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文学 > 正文  
乱世之奸雄:袁世凯为何没成“中国的华盛顿”
www.wforum.com | 2011-01-20 18:33:57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袁世凯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有这么几件事: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他告密、出卖维新派;1912年,他窃取革命果实,成为民国第一个总统;1913年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暗杀,传闻是受袁指使;在生命最后时刻称帝,更是将他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学者张鸣说:“晚清人物,袁世凯是白鼻子的脸谱,这脸谱是教科书画出来的。非脸谱化的袁世凯,总得有人来画,否则,这么大的人物,就说不清了。”

  《晚清有个袁世凯》一书的作者赵焰认为,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告密的可能性不大,告密者当另有他人。

  关于宋教仁被刺,书中写道,“有人推测,袁世凯极可能就是幕后凶手;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以袁世凯自身强大的实力、难以撼动的地位和声望,以及做事从不鲁莽的风格,根本不会出此下策。”

  对袁世凯的称帝,赵焰除了指责他本人利令智昏外,当时社会的复古浪潮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日本先竭力怂恿,后坚决反对,前后态度反常。“袁世凯在称帝过程中所中的魔咒,更像是一个欲擒故纵的棋局。棋局的设计者就是阴险、凶狠的日本政府。”

  微妙时局中的最佳人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说是否能成立呢?

  武昌起义爆发后,被罢黜的袁世凯正布衣草帽,“垂钓”彰德。张国淦在《洪宪遗闻》中记载说:辛亥武昌起义,清廷岌岌自危,先是内阁那桐辞职,曾举袁自代,未果,至此重提起用袁氏,奕劻、徐世昌皆袒袁者,故有武昌督师之命。有人诘那桐:此举岂非速清亡耶?那桐言:“大势今已如此,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复亡尚希稍迟,或可不亡。”

  那桐的话可谓晚清亲贵的心声。当时率领清军南下镇压武汉革命的,是满洲亲贵陆军大臣荫昌。但是,荫昌调动不了北洋军, 军事优势发挥不出来, 所以双方在武汉前线呈相持状态。

  摄政王载沣也已经想不出对付时局的妥善方案,最后不得不听任摆布,忍泪屈从,起用袁世凯。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进驻湖北孝感,正式从荫昌手中接任湖广总督,重掌兵权。在他上任当天,已被火烧数日的汉口被北洋悍将冯国璋一举攻克,同时虎视汉阳。革命者方面担心起义被袁世凯剿杀,这很快从阳夏战争的失败、武昌遭清军炮击得到证明。于是革命派人士寄希望于袁世凯反清。

  袁世凯指挥北洋军迅速攻下汉口后, 作为武汉战时总司令的黄兴希望袁世凯倒戈,他致书袁世凯,分析满汉矛盾,认为清廷必亡, 劝袁参加起义,“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 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推翻满清政府,则非但湘、鄂人民,而且南北各省将无不拱手听命。”

  革命派人士一再激励袁世凯倒向革命, 并许诺其任共和国首任大总统。湖北军政府互相磋商后,“主张利用袁世凯倒戈,只要袁世凯不抗汉人革命, 即推戴袁世凯为大总统。”

  国内立宪派以江浙的张謇、汤寿潜为代表。1911年11月13日,张謇给袁世凯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指出,共和为大势所趋,“分崩离析之余,必求统一维持之法,”希望袁世凯能够审时度势,勉励袁世凯成为中国的华盛顿。张謇还写信给同僚,希望“赞助项城,早定大局。”

  面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在隆裕太后主持的御前会议上,贝子溥伦认为,与其待兵临城下,服从武力,不如自行逊让,南方已经约定推袁世凯为总统,“事若果成,岂但中国之幸,抑亦皇室之福。”隆裕太后“孤儿寡母”权衡轻重,也觉得如果顽固到底,将来可能身首异处,不如让位给比较熟悉自己的部属袁世凯,而不是陌生的、“可怕”的革命党。

  当时的外国人比如莫理循,也对袁世凯充满信心。他在接受澳大利亚记者采访时袒露了自己的看法:人们普遍认为,袁世凯“最适合当总统”,“如果袁世凯辞职了,国家将陷入无政府状态”。

  当时的孙中山有多大的权威呢?

  从武昌起义全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孙中山的一点影子。此时孙中山在干什么呢?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孙中山那时已经贫困潦倒,正在科罗拉多州一家餐馆打工端盘子。武昌起义三天之后,孙中山才从报纸上得知这一消息,当然他也不十分激动兴奋,因为武昌起义本来就跟孙中山的同盟会没有直接关系,况且孙中山一直在两广活动,反对在长江流域进行革命。武昌暴动的发起人是共进会和文学社成员,以及武昌的一些新兵。

  直到1911年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推选总统,其间武昌起义的首功黎元洪和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争夺最为激烈,难分高下,互不相让。最后大家采取妥协,一致推选了孙中山。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但孙中山立即致电袁世凯,表示他仅是“暂时承乏, 而虚位以待”并盼袁“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大公报》创办人之一胡政之说:“中国人办事,两人共事必闹意见,三人共事必生党派。”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武昌起义后,要求袁世凯出山的呼声,可以说是百年难见地意见统一。袁世凯出任共和国的总统是当时大多数革命党人、海内外立宪派、旧官僚以及新闻舆论界的共同心声。

  真正的满清掘墓人

  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凯阔别北京三年后又回来了,莫理循写道:有一群安静并且秩序井然的人从火车站到他的居所,夹道欢迎他的到来。

  12月28日,袁世凯才觐见皇室,谈论清室优待条件的细节。《每日电讯报》驻北平记者第二天报道说:昨天袁世凯、太后和亲王们会谈。在皇宫中出现了戏剧性的辛酸场景,一些王公大臣哭道:臣罪该万死。隆裕太后再次昏迷,整个皇宫中充满悲戚。

  秦末刘项起义时约定“先入关者王之”,此时各派别也普遍抱有类似的心理,于是便有类似的约定, 如“先覆清室者为总统”,“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能倒戈为汉灭清,当推袁为民国总统”,等等。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马上履行前约,提出辞职,使推袁为大总统最终成为现实。

  表面上看,袁世凯好像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首任大总统,但孙中山只是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总统,只能有限度地领导南方独立的各省, 而袁世凯则是南北统一后的大总统, 从这一意义上说, 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还是人们所期盼推重的袁世凯。

  武昌起义只是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但真正给清王朝致命一击的却是袁世凯。袁世凯迫使清朝退位,正是辛亥革命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看,如果以成败论英雄,袁世凯才是推翻满清政权的第一功臣,中华民国的真正创立者、开国元勋,事实上,也正是袁世凯即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说,袁世凯本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政治家,本可以成为他曾经期望成为的中国的华盛顿。然而由于一念之差,由于传统文化意识的深刻影响,由于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其晚年复辟帝制的一幕丑剧,使他本可辉煌灿烂的一生黯然失色,使他本可获得名垂青史的美谥一夜之间变成遗臭万年。

  历史学家唐德刚对袁世凯的评价倒是颇为中庸:根据他晚年的所作所为,公正而深入的历史家,也无法否定他是“乱世之奸雄”。但是通观他一生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各方面的领导才能,读史者也不能否定他是“治世之能臣”。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中国039C也下饺子?性能数量双双超越苍龙级
太快!福建舰海试跑出30节 仅2款舰艇能跟上
中国最大尼姑庵,天黑后必须遵循一条死规定
中国软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江绵恒被降职 上海官场同期被“清洗”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