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为什么不用到纽约时代广场打广告? | |
www.wforum.com | 2012-01-26 09:29:00 凤凰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孙子兵法》的魅力:管理者为何要读兵书 【为什么这本中国书,用不着到纽约时代广场打广告,从中国走到外国,然后在美英“主流书店”登堂入室竟如履平地?这种如同“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征服世界的过程,与很多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尴尬的国际化经验相比,竟形成鲜明对照。】 古代将领中有不少人是像辛弃疾那样,自打年轻时就饱读兵书,一辈子都在等候、梦想国家对他们的调遣——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死亦无憾。在唐诗里,就能读到这样的例子: 北风裂地黯边霜,战败桑干日色黄。故国暗回残士卒,新坟空葬旧衣裳。 读到这里,人们的耳边或许会响起一阵《血染的风采》的音乐,挺壮烈的。没错,任何以服务公众、效忠组织为最高目标的人,其人生落幕,大概应该都是这样——身边什么财物都没有,除了生前潜心研读的几本兵书。 那时的人读的是什么兵书?《韩非子》说过,自战国时起,“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云云。所谓孙吴,就是孙武、吴起的合称。 唐人尚武,士大夫读兵法的风气更为盛行,皇帝亲自参与《李卫公问对》的创作,大诗人杜牧为《孙子兵法》作注,以及“口里虽谭周孔文,怀中不舍孙吴略”(注1) 的诗句,都是例证。
在中国的当当网上,以“孙子”检索,共有573 种图书音像产品。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Sun Tzu”(孙子的英文译名)在图书频道上检索,结果大致与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德鲁克和股神巴菲特旗鼓相当。而二十多年前,当《孙子兵法》刚刚受到重视的时候,才仅有一两个英译版本。 为什么这本中国书,用不着到纽约时代广场打广告,从中国走到外国,然后在美英“主流书店”登堂入室竟如履平地?这种如同“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征服世界的过程,与很多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尴尬的国际化经验相比,竟形成鲜明对照。 是因为《孙子兵法》语言非常时髦,或者它的作者长相非常酷吗? 可以想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孙子兵法》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甚至也不是英文翻译里的所谓“战争艺术”,而是属于一种言简意赅、又凝聚着大量实践体会的管理智慧书。 管理学家约翰·阿代尔(John Adair)说,18 世纪中期,西欧最大的“工业组织”就是英国的皇家舰队。2 这里“工业”的意思,是指人员庞大、分工复杂、纪律严明、协调严谨而言。 同样,在公元前3 世纪,世界上的一个最大、最有效的组织,必然是建立整个耕战体制上以及用全世界射程最远、最锋利的弓弩武装起来的秦军。这一点,用不着看活人,看看咸阳的兵马俑就能有所体会。 秦军只是一个登峰造极的形式,它的基础,是贯穿春秋战国而积累下来的军队管理经验。那个时代(包括随后的西汉)产生的大量兵书,就是这些经验的反映,《孙子兵法》则是其中的善之又善者。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军队。但世界上容纳人员最多、分工最复杂的组织形式,肯定早已被企业所取代,还有各种各样以企业为制度蓝本的非盈利组织;在很多国家里,人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活动,已不是在战场,而是在于无休止的、遍布全球的市场竞争。 然而人类文明组织配合,优胜劣汰的需要,赋予了《孙子兵法》贯穿时空的普世性价值。那就是一种深入浅出,但绝非简单化、工具化的实践智慧或实践哲学。 它帮助实践者,尤其是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形成自己思维的和行动的特点,以争取在同等物质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创造组织的最佳效益。 这才是为什么《孙子兵法》可与历代良将共生死的原因所在。可以想见,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它也将伴随着世界上很多的企业家和组织领导者,完成他们一生中最险恶的战斗,创造他们一生中最伟大的辉煌。 注1. 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谭,同“谈”;周孔,周公和孔子。
|
|
|
|
![]() |
![]() |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
![]() |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
![]() |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
![]() |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
![]() |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