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文学 > 正文  
中国常规潜艇总设计师:我们距世界领先还差临门一脚
www.wforum.com | 2018-04-27 21:18:58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常规潜艇总设计师:我们距世界领先还差临门一脚

 图为:常规潜艇总设计师吴崇建。

  午后阳光,洒满房间。

  吴崇建的办公室,三个造型各异的潜艇模型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与艇相伴的人。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域的领跑,他主持设计的常规潜艇在祖国的大洋深处,筑起坚固的水下长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中船重工首席技术专家、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常规潜艇总设计师吴崇建,揭秘他的潜艇世界。

  自主创新,走向世界前列——

  “常规潜艇不常规”

  “常规潜艇不常规,我们的AIP常规潜艇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说起中国常规潜艇,吴崇建像在说自家争气的孩子,满是自豪。

  潜艇,被称作海下幽灵。它隐蔽自己,让敌人防不胜防,并随时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当前,海上最大挑战“透明海洋”使海洋军事装备无处遁形。“常规潜艇”具备长时水下连续航行能力和优良的水下声隐身能力,成为破解“透明海洋”的利器。

  潜艇作为巨系统工程,容纳了动力、操艇、减振降噪、舱室大气环境、通讯、导航、雷达等不计其数的设备和成百万计的零部件。

  “我国潜艇研制在创新与颠覆中前进。对标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潜艇,局部领域甚至已经领跑,有多项世界第一。”去年8月,吴崇建在央视CCTV2《对话》栏目的演讲,引发广泛关注。

  领跑,这个让人引以为傲的字眼,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想都不敢想。

  吴崇建参与了三型常规潜艇的研制工作,是其中两型潜艇的总设计师,见证和亲历了中国潜艇从弱到强的大步跨越。

  “潜艇大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回望历史,他感慨万千。

  5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常规潜艇已走向世界前列,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杀手锏武器。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中国潜艇的快跑靠什么?

  “始终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我们不断超越!”吴崇建表示,潜艇技术太保密了,靠引进外来技术走不通,唯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种刀尖上的比拼,注定常规潜艇研发要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

  创新到底有多难?

  他举例说,潜艇中某海水冷却泵,重量从100吨降到18吨,耗时15年。这还不算最长的,有的创新甚至花了30年。创新带来了巨变:一个冷却泵的改进,不仅为狭小的潜艇节省了宝贵空间,还将能耗从13千瓦降低到3千瓦。

  三次极限深潜引以为傲——

  “搞科学试验不能冒险”

  “嘭!嘭!”大洋深处,常规潜艇舱室爆发出可怕的巨响,这是海水压力下钢板撕裂的声音。

  面对险情,艇员们镇定自若,坚守岗位。

  无边深海,官兵们身赴龙潭的底气是什么?

  给他们吃下定心丸的,是一同参加深潜试验的副总设计师吴崇建。

  “我第一次参加深潜试验,就是技术总负责人,有权随时终止试验。”一听深潜,而且是极限深潜,许多人感到害怕。那次,潜艇还应用了一项新技术,参试队员担心有危险。随着深潜日子的临近,大家的恐惧与日俱增。

  干过潜艇的人都知道,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海水压力巨大,潜艇壳体只要有一个直径一厘米以上的孔,整个潜艇短时间就会被水灌满,有沉的风险。

  “壳体裂开怎么办”“管子破了怎么办”“听到响声怎么办”……

  面对参试人员的“十万个怎么办”,吴崇建和技术团队当起科普工作者,从大原理到小阀件,从工程研制到试验设计如何释放风险,从极限深度谈到屈服强度、计算深度,从士兵到艇长……

  “这次深潜,一定要万无一失。研制团队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开展相关研究和试验测试,做了无数试验。深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考虑了,通过这些来保证万无一失。”

  “潜艇出事,好比一个人患重病。病入膏肓绝不是一天的事。潜艇出事也不是瞬间发生的,会有先兆,每潜一个深度,仪器都有监测。一旦偏离预设,都有解决方案或紧急上浮。”

  “你也是第一次深潜,不害怕么?”有人问他。

  “害怕一定是哪里没想透!我们把每一种可能性全都梳理了一遍,所以我们无畏。”吴崇建表示,“搞科学试验不能有丝毫冒险,冒险的事,我们绝对不干!”

  论证科学、态度严谨、讲述通俗,让参试队员心服口服。

  最终,极限深潜试验顺利完成。

  最让吴崇建团队自豪的是,一同参加深潜试验的,还有7位将军、一位副部级干部,“这项纪录世界潜艇史上绝无仅有。”

  至今,吴崇建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已参加过三次极限深潜。

  对标国际努力打造中国好潜艇——

  “能为中国崛起拼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事”

  吴崇建是地道武汉人,从小生活在汉口黄兴路。学生时代,他名气就不小,自称“狂热的数学爱好者”,高中学完《高等数学》,是武汉大学李国平教授的追随者。他不仅学习好,还是学校的长跑冠军。1978年高考,他从母校武汉八中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程大学)。

  十几年后的1991年,吴崇建获得包玉刚奖学金,被公派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学习。

  蹬上单车、吹着口哨。清晨,南安普顿大学的校园里,同学们总能看到一个瘦高的中国留学生逆向而行,向着宿舍的方向飞奔而去。

  人们不知道,这个中国学生在实验室已工作了整个通宵。一个星期当一个月用,这就是吴崇建在国外的工作节奏。

  为何这么拼?“这里大师云集,遍地都是金子,能睡着觉么?赶紧捡吧!”在吴崇建心中,大师的理念和思想比金子还珍贵。勤奋加上天分,吴崇建获得导师、世界著名专家、振动能量流发明人罗伯特·怀特的青睐。在怀特的推荐下,本科毕业的吴崇建直接攻读博士,并成为南安普顿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正式研究人员,其“准周期结构振动能量流研究”成为1992年度该研究所两项重要成果之一,在大学展出并引发强烈反响。

  学成归来,吴崇建又投入到舰船研究中,一项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直接破解浮筏隔振基础理论,提出“质量效应”“调谐效应”和“混抵效应”,实现中国舰船第一次应用浮筏隔振技术;

  担任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总设计师,实现我国深海科考装备从无到有的跨越。将蛟龙号送下水、接出水面的布放回收系统一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两项核心技术恒张力系统和升沉补偿系统成功应用于深海开发。

  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吴崇建第三次站上最高领奖台。此前,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

  吴崇建的办公室,有一个德国潜艇模型。多少次,有人想要这个模型,他都没答应。

  “与世界最先进潜艇对标,努力打造‘中国好潜艇’。”吴崇建给自己和团队定下目标。

  如果说过去的努力算是第一次性能颠覆,吴崇建带领团队正用“系统重构”和“测量性设计”瞄准战场设计装备,实现第二次性能颠覆。

  有人说,中国潜艇舱室生存环境不够好。“这是因为我们的潜艇发展太快了,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像舱室环境等一些重要研究相对滞后。”吴崇建透露,未来,舱室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距离世界领先还有最后一公里,差临门一脚。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能为中国崛起拼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事。”吴崇建说。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领先中国50年?一声不吭造20艘航母
无视美俄两国禁令 直接将顶级发动机卖给中
现场惨烈 1万乌军遭屠杀殆尽 法国顾问被俘
中国新一代驱逐舰1.5万吨 将取代055型
中国想要“借船出海” 美国铡刀终于落下
中国039C也下饺子?性能数量双双超越苍龙级
太快!福建舰海试跑出30节 仅2款舰艇能跟上
中国最大尼姑庵,天黑后必须遵循一条死规定
中国软件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中媒怒讨说法 黄仁勋回应了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