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一江山(2):“土八路”第一次打三军联合战役 | ||
www.wforum.com | 2010-08-30 20:42:17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凤凰卫视8月24日《凤凰大视野》播出系列纪录片《最后一战:一江山岛战役揭秘》第2集,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一江山岛战役”参加战斗的有3个军种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这些部队都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空军部队是在朝鲜战场上,打败敌人王牌飞机的空军战鹰部队。海军是解放舟山以及浙江沿海岛屿的登陆部队,陆军则是有着光荣传统的20军60师。 杨春苗(原登陆舰三大队216艇艇长一等功臣):我们野战的这个陆军呢,是从朝鲜回来的,朝鲜战争刚刚回来,他们在朝鲜是非常出色的,它的名字叫尖刀连,是非常厉害的,这个部队原来就是浙江的。 孙梅生(原东海舰队登陆舰三大队作战参谋):我是新干部,其他老兵是1943年,1942年的老兵,到了打一江山的时候还是个兵,打了多少仗,那个时候啊,这个兵这个战斗力啊,那个时候真是不怕死,这个战斗力是很强的。 解说:20军60师从朝鲜战场直抵浙江前线,部队中战士大部分来自山东、四川,东北三省。他们经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洗礼,具有丰富的陆地作战经验,而对于渡海登陆战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杨齐通:我们的部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陈龙岗:我不属于南方人,我属于北方人。 嘉宾:当时年纪还很年轻,我当时那时候是18岁。 杨齐通:大部分呢,都连大海都没有见过。 陈龙岗:我也没有看到过大海,也没有到这个船。 嘉宾:我是自山区来的,泳也不会游。 楼汉星:大部分人呢,基本上都不能独立游泳的。 解说:习惯于陆地作战的60师,广大官兵,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这些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士兵,第一次在海上可谓是出尽了洋相。 杨齐通(原六零师178团三营):开始第一次相当怕,这个手里把手抓的牢牢的,它另一方面呢,与自己有关的,反正做好准备,如果说万一掉到海里,怎么办,我们要先抓什么东西,这个脑子里也在想。 陈龙岗(原六零师178团高射机枪连排长):结果一上船呢,我们的战士呢,船摆动的厉害,以后呢,呕吐。 解说:为了让战士们尽快适应海上登陆作战,根据仗怎样打,兵就怎样练的指导思想,陆军60师178团,180团,参战部队和海军参战部队,分别在穿山和定海等地集结,开始组织临战训练。 杨齐通:领导这些讲,仗怎么打,我们兵就怎练,我们一定,训练场就作为我们的战场,以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来达到我们实际战争这个需要。 王必和(原六零师178团六连战士、一等功臣):天气越差越要训练,讲打仗不是由你人说的,都是天气好的,就是下大雨也是打仗,有时候那时下雨训练,整身衣服都湿掉了,那么训练结束以后,再把衣服换掉,训练很苦的。 解说:为了让“旱鸭子”尽快下水,游泳训练是第一课,前指给受训部队下达了命令“不会游泳的”一个星期要在水上浮起来”解决秤砣现象。 王必和:开始呢,游不了几公尺,后来都两百多公尺游。 杨齐通:十米、二十米、三十米、五十米,虽后给你拉到海里去游泳。 楼汉星(原六零178团三营六连战士):不管你会不会游泳,有一个救生圈戴在你的身上,用那个小船开到一定的距离,开到海上,叫你跳小水向回游,向那个岸边游回来。 方明(原六零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 一对一、一帮一,会游泳的帮助不会游泳的,这样子包教包学,经过了半个月以后,把这个不会游泳的战士全部的学会了。 解说:穿山港封港训练期间,为了达到保密的目的,外来船舶一律不准入内,干部、战士一律停止通信,训练的地形选择了与南北一江山岛地形相似的大小猫山,同时在猫山上模拟一江山岛的滩岸、工事,火力配置,练习抢滩突击,攀援礁石,纵深鏖战。 钱吉(原六零师178团团参谋长):怎么登陆,怎么突破,怎么打敌人的地堡,怎么破坏敌人的工事,怎么消灭中心敌人,怎么抢占制高点等一系列这个有计划的这么一步一步的从低级到高级,从单兵到班排连营,这个训练还是抓得蛮紧的。 黄胜天:我军怎么登船,登船以后怎么抢滩,这些东西,一而再再而三的,前线指挥所设在哪里,雷达站放在什么地方,怎么打他这些后面的增援部队,怎么打飞机,美国人来了怎么办等等这些都要研究作战好。 方明:当时训练是按照敌人工事的构造,我们这样训练,开始都有单兵动作,单兵动作,以后小组,就按照我们过去解放战争,跟国民党打仗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种办法,小组动作、小组三个人,一组上去,有爆破,有冲锋枪、有步枪,结合起来。 解说:从分练到合练,从练单兵种,到练多兵种,从练步兵的多兵种,到陆海空三军合练,登陆战士每天不是在海滩上滚,就是在海边的山地上爬,从黎明练到星夜,从炎夏练到严冬,从海门练到乐清,从乐清练到宁波穿山半岛。 杨齐通:晴天一身汗满身都是汗,雨天一身泥。 陈龙岗:湿透了没有关系,湿透了把它擦擦,回来在火上烤烤就行了,这个都是小事情。 楼汉星:生姜烧成开水,上岸以后呢叫你喝一碗,暖暖身。 解说:俗话说“战前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为了在进攻时缩短登陆抢滩,攀爬岩石的时间,很多战士加大负重,在背包中加砖石,腿上绑沙袋,负重训练。 杨齐通:他登山呢,你这个体力如果跟不上你自己会晕倒,开始我们用解放鞋,穿解放鞋进行爬,那么以后呢,慢慢地,腿上加小沙袋,沙袋一解掉,那么你就轻装上阵了,就是这样跑的时候快一点。 楼汉星:进攻的时候,你也要进攻战壕,也要进攻那些碉堡,从登陆、登录到了第一线阵地,打碉堡,打到山顶去了就算你这次练习完成任务了。 杨齐通: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以后,皮肤晒黑了,衣服磨破了,人瘦了,但是我们的精神很好,为什么,因为我们明确了我们作战的任务,我们是为祖国增光,为家乡增光,为我们军队增光,所以我们这个荣誉感我们这个责任感,所以这样时刻的鼓舞着我们,所以我们再苦、累什么也不怕。 解说:针对一江山岛战役展开的战斗训练,陆军从单兵、班、排、连、营合练到海军单艇、分队、大队、和陆军排、连、营相互配合,练习装载、航渡,上陆时的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 战士们把在黄土地上丰富的实战经验与海战结合起来,用“重火器”小包炸药和爆破杆结合演练在登陆时对付岛上暗堡,为了加强登陆时海上火力,把陆地上打坦克的战防炮架到了木船上,练习登陆时向守军暗堡做抵近射击。 吴兴国(原六零师180团炮营参谋长):我把两吨半的炮,用木头架子撑起来,撑起来以后呢,当时我又在想,慢慢的支撑起来,把它搞起来,凌空,后面呢,用块石头呆起来,弄个竹竿,他那么大的一个竹竿,这个炮架呢,炮拴不凌空了,把海里的浪头,一秒钟、一分钟、一秒钟、三秒钟一个浪、三秒钟一个浪,算出来,然后呢,叫那个炮手在外面摇。 解说:在陆地上模仿海中的浪头,把战防炮悬空,练习瞄准,为了节省炮弹,吴兴国又想出新办法,把枪绑在炮上经过计算,使炮和枪的射击弧度一致,练习射击。 按照作战计划,战斗发起后,一江山岛上平均每平方米将有两名进攻战士,每公里正面将有200门火炮,进行火力覆盖。也就是说岛上正面每公顷要倾泻1211发炮弹、25枚炸弹。 按照这种进攻态势,一些老兵开始有所顾虑,打起仗来,三军真能相互配合的那么默契吗,是否会导致自己误打自己人,一种相互不信任的情绪,开始在部队慢慢蔓延。 方明:最主要的当时老兵的顾虑,就是怕被我们自己的同志打伤。 章子桂:我们海军、空军、陆军互相之间不了解,也感到心里很担心,也怕空军来炸我们自己的军舰,空军也怕我们陆军的火炮,打了他自己的飞机。 杨齐通:那么怕海军什么呢,沉下去,我们搞得不好的,我们现在是人吃鱼,我们人吃鱼,到那船沉下去,鱼要吃人。 方明:怕配合得不好,协同得不好,我们自己的武器、子弹打到我们自己的身上,这个是顾虑比较大。 解说:新的作战模式,已经给部队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张爱萍的高度重视。 杨齐通:张爱萍了解各种情况之后,就在三军的指挥上明确规定,要不要我们立个规矩,他讲我们不能共军打共军,我们只准共军打国军,这条规定你们能不能做到,大家讲能。 方明:我们到了沿海演习以前,互相接到参观访问,请他们向我们介绍他们部队的战斗情况,另外空军,海军的性能特点介绍给我们,介绍以后逐步逐步消除顾虑,建立信任。 解说:为了解决战士们的顾虑,在三军演练中,重点演练的就是三军如何协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爱萍进行了精心的安排,由于此次登陆作战涉及三个军种,十几个兵种,需要拟制一份详细的协同登陆作战计划表。 章子桂:比方说头门岛到一江山九公里,你这个船能一下子能开两公里,那么九公里需要两个半小时,这个航速都要算好,所以他那个表上,在什么位置的,我们的登陆艇,或者是炮艇或者是部队出发,什么地点出发,几点几分出发,几点几分到哪里,炮艇几点几分几点几分出发,在什么位置开始射击,都是非常具体,非常具体。 解说:这份《作战计划协同计划表》对集结、航渡、登陆、突击等阶段作了精确的计算,其中也确定了在作战时,在海上由海军协同组织指挥为主,在登陆时,以登陆步兵组织指挥为主。在海空方面,飞机和舰炮的支援以飞机的行动为主。在空地协同方面,强击机俯冲一次要求步兵就要冲锋一次,这份《作战协同计划表》为即将到来的登陆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彦:张爱萍把这个大礼堂上面挂了“路海空军协同作战示意图”他亲自在那里讲课,讲课主要就是要统一战术思想,一定要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以登陆兵为主,海军和空军都是要以陆军的进攻的行动来进行协同,它解决的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术思想。 杨齐通:大家周密的部署,就按照这个部署进行,什么时候我们飞机轰炸,什么时候我们进行炮击,什么时候我们陆军冲上去,这个很有周密的计划。那么这样我们打仗,实际上通过几次合练之后,相互之间消除了一些隔阂,消除了一些误会,消除了各种错误的想法。 解说:各种疑虑在反复的演练与沟通中渐渐消散了,信任感在频频的接触中建立了起来,按照《作战协同计划表》的安排,合练也达到了随时作战的目的。 孙梅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教到什么程度,在图上画一个点,你在这里出发几点几时出发你自己画航线,预计在哪一点你要登陆,时间不差一分钟,登陆点不差五十公尺,训练到这么一个程度。 方明:最后一次呢,就真的真刀真枪了,那次演习了以后呢,也比较好,张爱萍司令看过以后比较满意,可以了,可以打了。 解说:头门山岛与一江山岛仅一水之隔,两岛相距不到九公里,为了在进攻发起时,对一江山岛进行火力覆盖,在长达千里的山脊上,配置了各种远程大炮上百门,一门门大炮在伪装网遮罩下,直指大海中隐约可见的一江山岛,而这些炮阵地都是在由岩石构成的山脊上修建的。 刘纯一(原五八师炮团秘书):靠洋锹挖、小洋锹,背包上面的小洋锹,很轻的,靠力气、靠毅力、靠手,山上都是石头,挖来挖去都是石头,没有个坑也挖出个坑来。 解说:在头门山修建炮阵地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而把这些十几吨的远程大炮,拉到炮阵地更为艰难,面对海拔200米左右的头门山,把十几吨重的大炮,从滩头运到山脊上的炮阵地,全靠战士们手拉肩扛。 刘石安:这些远射程的大炮都是很重的,像7.62加农炮,它本身自重就一千多公斤,平常都是用大型的牵引车,要有道路才能行驶,大炮要上山是很不容易的。 刘纯一:很长绳子,完全靠两根长绳子,两根长绳子拉一门炮,那时候我们就靠自身的力气,人定胜天。 刘石安:战士们啊,就扛在肩上,慢慢地往上拉,到了一段时间再休息一下,那么这个拉炮很艰苦的,少不小心就会掉落到下面去,炮就会毁坏,人也会伤亡,一百门大炮分了很多时间。 解说:经过了半年的努力,战士们岛上修起3公里多的公路,400多米的交通壕和400多个大小掩体,当所有战场建设按照计划稳步实施的时候,对于总指挥张爱萍来说,他思考的问题是一场现代化的陆海、空联合作战,是必须先夺取战区的制空权、制海权,面对刚刚组建的海军,以及从来没有在海上打过空战的空军来说,如何从国民党守军中夺取大陈海域的制空权、制海权呢。 解说:头门山岛炮阵地的建立,使一江山岛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炮火打击之下,为了鼓励守岛军队官兵的士气,他们仰仗强大的海空军力量连续数天出动大批次飞机舰艇,进行疯狂反扑,当时解放军海军力量比较弱,大多数舰艇从国民党缴获而来,装备破旧、战斗性能差。 邹吉才:在18号,5月18号早晨六点钟左右,瞭望发现,敌机四架高度八千,这个时间我们发现敌机,敌机已经发现我们。 藏庆春(原海军兴国舰政委):距离大概在五千公尺左右。它一发现我们,它就向我们侧翼来绕。这个船这么长,这么攻击它的命中率大,所以它就这样下来,就到底了。就快到水面上来了,它采取了桅顶轰炸的方法。 张韵(原海军遵义舰舰长):扔下炸弹以后呢,像我们当时打水漂一样,不一定炸到你,它就跳啊跳啊跳啊,就跳到你船上去了。 邹吉才:这个炸弹一爆炸以后我们所有的通讯设备都废掉了,我们这些人都在上面,我在指挥台上,炸弹一掉我们都在半空,都在半空,以后再下来,那么这个时间呢,左三七炮的八个炮兵,左三七炮整个一门炮都废掉了,后甲板由于炸弹的振动,因为炸弹是500磅,它的威力有一点,甲板走形,后主炮无法射击。 解说:“瑞金舰”原是美国的一艘补给船改造的炮舰,战斗性能较差,经不住轰击,它的沉没对初创的人民海军是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发出一个严峻的讯号,必须夺取战区制空权、制海权。 王彦:登陆作战首先要解决夺取的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 解说:从朝鲜战场回来的空军航空兵,过去打的是路空大机群空战,不习惯与海空小编队的敌机交战,有时上天后,由于海天一色,常常分辨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同时很多飞行员刚刚从航校毕业,就直赴战场。 刘秀锋(原浙江动前指空军强击机机师副师长):必须训练的,我们没有到海上飞行过,在地面上也是部队成立不久,我才飞了八个月,八个月呢,是三个月的理论学习,五个月的飞行。 保锡明(原空军歼击机飞行员):我们是新飞行员,应该说还没有在空中打过仗,训练的时候互相瞄着,互相打是可以,真正发现敌人以后还没有打过。 马宁(原浙东前指空军轰炸机师师长):因为这个师啊,1951年底才成立,1951年底都是速成班成立的,飞行员大部分是陆军来的。 解说:在张爱萍的部署下,航空兵立即进入临战状态,边训练边战斗,在实战中提高应战能力,逐步夺取战区制空权。 保锡明:我们那次作战啊,是低空远距离出击,在我们部队,在我之前没有这样打过仗,打掉敌机十多架以后,它确实就不敢来了,它只是在大陈岛以南这个方面,大陈岛北它就来不了了。 解说: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国民党空军被迫停止了,在大陈海域上空进行巡逻掩护任务,这样在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的准备过程中,大陈岛一江山岛以北地区的制空权,已经基本上被华东空军控制。 根据浙东前指的作战计划,华东空军从11月1日开始,转入轰炸封锁敌导作战阶段,集中突击大陈海域的国民党军舰,同时轰炸大陈岛上的军事目标,以夺取大陈地区的制海权。 为了掌握国民党守军舰艇的活动规律,在离一江山岛较近的高岛上,建立了一个雷达基地,主要监视停泊在大陈港内的,几艘国民党大型军舰。 赵洪声(原海军天 雷达站雷达兵):最难的就是判断,你这个舰艇出来是什么舰艇,这个对我们讲难度很高。就这么大一个荧光屏,在上面岛屿、船都在上面显示,显示这个舰艇,实际上这个上面显示就像一个米粒一样,就像我们吃大米的米粒一样,那么你根据这个米粒来分析,它这是什么舰艇。 解说:停泊在大陈港内的“太平号”原是美国一艘护卫舰,1946年,杜鲁门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每天下午从大陈岛出发,到鱼山列岛进行巡逻,一直到晚上返回大陈岛,华东海军在掌握其巡逻路线后,决定派出快艇在上海伏击它。 姜玉琛(原司令部通信参谋):我记得好像是11月14号这一天,指挥所,前线指挥所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如果敌人“太平号”出来的话,雷达站一定要详细掌握这个情况,引导快艇部队击沉它。 赵洪声:它那个舰艇出来以后,我们就分析了指挥员很着急的,它出来了以后,你赶快定这是什么舰,小的舰它不打,大的舰才好打,所以这个对我们压力很大,但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它,仔细观察,所以那天我们报告了以后,快艇就出击了。 解说:通过雷达屏幕上米粒大小显示它是一艘大型舰艇,鱼雷快艇在雷达的指引下迅速接近,然而鱼雷快艇上没有雷达,只能靠高岛上的战士通过报话机指引快艇到相应的范围后,再由快艇上战士通过观察,来发现国民党守军舰艇。 孙梅生:这个雷达同舰艇之间有一个引导,每个艇上它有报话机,岸上就指导它,你航向145度,航速多少节,你离海上目标还有多少距离,一直引导到我们这个小艇,能够在视力范围之内看到目标了,那么停止引导实行攻击。 解说:然后当鱼雷快艇根据雷达站的指引,到达指定的海域后,由于国民党守军舰艇在出航巡逻时,是灭灯航行,实行灯火管制,在漆黑的大海中,很难发现目标。 赵洪声:这个天黑了,你怎么发现这个船的。 孙梅生:据说讲有一个水手,他要方便一下,把舷窗开了一开,光这么一闪,一山之后报告艇长,左舷15度,距离5海里,发现灯光一个,那么艇长一指挥,大家就奔过去了。 赵洪声:当时出去四个艇,四个艇。 孙梅生:前面这个六发鱼雷,都没有打中,最后这个两发鱼雷,有一发鱼雷打中了。打中了以后,国民党的太平号军舰,还不知道是我们鱼雷艇打的,把枪朝天空打,还以为是我们飞机。 赵洪声:看到火光,当时大家很兴奋,这个船打中了。国民党在大陈岛的部队看到了以后,赶快弄几个舰艇来拖,船来拖,拖了没多少时间,因为这个船往下沉地力量很大,它没办法就放弃了,放弃了这个船就沉下去了。 解说:在击沉“太平号”以后,空军还抓住国民党军舰为大陈岛守军提供补给的机会,趁机伏击舰艇“中权号”。 王彦:击沉了太平号、洞庭号,使国民党的军舰不敢再接近我们的海面,所以我们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几次战斗都打得很好。 解说:在华东空海军的联合打击下,停泊于大陈港内的国民党海军舰艇完全失去了安全感,白天要防飞机轰炸,晚上要防鱼雷快艇攻击,不得以只好昼间到港外流窜,夜间才溜会港内。从这以后,国民党军舰在大陈岛附近海面销声匿迹。继夺取战区制空权后,华东军区攻岛部队又夺取了战区制海权,至此浙东沿海门户洞开。 |
|
|
|
![]() |
![]() |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
![]() |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
![]() |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
![]() |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
![]() |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