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我国空军自研战机的历程,通常来说人们都认为是一条歼-5、歼-6、歼-7、歼-8、歼-10到歼-20的路线,其中的歼-11、歼-15和歼-16,本质上是进口俄制战机的我国改进版本。然而,在这样一串列表中,一些没有进入实际的例子其实也很值得我们关注,例如歼-9、歼-12项目都是我国空军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例如歼-12战机,这款飞机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其在我国空军发展历史中的地位理应得到更多的承认。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内部处在一段较为混乱的时刻,但外部的压力也十分巨大。在国际上,中国当时面对一个敌视自己的美国,北方还有一个对中国虎视眈眈的苏联,在两强的夹击之下有巨大的军事压力。而空军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确实还较为落后,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建立起完善的空战体系,做到将最强大的对手空军阻击在国门之外。当时中国空军的思路认为,需要以游击作战的方式对抗别国空军,要令战机在对方没有准备的时刻,出现在对方没有预料到的地方。
通俗说,我国当时希望战斗机在地面也能灵活机动部署,要具备在简易机场起降的能力,从而增加出击的适应性。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新的战斗机一方面要求能够在作战性能方面达到当时战机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尽量减轻重量,以获得较好的机动性和短距起落能力。-12的设计思路从1967年提出,1969年8月,沈阳飞机制造厂歼-12的项目得到批准,随后的18个月内,前三架飞机已经完成,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6日升空并进行后续测试。从后来公布的数据看,歼-12全长仅10.3米,高度约为3.72米,其最高速度为1.39马赫,重量则不到3.1吨,这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
应该说,歼-12在机动性和低成本性方面基本满足了要求,加速能力、爬升和盘旋性能都较为突出,比当时的歼-6要好不少。同时,这款战机首次运用一些新材料和技术,例如金属蜂窝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总体成本保持低廉,是类似于歼-6那种类型的可消耗武器。机载武器则是1门30毫米机炮,和1门23毫米机炮,各自备弹80发和120发,同时可挂2枚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由于重量轻体积小,歼-12能够从各种简易机场起飞,甚至可以通过卡车在地面运输,到达非常偏僻的区域快速起飞,确实完成了当时设置的目标。
不过,由于设计过度追求轻、小、快,导致歼-12实在太小,小到严重影响航程、火力以及电子设备的搭载。歼-12的机内燃油贮量仅为1250千克,最多可带两个400升的副油箱,其极限航程约为1385千米。这意味着歼-12的作战半径将不足50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机场保卫者。除此之外,由于歼-12的尺寸过小,因此几乎不可能安置雷达设备,极大地限制了作战能力。最终,歼-12在总共经历了135次飞行,飞行时间刚刚超过61小时之后,于1977年1月结束飞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