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地道战拍摄 群众演员揭秘幕后花絮 | |
www.wforum.com | 2013-03-05 18:52:37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一九六五年春天枣树刚长满新绿叶的时候,一天上午听同学说公社大院来了一辆“王八盖儿”汽车,那个年代农村见不到汽车,进过城的大人们习惯把铁皮硬壳轿车称“王八盖儿”汽车。农村孩子拖拉机都很少见,更不要说汽车了,小轿车就更没见过了。公社大院离我们家不远,就在我家后面的一条街,原来一户刘姓地主家的旧宅里。与几个伙伴儿相约跑到公社大院去看汽车,那时公社大院没有门卫,我们径直跑到停在院内的汽车旁。汽车是泛着亮光的黑色,比拖拉机矮很多,轮子也比拖拉机的轮子小得多,前鼻子上面还有一只奔跑的鹿。大家一边围着观看一边到处抚摸好不稀罕。这种汽车我随父母去苏联的时候,不但见过而且还坐过。所以就骄傲地向伙伴们炫耀了一番。后来参军后才知道是苏联产的伏尔加牌轿车。 我们正在围观轿车,一名公社干部陪同着三名解放军,从办公室出来借用斜靠在房檐的一个木梯爬上房顶,我们河北老家的房子都是平顶房。上房后一边手持望远镜四处瞭望,一边用照相机拍照。从房顶下来坐上车驶出了村外,后来才知道是为拍摄电影选外景来的。因为冉庄有保留完整的地道,十字街中心的三棵老槐树,具有古朴村落风貌。临近的唐庄有三棵古杨树,树龄三百多年。李庄就是我们村有几处古朴的地主宅院和整齐的街道。摄制组将这三个村庄(冉庄、李庄、唐庄)合三为一,定为电影“地道战”“高家庄的主要外景拍摄场地。影片的外景基本都是在这三个村庄拍的,而在我们村拍的外景最多。影片中高家庄村口有两只石狮子的那座桥,好像是在赵县拍的。其实冉庄村口也有一座小桥,可能是没有赵县那座桥古朴才没有利用。
麦穗儿发黄的时候,一天我们村民兵连长挨家挨户号房子,说有一百多人的解放军要在我们村住一段时间。哪家有空房就用粉笔在大门上写上可住人数。我非常希望解放军住到我们家来,我们家两间东厢房也空着,遗憾的是63年特大涝灾时,墙壁被大雨冲开一条大裂缝,民兵连长说解放军驻在里面不安全。没有安排解放军住在我们家。 我家西邻一墙之隔的二爷家住了几个解放军,二爷说他家住的都是军官,还说他们是来拍电影的,后来才知道拍的电影是《地道战》影片中饰演’日本翻译官”的李三义就住在他们家。我经常跑到他家与解放军一起玩儿。
我们庄是个大村一共十七个生产队,我们这条街的几个生产队家里都住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演员,大部分都是校尉军官。饰演伪军汤司令的刘江和饰演日军山田队长的王孝忠住在我家对面的胡同里,还有在“小兵张嘎”电影中饰演侦察员的罗金宝的演员,和其他主要演员都住在我家附近。村西头住了一个连的解放军战士,后来拍摄外景时,他们分别扮演八路军、日本兵和伪军。印象最深的还是“汤司令”和“山田队长”,有时上午拍完外景穿着鬼子军装回村,到设在公社院内的食堂吃午饭。走在大街上,我们小孩儿们尾随在他们后面看热闹,两位演员还会拿着道具军刀做出鬼脸吓唬我们。听当过兵的叔叔们说,饰演“汤司令”的刘江的军衔是中校。一次“汤司令”骑着大洋马,在我们村北拍外景,不慎从大洋马上面摔下来,摔伤送到保定住了一个礼拜医院。 有一段被剪掉的,鬼子屠杀村干部的镜头。那段镜头是在我们学校门前拍的,那年我上高小就是五年级和六年级。我们高小设在原刘姓地主家的祠堂里,门口两侧各有一只一米多高的大石头狮子,门前有一座五根汉白玉大理石柱子的亭子,祠堂南北各有一个大水塘。放学走出大门一看校门外围了很多人,就知道在拍电影。挤到大人们前面一看,亭子的五根柱子上各捆绑着,一个头包白手巾,光着膀子的男青年。拍摄时“鬼子”先用刺刀将两名“村干部”刺死在水塘岸边,当让狼狗威胁另一位“村干部”时,没有拉住狼狗,那位演员的腿被咬伤了。后来看电影时这个镜头没有了。 我还当过一次群众演员,那个镜头是鬼子要进村,老百姓在民兵的指挥下撤离的镜头。参加拍电影的社员按出工,生产队给记工分,剧组是否给大队钱我不知道。剧组提前通知大队部,需要派多少老人和多少小孩,分别安排有牵牲口的,挑担子的,推独轮车的,挑担子的要求一头挑行李一头挑孩子。我们十二三岁的小孩跟在大人们后面跑就可以了。那时老百姓不论服装还是发型都不用刻以化妆,因为都是穿的中式便衣,只要穿旧一点就可以了。大家被安排在村头小沟渠的桥下,村民站在没水的沟渠里,一名演员告诉大家开拍后,我喊一声“乡亲们跟我来”大家跟着我跑就可以了。开拍后我们在前面跑,“鬼子和伪军”在后面,一边“打枪”一边追。正式开拍几分钟就结束了。麦收后不久剧组的全体人员,撤回北京拍室内景去了,哪一个连的解放军战士也撤走了。 高粱和玉米形成青纱帐的时候,剧组和哪一个连的解放军战士又回来了。这次回来发现他们的军装和军帽上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军帽上的圆形八一帽徽,换成红色五角星了。两条杠和一条杠的校尉军衔领章,换成了红色领章。剧组的人员多数还是住在原来的房东家。只有我二爷家原来住的“日本翻译官”李三义和另外几位演员住到其他人家去了。二爷家住进来一位张政委和一名警卫员。 我们家门前有两棵几十年的大枣树,我母亲和邻居的奶奶婶婶大娘们,经常坐在枣树下做针线活。一天张政委从我们家门前经过,母亲问他说:“我们家有一部,从苏联带回来的照相机,能不能帮忙问一下有人要没有”,张政委答应给问一问。过了几天一位军官到我们家说看看照相机,后来出一百八十元把照相机买走了。母亲分析可能是张政委自己要,让一位摄影内行来帮忙给看相机的质量的。 我们家乡冬天储存山药(红薯),是在地上挖两米多深的竖井,在井底两侧再横向挖一米高的深洞储存山药,可能山药井下面很像地道。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解放军下到,二爷家山药井里面去画画,可能是为拍地道内景搜集素材吧。 国庆节剧组和我们大队联合,举办国庆联欢晚会演节目,大队干部在正对着舞台中央的场地,划出一块地方留给解放军,当解放军到晚会现场后,说什么也不肯坐在中间,经过再三推辞后,才商定从舞台中间划分,一边坐解放军一边坐社员们。剧组为社员们演出了精彩的节目,大队团支部也演出了自己排练的节目。一名女演员独唱了,还没有公演的《地道战》电影主题曲“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一时间“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的歌声回荡在夜空中。 地里的庄稼收完后,拍了一次大场景的外景,六十年代我们县政府下面有区,我们公社属冉庄区管辖。冉庄区几个公社的民兵,都调来参加这次拍外景了。我表姐和哥哥都去了。外景地在我们村和冉庄中间的一座土砖窑附近。全区几百名民兵携带武器,站在那座土砖窑东面,刚出苗的冬小麦地里,那时每个村民兵连都配有枪支。开拍时全体民兵嗷嗷的喊着,向土砖窑方向奔跑。也就是影片最后汤司令在土窑内被高传宝击毙后,活捉鬼子山田队长后,被高传宝带到窑顶提着他的衣领厉声说,你看看人民的力量那场戏。 这也是住在我们村拍的最后一个外景,这个外景拍完后没几天剧组和那一个连的解放军战士,就离开我们村走了。据说这部电影只用了七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制作。这部电影我看过无数次,但是每次都是像第一次那样,从头到尾认真的看完,百看不厌。因为影片里有我故乡熟悉的街道和田野。反映的是我家乡父辈们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 转瞬四十八年过去了,当年围着看拍摄外景的情形历历在目,那些一点明星拍头都没有的名演员们,脸上的笑容放佛就在眼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