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要想打胜仗,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军几十年来的看家法宝,是政治优势。部队的宣传工作者则是政治工作的先行者,起着必不可少的战场鼓动作用,所以我们宣传科的任务在旅政治部是最重的,随部队开进到了云南边境集结地,大家都忙得不已乐乎。政治部首长明确由我主持编辑我旅《老山炮兵》战地快报的具体工作,担任总编辑,东浩、宏成配合。同时我还负责电影组的放映和部队战时文化工作。平远街这个炮兵部队集结地片区还有步兵师的地炮团和高炮团,我们要同他们比试一番,看哪个部队的战时宣传工作搞得更活跃,更具号召力。
打这个仗看来是打的政治仗,部队一到驻地首先是强化管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当地群众的信任。这几年为锻炼部队的作战能力,加之与越南的边境争端一直处于危急状态,先后有多批部队到老山地区担负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充分吸取在我们之前的轮战部队的经验教训,到达战区一开始就严格管理部队,纪律严明,不损害群众利益而受到边民的拥戴,比如北京军区的部队,群众竖大拇指称赞说他们不愧是“首都的部队,从“皇帝”身边来的部队,是真正的共军。他们不久将移防阵地给我们集团军,但也得要两个多月的雨季之后,这期间正是我们严抓部队管理,适应前线生活,树立形象的时候。
说起办小报,其实我所在的部队根本就没有条件,但出于一种责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老传统、土办法还是管用的。《老山炮兵》办报工具十分简陋,那时还没有计算机文字处理和编辑排版设备,采用战争年代十分原始的办法。每一期小报的文字插图都是靠我一笔一笔地在蜡纸上刻出来的,包括刊头、标题、插花等,全都是用蜡笔完成,叫做“刻钢板”,然后手工套红黑双色油印,这是沿用了过去我们在西昌野营训练时的作法。我们办的战地小报还得到了军工作组的肯定和赞扬。那时人年轻,加班不再乎什么苦与累,经常通宵达旦,深夜一埋头不知不觉到了天明,战士们出操的脚步声又从窗前响过。我们的精神粮食正等着他们呢。
《老山炮兵》第三期印发后,来自各营连的反映强烈。我在了解中得知,干部战士太喜爱自己的战斗小报了。有的战士跑来对我讲,每期发行后他们都急于想读,很不解渴,甚至说象吃鸦片那样上隐,因为是战士写,写战士,前线写,写前线,真正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发斗志,交流思想,倾吐感情,解决问题的作用。我听了以后感到由衷的高兴,于是经常忘掉疲劳下连队采集信息、加紧编写和整理来稿,不辜负同志们的期望,我的桥梁作用发挥得非常不错。部队临战训练的动态情况全都反映在小报上,而且形成了各战斗分队比学赶帮超的深厚氛围。
有的连队公开对战士们说,在写作稿件问题上,主要攻《老山炮兵》,然后才是《战旗报》、《解放军报》。这样也对,因为是自己部队办的报纸,发表快,如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可以直接到“报社”找编辑商量修改。特务连领导给战士讲,谁能在《老山炮兵》上十篇以上稿件,就给他记个连嘉奖,鼓励大家争先恐后写稿子。连日来,那稿件也象雪片般送到我这里来。在我们编辑组里还有乐宏成、周东浩两个能动笔的新闻战士,在那期间,他们还要集中精力向《战旗报》、《解放军报》发送有份量的新闻稿子。我们的《老山炮兵》小报一直坚持到上阵地后的一个时期,由于部队作战任务重,上阵地后又因交通通信不便才被迫停办了。已发的那些油印小报也因部队展转多处,基本没能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