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文学 > 正文  
志愿军90岁老兵:侵略者要来还会拿枪上战场
www.wforum.com | 2010-10-25 20:28:32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核心提示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这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战,由此翻开了当代史全新的一页。60年后,当我们回望这场战争时,我们才发现它还有太丰富的细节等待挖掘,它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着非凡的意义。往事已成历史,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却将注定为一代代后人带来启迪,并提供前行的力量。

  侵略者再来,我还会上战场

  讲述人:赵忠义 年龄:90岁

  门头沟的东辛庄,除了名字,其他的基本已经城市化。

  对90岁的赵忠义来说,10月25日只是个普通的日子。带记者进入5平方米左右的蜗居,他指着屋檐提醒道:“小心,别碰了头。”

  床很高,赵忠义背对着,轻轻一跳,坐了上去。

  墙上的老照片,摄于60年前,已开始发黄,那时的赵忠义年轻且充满活力,眼神中充溢着憧憬。说到当年赴朝的原因,坐在采光不佳的窗前,赵忠义望向很久没粉刷的墙壁,他说:为了尊严。

  抗战被俘九死一生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赵忠义没有任何犹豫,因为曾经的记忆刺痛着他。

  抗战时赵忠义参加了八路军,被俘后,日本人用铁丝拴着他双手的大拇指,将他吊了起来,然后再摔下去,这给他的胯骨留下了永久的损害,晚年时经常发作。但相比之下,更痛苦的是灌辣椒水,只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

  在监狱,同屋的四个人都得了传染病,尿血,只有赵忠义活了下来。后来他被送到日本当劳工,冬天只有一件单衣,每天都有人倒下,但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最终,美国军舰将他们送回中国,赵忠义一度对美国兵印象不错,在军舰上,有马肉罐头吃,那些人也还和气。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中国将来了不得。”在当年,几乎所有人都会这段话,那是文化课本中必有的一章。

  “谁愿意当亡国奴?”赵忠义的儿子仍在吃低保,他每月要拿出一多半的退休金来接济,他挥舞着胳膊,毫不含糊地说:“如果侵略者还敢来,我依然会拿起枪,上战场!”

  敌机轰炸考验心理

  赵忠义的部队过鸭绿江时,是深夜,第二天凌晨美国飞机就来了,飞得很低,几乎擦着屋顶。这让赵忠义颇感震撼——对方的密探无所不在,如此隐秘的军事行动也能迅速察觉。

  在国内,都知道对方的先进武器厉害,究竟能打成什么样,心里都没底,彼此间最常用的宽慰语是:“反正咱们中国人多。”

  在朝鲜,许多士兵是第一次遭遇飞机轰炸,这对人心理的震撼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朝鲜多山区,冬天奇冷,许多战士鞋和袜子被冻在一起,依然坚持作战,为应对寒冷,志愿军发明了独特的军装,用美国人的话说,它们就是用被子缝起来的衣服。

  对于朝鲜,赵老印象已不太深了,只记得当年吃得很差,几乎见不到肉,城市基本被夷为平地,村里没有年轻男子,除非是残疾。

  勤快老人开园种菜

  赵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

  去年在东辛庄的河边,他自己开出了一小片地,种了倭瓜、茄子等,邻居们说,都这个年纪了怎么还干这么累的活?赵忠义说,他喜欢。他原籍在石家庄一带,从18岁离家后,就再没回去过,可口音却一直没改。

  倭瓜长得太大了,他吃不了,就送人。今年河边被圈起来,不让种了,长了那么高的蔬菜苗,只好废掉。

  赵忠义的小屋里很暗,即使是白天,也得开着灯。昏暗的灯光让赵忠义看上去特别沧桑,谈起那场战争,他说:“你不来管我的事,我也不去管你的事,这样最好。”

  12个北京人,只回来6个

  讲述人:朱祖威 年龄:75岁

  今年75岁的朱祖威有太多理由错过抗美援朝战争:他的父亲在美国留学、工作了11年,战争爆发时,他才15岁,在学校的帮助下,他篡改了履历表,参了军。

  在军官学校学习两年后,他被分到高炮部队,入朝前一天,团部命令他留在北京,因为“年龄太小”。哭闹了一个多月,朱祖威咬破手指,写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字,看到这样的决心书,领导也被感动了。

  全团千人牺牲近半

  朱祖威是独自跨过鸭绿江的,像当年绝大多数士兵一样,他抱着必死的决心。

  “因为我们有一种被侮辱感。”在老北京,人们对美国人的印象极差,美国兵开着吉普车横冲直撞,撞了人就跑,醉酒打人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当从报纸上看到丹东被轰炸,无辜百姓死难时,朱祖威再也无法遏制胸中的怒火。

  到朱祖威入朝时,志愿军对轰炸已习以为常,有时一顿饭敌机来好几次,打完再吃,吃完再打。有时正搞军民联欢,敌机来了,就先将它们打跑,然后接着演节目。

  朱祖威的部队负责保护清川江大桥,在那里,他们打了几百次战斗,这个桥是我方运输的大动脉,共有4个高炮团,其中两个是前苏联的军队。每次去苏军营地,苏军都非常客气,他们钦佩志愿军的勇敢,和他们过去所理解的中国军队有着天壤之别。

  在战场上,朱祖威曾被炸弹掀起的土活埋了,好在被及时挖出。朱祖威的团,有1000名战士,战争中牺牲了近500人,有时敌人一颗炸弹下来,一个炮位便彻底损坏,10多名战士无一幸免。团里面有12个北京人,最终只回来了6个。

  在前线没写过家书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朱祖威一项重要工作是抓俘虏,敌机被打下来后,必须第一时间找到飞行员,否则有可能被老乡杀掉。战争让朝鲜人民遭遇了太多的苦难,他们无法不仇恨。

  怕老人担心,入朝参战时,朱祖威没有告诉自己的父亲,整个战争期间,他也没给家里写一封信。

  战争结束后,朱祖威到武汉陪了父亲一个月,老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被尊为“方志宗师”,他翻出从美国拿回的历史资料,比比皆是对中国人的侮辱和构陷之辞,那一刻,朱祖威明白了,老人为什么选择归来。

  为朝鲜设计英模邮票

  “文革”后,喜欢集邮的朱祖威给《朝鲜邮票》杂志发了一封信,表示很喜欢读它。听说他是志愿军老兵,对方每月都给他免费寄杂志和朝鲜新邮票。朱祖威先后给朝鲜设计了40套邮票,包括五套纪念志愿军英模的邮票。

  因集邮与设计邮票,朱祖威多次访问朝鲜。朝鲜一度经济状况较好,比如朝鲜的第一辆汽车、拖拉机,均早于中国,但也一度遭遇困难,近年有了较大的恢复。令朱祖威印象深刻的是朝鲜的教育水平,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精通一门外语,朝鲜孩子的才艺表演水平极高,同年龄中国孩子难以企及。为办好教育,朝鲜在物质上不惜成本地投入,其教学设备与条件堪称世界一流。朝鲜物质虽不丰富,但人民幸福指数高。

  “当朝鲜起飞时,将取得惊人的发展。”朱祖威刚从朝鲜归来,站在曾经保卫过的清川江大桥边,他感慨万千。

  一个糖果袋,珍藏六十年

  讲述人:李象栋 年龄:81岁

  81岁的李象栋老人,双手捧着一只老乡缝制的慰问袋。只觉得时光倒转,好像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

  60年前,李象栋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装甲兵,开赴朝鲜作战。在常香玉剧团到前线慰问演出时,李象栋得到了一份祖国人民送来的礼物,一个装满糖果的慰问袋。而这个慰问袋老人至今仍然珍藏。

  坦克车里智取炮弹

  1949年1月,李象栋在山东参加解放军,成为一名炮兵。随后,他所在部队渡过长江,参与解放厦门的战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李象栋和战友们于当年11月赶赴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装甲兵,随时准备跨过鸭绿江。“我们用的都是前苏联援助的坦克。”李象栋说,在前苏联教官的指导下,他们这些从未接触过坦克的新兵,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1951年底,经过一年的集训,李象栋所在的装甲师开始入朝作战。到达朝鲜不久,由于部队急需坦克维修人员,他有炮兵经验,于是便转为维修人员。

  “我们班只有五个人,却要负责大量坦克的维修任务。”李象栋说,他们使用的坦克都是从二战战场退役的,所以比较容易出毛病。再加上战斗异常激烈,每次坦克回来都是伤痕累累。

  有一次,两辆坦克的炮筒卡壳了,炮弹就卡在了炮筒里,随时可能爆炸,这下可把大家急坏了。李象栋灵机一动,用一根刚好套住炮弹的铁管伸进炮筒,这样既可以捅出炮弹,又不会触碰引线。两辆坦克得救了,李象栋也因此被授予三等功。

  慰问袋陪同作战

  1952年底,常香玉慰问演出团赴朝演出,带去一部分礼物,李象栋得到一布袋糖果。

  李象栋说,在朝鲜的那些日子,生活非常艰苦。常香玉演出团送来的那一袋糖果,给他带来了慰藉。“那是从国内带来的唯一的礼物啊!”李象栋说,糖吃完了,布袋也舍不得丢弃,一直放在自己的行李箱中,一起转战南北。

  李象栋珍藏了近60年的布袋,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蓝底白边,两面还绣有字迹。一面绣着布袋缝制的时间,1951年6月6日。另一面绣着“赠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旁边是布袋缝制者的姓名和住址,“山西省霍县第三区庄村村民朱纹花”。

  李象栋说,当年他曾想按照布袋上的地址,给对方写信。但后来感到不好意思,信便没有寄出。如今,将近60年过去了,即使那位村民还在世,地址恐怕也早就变更了。“如果还能见到那位老乡,我想说,是你们的支持让我们赢得了胜利。”

  除了布袋,李象栋还从战场带回了三枚勋章,这些珍贵的纪念品已成为老人一生的荣耀。

  十年追访路,寻找见证者

  讲述人:余玮 年龄:39岁

  60年,漫长的一个甲子,蓦然回首时,才发现曾经的一切,已然依稀——在世的见证者越来越少,对于战争的记忆,越来越模糊。

  39岁的作家余玮很瘦。12年前,他猛然惊觉:村里的志愿军老兵余祚德正一天天变老,如果像他一样的亲历者离去,他们的故事将何处寻觅?

  “一等功臣”隐姓埋名

  和一位地方民政局干部聊天时,对方说有个怪老头,拿了一个不知是什么的证书,想凭这个让自己孙子当兵。余玮追访下去,居然找到了志愿军“一等功臣”刘祚坤,他拿的证书,是当年朝鲜政府颁发的,因有突出贡献,他曾得到金日成、朱德、洪学智等领导人的接见。像刘祚坤这样的战斗英雄,却没有走上仕途,整整 43年,他隐姓埋名,无怨无悔地回到家乡,去当一名最普通的农民。

  12年的采访,余玮看到,绝大多数志愿军老兵过着平常人的日子,有的甚至还比较拮据。在采访赵忠义时,作家方军曾感慨地说:“赵老,您一个月挣的这点钱,还不够有些人吃一顿饭的啊。”可面对记者,他却说:我挺知足的。

  他们为这个国家付出过,他们无怨无悔。

  英烈墓碑少有人凭吊

  余玮的采访,大多会和妻子一起进行,有时还会带上女儿,10多年过去了,许多见证者已离开人世,包括刘祚坤。用余玮的话说,“我感觉身后有一只狼在追着我。”

  旅行费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不知不觉间,他跑了这么多地方,刚开始,他觉得自己是在被好奇心所驱使,但越跑,就越感觉到步履沉重。

  在赤壁,一位老兵带他找到了一处墓地,当年这是湖北赤壁战地医院,许多朝鲜战场下来的伤员被转到这里治疗,有的人康复了,有的人却长眠于此。

  走进墓园,余玮震惊了,142座墓碑,每个上面都刻着英烈们的姓名。很少有人来此凭吊,在和平时代,人们已经忘掉了曾经,忘掉了作为人,我们的灵魂中本应有一份感动、一份尊重、一份望向历史的悲天悯人。

  小小的墓园,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缩影,墓碑们站在那里,默默地承受着风雨,抚摸着上面的青苔,带余玮找到这里的“寻亲义士”余法海老人泣不成声。

  在一个个乡村中疲惫地旅行,看着一个个“6199”(61指儿童节,99指重阳节,意指农村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乡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社会,余玮明白了:驱动他行走的,不是好奇心,而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正在苦苦寻找的,是足以见证生命价值的那份重量感。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中国039C也下饺子?性能数量双双超越苍龙级
太快!福建舰海试跑出30节 仅2款舰艇能跟上
中国软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中国最大尼姑庵,天黑后必须遵循一条死规定
江绵恒被降职 上海官场同期被“清洗”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