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文学 > 正文  
(图文)浙江永康市委机关报公示吃空饷 多人请假达20年
www.wforum.com | 2012-05-03 19:36:07  大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吃空饷的行为将得到清理。

  《永康日报》通报192名在编不在岗人员 涉及请长假、停薪留职、中层正职退二线等八类人拿钱不干事

  昨日,浙江省永康市的市委机关报《永康日报》引起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该报用了整整两个大版,刊登了《永康市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曝光、公示了该市192名因各种原因“在编不在岗”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何谓“在编不在岗”?通俗地说,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其中甚至不乏领着工资不出工的恶劣情形即“吃空饷”。这种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永康,且多年来屡禁不止。永康这回动了真格,准备用“自查公示举报、核查再公示……”的循环来打破各条黑色和灰色的顽固利益链。

  若非永康市委自曝家丑,外人恐怕很难相信竟然有这么多的“公家人”吃了这么多年的“白饭”。这些“白饭”,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

  请假请了23年

  被判刑工资照领

  《永康市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注:以下简称“《通报》”)的大背景是永康所属的金华市正在展开一场“效能革命”,而“在编不在岗”无疑是最损害机关事业单位效能的情形之一。被这份《通报》曝光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计192人,永康市委把他们分成了8大类。

  涉及人数最多的,是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的人员,共69人。这69人中,有57人至今仍领着工资,但具体情况五花八门。

  有位姓胡的初中教师,今年50岁,1989年11月,27岁的他因病请假,这个假一请就是23年。根据自查结果,多年来财政一直给胡老师拨款发工资,他也一直领着工资。根据《通报》披露的情况,包括胡老师在内,请假时间在20年以上的共有3人;请假时间10年~20年的,共有8人。

  第二类,是停薪留职人员,共46人。第三类,是借用、借调、抽调人员,共23人。第四类,是“上班不够正常”的中层正职退二线人员,共9人,均来自行政执法局。

  第五类是刑事处罚的人员,共7人。7人中有两人被判处缓刑,财政仍在拨款,两人仍领着工资;此外还有两人领取生活费。第六类,是在家待岗人员,共8人。

  第七类,是未办理辞职擅自离岗人员,共10人。其中有位姓胡的教研室原工作人员,2006年3月便已离开单位,但直至今年的4月份,财政仍拨款发放他的工资,工资未被领走,由核算中心暂存本单位账户。另有位姓胡的女士,2010年9月从职技校擅自离开,此后财政未再拨款,但她直到今年的1月份才被学校停发工资。

  第八类,是“其他情形不在岗的人员”,共20人。

  教育系统是“在编不在岗”的重灾区,共有88人上了《通报》。永康市纪委书记蓝群英对此颇为不满:“据我所知,永康教育系统临时聘用的人数达到700多人,却有这么多在编教师不上岗授课。”

  严打“拿钱不干事”

  谎报病事假要开除

  在《通报》开头,永康市委这样介绍自查的深层次原因:“近几年来,少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或借口脱离工作岗位,拿钱不干事,占编不在岗,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

  永康市纪委效能办公室向记者介绍,永康之所以开展对“在编不在岗”人员的检查工作,也是基于民间的风言风语。

  “日常工作中确实听到有人说某些人‘不上班却照领工资’以及‘正式工不上班,临时工上班’,因此,我们打算做一次摸底。虽然以前也开展过类似的工作,但从未采用过公示这种公开的方式,也从未上升到市级重要工作的层面,结果都不彻底。”工作人员坦言。

  当地一名机关干部告诉记者:“有的人常年领着工资不上班,导致单位作风涣散,迟到、早退领导不敢批评。领导一批评,就难保有人嘴硬:‘那谁谁谁连班都不上,我迟到一会儿算什么?"

  永康市纪委书记蓝群英向记者介绍,此次检查涉及100多个部门,各单位自查后填写表格上报,然后在《永康日报》上公示。在地方党报上公布举报电话,一方面是希望进一步收集已公示人员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希望有人举报“漏网之鱼”。

  公示举报期为一周,一周后根据举报情况再核查,再公示,再处理,预计整项工作在6月底前结束。“有些单位以为我们‘走过场’,所以存在瞒报、少报。但我们这次下决心要彻查,在这次公示之后,我们会根据举报核查的情况再进行新的公示,一遍遍地公示,才能彻查,才能尽可能地做到无瞒报、无漏报。”蓝群英说。

  目前看来,这场行动的主要阻力仍是个别机关事业单位的隐瞒不报。蓝群英对行动的前景很有信心,她认为,只要充分公示,引入公众监督,就能斩草除根。该市效能办则称,已掌握各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的情况,如有单位依旧瞒报,单位领导及直接责任人要承担责任;涉嫌犯罪的,甚至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对于请病假一请就是一二十年的怪现状,蓝群英说她掌握情况后同样感到“出乎意料”。但她指出,根据《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病假分为2个月以内、超过2个月和超过6个月三种,请假期间,请假者的工作年限不同,相应的待遇也不同。根据此次通报,有的请假者常年领取“80%的工资”,这是因为他们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病假超过6个月。

  该如何处理在编不在岗人员?蓝群英表示,永康市纪委、组织部、人事局等相关单位稍后将就此展开讨论,目前的思路是“分门别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确实因病等原因不在岗的人员,工资发放有规可依的,都不追究;但对于以病事假为借口,长期占着编制领薪水的人员,都要辞退或开除。

  专家:“在编”人员管理应公开化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吃空饷”的新闻不绝于耳,各种奇闻令人咋舌:有的领导干部,子女还在上大学,就给子女定编制,用财政的钱每月给他/她发工资。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多起离退休干部逝世多年家属仍在代领工资的闹剧。“吃空饷”,是“在编不在岗”中最恶劣的情形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绩效评价中心主任郑方辉教授认为,“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如此普遍,与现行财政制度和人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我国不少县,公务员工资是“层层配套”的总和,其工资由省财政、地级市财政、县财政等各级财政组成,一些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务员的工资主要靠上级财政拨款。这样一来,基层公务员“吃空饷”,骗的就是上级的钱,不吃白不吃,他身边的人缺乏举报、监督的利益驱动。

  郑方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地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停薪留职”的情况不断增多,这给某些人提供了“双赢”的机会。停薪留职者另有高就,只要能保留“级别、待遇”,他就非常满意,并不奢望照旧领工资。他离开后,他所在的单位就替他领空饷,建小金库“分钱”。

  “假设15个人的单位,有5个人在编不在岗,单位冒领这5个人的工资。原本属于15个人的工资由10个人分,这10个人能不高兴吗?能去举报吗?”郑方辉说得很生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认为,行政机关及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发放依靠公共财政,但现在很多地方把管理这些“在编”人员作为一个内部行为来进行,淡化了其公共财政的属性,导致了很多漏洞的出现。

  大面积“吃空饷”反映了当前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漏洞多的现实。财政和人事信息不公开,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就没有社会公众的监督,或监督不力,这是主要原因。

  在王敬波看来,从制度层面看,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并不缺失,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管理制度,都是人事或财政部门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而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法制化程度比较低,就使得外部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渠道。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这类行为的制裁力度。如果吃空饷是故意的甚至是恶意的,那么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进行严肃处理。

  评论界有声音认为,某些“吃空饷”的行为符合诈骗罪、贪污公款罪等罪名的构成要件,应比照这两个罪名予以严惩,以起到良好的震慑作用。

  延伸阅读:

  山西多起"吃空饷"丑闻曝光 须遏制公权力滥用

  山西省有关方面正在对媒体披露吕梁市一女副县长“吃空饷”丑闻展开调查,而媒体2日又曝出“山西侯马市国土资源局一职工连续9年‘吃空饷’”事件。

  甘肃甘谷查75名吃空饷人员 退休者死亡仍领工资

  甘谷县自2011年10月对全县财政供给人员吃"空饷"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清查,截至目前,共揪出75名吃空饷人员,并得以相应处理。

  羽毛球运动员黄穗“吃空饷” 已成为“海外兵团”

  这位昔日的世界冠军因为代表澳大利亚征战羽毛球大奖赛,更被质疑成为"海外军团"。而令人吃惊的是黄穗从湖南省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消失离职三年,居然还一直拿着工资。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中国039C也下饺子?性能数量双双超越苍龙级
太快!福建舰海试跑出30节 仅2款舰艇能跟上
中国最大尼姑庵,天黑后必须遵循一条死规定
中国软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江绵恒被降职 上海官场同期被“清洗”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