国民党军第71军军部发起总攻,陈明仁下令用吉普车堵死房门,用粮食袋当沙袋垒作工事,同时严令手持冲锋枪的督战队,凡有后退者扫射打死勿论。自己则坐在核心的地下室里,神情木然,浓眉下的一双眼睛布满血丝。

  陈明仁在傍晚时分,民主联军迫近的时候,被卫士们半推半架着离开了军部,转移到路东的预备指挥所。留下他的兄弟——特务团长陈明信坚守。

  从周围地堡里传出的喊杀声、爆炸声越来越迫近,陈明信抓起了电话,打给陈明仁,要求撤退。

  陈明仁沉吟,咬牙,最终没有同意。因为他知道,核心工事早一分钟失守,就意味着民主联军早一分钟打到他这里,四平城也就早一分钟陷落。

  20分钟后,陈明仁的第71军军部被攻陷,陈明信被俘虏。

  经3小时激战,四平守敌大部被歼,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特发电报嘉奖:

  “17师作战甚好,甚慰。”

  陈明仁已经顾不上兄弟的死活了。四平城铁路线以西已全部被民主联军占领,他把残余部队收缩到道东继续顽抗,凭屋死守,死不交枪。四平城内到处是枪炮声,到处是白刃肉搏的场面,两军的尸体堆满了街巷。71军的直属队打光了,陈明仁把身边的卫队都派了上去,孤注一掷。自己也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在后面督战。陈明仁本人电告杜聿明,要“以身殉国,壮志成仁”,并将一支二号勃郎宁手枪顶上了子弹,装在衣兜里,准备随时自戕。

  6月30日,正在战事正酣,陈明仁做困兽之斗的当口,四平前线的枪炮声反而稀疏下来,慢慢地,阵地恢复了平静——出乎陈明仁意料的事发生了,民主联军竟然撤围而去!

  后来才知道,撤退的命令是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亲自发出的。这其中,固然有陈明仁拼死抵抗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国民党另外两支增援四平的生力军——郑洞国的53军和孙立人的新一军——已与民主联军担任打援的部队接上了火,林彪担心拿不下四平,使全军陷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于是主动撤围而去。

  事后看来,林彪在四平攻坚战中,显得过分小心谨慎了。

  郑洞国和孙立人两人各怀鬼胎,此刻最担心的,不是解不了四平之围,而是担心林彪最擅长的围城打援战术,所以53军和新一军的行动非常谨慎,非常缓慢,几乎是走一步看三步,民主联军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和兵力给四平守军以最后一击的。

  无论怎么说,终于坚持到了最后5分钟的,毕竟是陈明仁,而不是林彪。

  此役,陈明仁部下伤亡约17000人,林彪手下亦损失13000余人。

  后来,林彪手下的骁将如李天佑等,皆评价陈明仁“是员悍将,是头狮子”。

  毛泽东:即使你一人起义,也是成功之举!

  辽沈战役前,陈明仁被调到武汉,任华中“剿总”副司令。此时,他受到程潜的影响,倾向和平。陈明仁和程潜是醴陵同乡,还是程潜的学生,所以程、陈两人得以合作。

  章世钊先生写信给陈明仁,要他看清局势,认清前途,投靠人民。他在信中还特别引用了毛泽东对陈明仁评价的话──“当年,陈明仁是坐在他(指蒋介石)的船上,各划各的桨,都想划赢,各为其主嘛,我们会谅解他,只要他过来就行了,我们还要重用他。”

  其实,早在陈明仁闲居南京期间,原71军的高级将领致信陈明仁不能再为蒋介石、陈诚卖命。在四平被俘的胞弟陈明信从东北释放回到南京,向他转告了同乡李立三的寄语,叙说了优待俘虏的事实。一切对陈明仁触动很大。

  陈明仁是胸怀大略的人,虽然决定起义,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为迷惑蒋介石,他甚至以反共的面目出现。陈明仁召集市政府的官员讲话,声称要与共军打到底,坚决按国民党政府的指意从事。可私下,他对身边人说,我保证长沙听不到枪声炮声。

  曾与陈明仁在四平血战的四野部队,此时也捐弃前嫌,派出和谈代表到湖南平江县,与程潜、陈明仁的代表和平谈判,相互协商有关长沙起义的具体事宜。1949年8月2日至6日,毛泽东三次电告林彪等人,要妥善对待陈明仁。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湖南和平解放。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两个月,程潜和陈明仁的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成立献上了一份厚礼,特别是迅速解放西南和华南,有着重大意义。

  程潜和陈明仁的起义,使毛泽东的家乡免遭战火涂炭。毛泽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和朱总司令在回复程潜和陈明仁的电报中说:“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着,全国欢迎。”

  8月14日,起义部队开拔到浏阳集中改编,一切补给则由解放军后勤部负责。在浏阳开始整编部队时,所用的关防名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部。”既有“国民党”,又有“人民解放军”等字样,番号印在符号和帽徽上,这是毛泽东亲自批准表示可以暂时使用,这在解放战争中是没有先例的。

  1949年12月1日,第四野战军副政委陶铸宣布,起义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隶属第四野战军,任命陈明仁为司令员,唐天际为政委。

  陈明仁指挥的6个军,军长一级人选大部分是黄埔一期的,下属也并不是陈的基本部队。起义后,不少部属率部叛逃。陈明仁则显得非常苦闷。作为一个军人,又是一个兵团司令,处于这种境况中,其心情是可以体会到的。

  毛泽东安慰他:“你的义举意义重大,功劳不小。即使你一个人起义,也是成功之举!”

  国民党元老李宗仁听说程潜和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叹息道:“可惜一个党国元老,一个国军名将,被老蒋逼得走投无路,真是树未倒,猢狲就散了。”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中国039C也下饺子?性能数量双双超越苍龙级
太快!福建舰海试跑出30节 仅2款舰艇能跟上
中国软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中国最大尼姑庵,天黑后必须遵循一条死规定
江绵恒被降职 上海官场同期被“清洗”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