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文学 > 正文  
志愿军教员:口袋里有封信还有一枚纪念章,寄…
www.wforum.com | 2017-08-15 19:49:41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这是一封未曾寄出的信,它写于朝鲜黄海南道地镜洞。虽然60多年过去了,但那真挚的文字犹如一盏心灯;书信背后的故事更如空谷幽兰,一直散发着沁人的馨香。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

一封未寄出的信

       这是一封未曾寄出的信,它写于朝鲜黄海南道地镜洞。虽然60多年过去了,但那真挚的文字犹如一盏心灯,始终亮在我的生命中;书信背后的故事更如空谷幽兰,一直散发着沁人的馨香。

       那是1952年初秋,防御战部队轮换休整,军后勤部举办文化扫盲班,我和卢护士被所里派去当辅导员,给教员王俊杰当小帮手。王教员给我们安排好住处,并介绍了教学计划。次日,在山坡松林里开始上课,因没有黑板,王教员将写在纸上的拼音字母挂在树枝上,学员们席地而坐,聆听老师讲课,松林里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

       恰在此时,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给志愿军带来了慰问品,慰问信更像雪片般飞到了战地,我们扫盲队里几乎人手一封。此时,学员们尽管学了一些字,但还是读不下来。有的人想回信,但从未写过信,不知如何下笔。王教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选了一封来自鸭绿江边安东初中姜淑香小朋友的慰问信,在课堂上读给学员们听,并当场挥笔写回信,以作示范。

       不幸的是,那天正在上课时,突然听到防空哨鸣枪示警,敌机可能来袭,王教员立刻大喊一声“疏散防空”,然后他转身回到草房,去给学员取学习材料。没想到,他刚跨出门,正碰上敌机投下的燃烧弹,将他冲倒。军帽瞬间变成了火球,浑身上下蹿着火苗,他怕暴露目标,紧咬牙关,硬挺着趴在地上没有移动。敌机飞走后,他才艰难挣扎着爬到不远处的水田灭火。我们赶到抢救时,见他头发全烧焦了,身上黑一块紫一块,严重烧伤,隆起好多血泡,已昏倒在地。我和卢姐给他包扎后,让担架员火速送到救护所。所长亲自接诊抢救,首先打了抗休克的止痛针,清洗烧伤创面。这时,王教员苏醒过来,只见他艰难地睁了睁眼,说:“水!”我立即打开水壶盖,可因他头部烧伤,张嘴困难,怎么喂水呢?机灵的卢姐说:“小侯,快去房东阿妈妮家后院剪根芦苇管。”我拔腿跑去剪来芦苇管,给他喂了水。王教员眼睛微闭,嘴唇嚅动了几下,断断续续地说:“口袋里……有封信……还有一枚纪念章,寄……”话没说完,他便停止了呼吸。

        清理他的遗物时,我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沾血的信,这封未寄出的信是写给安东市第六中学姜淑香同学的回信,正是那封写给学员的示范信。因战地没法邮寄,卢姐让我保存好,待有机会一定完成烈士的遗愿。

       事后,我们将王教员安葬在地镜洞山坡上的大松树下,卢姐在一块木板上工整地写了“志愿军文化教员王俊杰之墓”。一颗热情赤诚的志愿军军人的灵魂,在此永远安息。

       此后,我再也见不到战友王教员的音容笑貌,听不到他洪亮的教书声。但他在弥留之际托付的这封信一直与我朝夕相处。行军时,装在挂包里与我同行;夜宿时,放在枕包里与我共眠。

      那个冬夜,我们救护所驻地大乌里山沟遭敌机轰炸,三班防空洞被炸塌。战友们摸黑刨土石抢救受伤的同志,寻找被埋的物品。我急于寻找存放信的枕包,忍痛扒拉着土石,手被磨破了,指尖滴着血,终于在天亮时扒出我的枕包,找到了那封信。

      1953年7月27日,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凯旋,驻防鸭绿江边沈安线(现沈丹线),我们军医院驻在凤凰山下吴家崴子。刚回国,中央歌舞团、京剧团即来慰问演出。大家兴高采烈地要到城里看节目。卢姐对我说:“小侯,咱请假送信去。”于是,我与卢姐一起来到了所部。

      没等开口,所长问:“你俩来有啥事?”

      “我们请假,到安东跑一趟,把烈士王教员的信送出去。”所长知道这封信的来龙去脉,毫不犹豫地同意我们去办。

      我们从来没坐过客车,记得入朝到安东,第一次坐火车坐的是闷罐货车。这次打听着坐上了从凤凰城站去安东的客车,过了三个小站,就到安东站了。下车后看见站台上都是欢迎的学生们,他们手持鲜花,打着“热烈欢迎志愿军凯旋归国”的横幅。我俩急忙问有没有六中的学生,结果没有找到,只好出站沿街问路,终于问到第六中学所在地。一进校门,正赶上老师集合学生队伍,分批到车站迎接志愿军归国。老师和学生们见我俩是志愿军,很热情地围了过来。我们打听姜淑香同学时,老师说她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今天没来,但初一一班的姜淑英是她妹妹。稍后,老师叫来了齐耳短发的姜淑英。我想把信交给她,卢姐说:“不,一定要亲自交给姜淑香,这是王教员的重托。”听我们说明来意后,小姑娘向老师告假,蹦蹦跳跳地领我们来到一个小山村,走进了一个清静的农家小院。

      院内,一位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在一棵山楂树下的石台上写着什么。妹妹喊了一声:“姐,志愿军叔叔阿姨看你来了。”小姑娘站了起来,用惊讶的目光望着我们两个陌生人。卢姐走近眉清目秀的小姑娘,说:“你就是姜淑香啊,可算找到你了。我们是刚从朝鲜前线归国的志愿军,今天给你送来一封信和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这封信是志愿军文化教员王俊杰叔叔写给你的,纪念章也是他送的。他刚写完信不久,就在一次敌机空袭时牺牲了。”

      小淑香听了这番话,“哇”地一声扑进闻声出来的妈妈怀里,失声痛哭。待平静后,卢姐给她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问:“你小小年纪,怎么想起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的?”小淑香回忆起自战争爆发以来,敌机像苍蝇一样乱飞,火光映红了天空,硝烟像乌云一样翻滚,鸭绿江第二铁桥被炸断,自己心中的彩虹破灭了。3年来,警报声频频传来,小淑香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她对我们说:“这情景,让我们怎能不为前线志愿军叔叔担忧呢,那是我们的亲人啊。”

      哪怕是在这样一个四面环山、偏僻的几乎被遗忘的小山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们也都在关心着前线志愿军战士的安危。

      小淑香从我手中接过王教员写给她的回信,一字一句地读着,眼眶里的泪水又禁不住滚落下来。她似乎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却一时哽咽了。读完信,她又取出纪念章仔细观看,想到这枚纪念章凝聚着志愿军叔叔的鲜血和深情,所以她感到格外珍惜。小淑香沉思片刻,对我们说:“志愿军叔叔阿姨,王叔叔虽然牺牲了,可我读着他的回信,好像还听得到他心脏的跳动。你们看,这纪念章上的和平鸽还在飞。”小淑香的话,犹如鸭绿江的浪涛声激荡着我的心胸。

      我们与一家人告别,走出了院门。走出好远了,回头还看到小淑香将那封信抱在胸前,亭亭玉立地站在大门口,与我们依依惜别。此刻,太阳刚落山,西边天际那血红的晚霞映红了八道沟里的小山村,也映红了小淑香稚嫩的脸庞。那一幕,好像就发生在昨天,至今时时拨动着我的心弦。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中国039C也下饺子?性能数量双双超越苍龙级
太快!福建舰海试跑出30节 仅2款舰艇能跟上
中国最大尼姑庵,天黑后必须遵循一条死规定
中国软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江绵恒被降职 上海官场同期被“清洗”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