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型护卫舰下水!俄专家:中国的路走对了 | |
www.wforum.com | 2024-10-23 20:17:54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2024年9月,俄罗斯圣彼得堡海军部造船厂,一艘22350型导弹护卫舰终于下水。 这艘名为“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的护卫舰,从2013年开工建造到2024年下水,历时整整11年,而这只是其漫长建造历程的其中一段。 要真正服役,还需要再等待三年,预计到2027年才能正式加入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 这艘护卫舰的背后,揭示了俄罗斯军舰事业的艰难现实——技术瓶颈、外部制裁、供应链断裂都使得俄罗斯在舰艇建造方面面临重重困境。 尤其是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提供的舰用燃气轮机,一度使俄罗斯海军的建设陷入瘫痪。 那么,为什么俄罗斯的军舰建造如此艰难?这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乌克兰危机:断裂的供应链 导致俄罗斯舰艇建造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之一,便是乌克兰的“断供”。 早在苏联时期,乌克兰便是军工生产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在舰艇动力系统的制造方面,乌克兰拥有全球领先的燃气轮机生产能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依赖乌克兰生产的舰用燃气轮机,尤其是“曙光-机器设计”科研生产联合体所生产的设备,为俄罗斯海军新一代的22350型导弹护卫舰提供了动力支持。 然而,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急剧恶化,乌克兰宣布中止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停止向俄罗斯提供舰用动力系统。 这个突然的断供,直接使得俄罗斯舰艇建造计划陷入停滞。 22350型护卫舰的第三、四号舰本该如期下水,但由于无法获得关键的燃气轮机,工程被迫推迟。 在全球军工市场中,武器生产往往依赖复杂的国际供应链,一旦这种供应链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严重的“卡脖子”问题。 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燃气轮机的断供无异于一记重击,尤其是在海军建设的关键时刻,供应链的断裂让俄罗斯面临严峻挑战。 自主研制的漫长路途 失去乌克兰的燃气轮机供应后,俄罗斯被迫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虽然俄罗斯在军事装备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舰用燃气轮机领域却一直是其薄弱环节。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俄罗斯决定开发自己的M-55R柴油-燃气涡轮机组,希望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来解决舰用动力系统的“卡脖子”问题。 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 俄罗斯自主研发的M-55R系统在性能上仍然无法与乌克兰生产的燃气轮机相媲美,虽然勉强达到了可以使用的水平,但技术指标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明显。 M-55R的燃气轮机由俄罗斯土星公司生产,实际上是乌克兰UGT-15000型燃气轮机的仿制版,而其配套的10D49型柴油机也来源于乌克兰的设计。 这意味着,即使俄罗斯艰难地推出了自主的燃气轮机系统,其性能和技术水平仍旧落后。 相比之下,世界领先国家如美国、英国在燃气轮机领域的技术已经高度成熟。 而俄罗斯的M-55R系统在输出功率、热效率等关键指标上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满足大型战舰的需求。 俄罗斯的22350型护卫舰也因此只能在4500吨的排水量上徘徊,难以进一步发展为更大型的水面战舰。 俄军舰事业的瓶颈:技术落后与资金短缺 除了乌克兰断供带来的直接打击,俄罗斯军舰建造的困境还反映出其长期存在的技术和资金问题。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苏联遗留的技术储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储备逐渐老化,新的技术研发进展缓慢。 特别是在舰艇动力系统领域,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22350型导弹护卫舰的建造进程就是这种落后技术的直接体现。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护卫舰建造速度显然更快。 以中国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为例,建造速度和性能优化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中国在舰艇制造方面实现了从技术依赖到自主研发的飞跃,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步伐显然要慢得多。 此外,军舰建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俄罗斯经济因国际制裁和油价下跌遭遇重创,军费开支也受到极大限制。 即使有些先进项目得以启动,后续的资金短缺却成为常态。 俄军方在建造更大型、技术更复杂的战舰时,频频遇到资金瓶颈。 22350型护卫舰虽然是一项重要的军事计划,但因为预算限制,项目进展缓慢,几乎每一艘舰艇的建造都需要跨越多个财政年度。 与中国的对比:中国正确的自主化道路 俄罗斯在舰艇建造上的种种困境,恰好与中国的成功经验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在舰艇建造上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的自主研发战略。 中国在军工领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避免依赖单一的外部供应链,这使得中国在面对国际复杂局势时,能够保持技术上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以中国的052D型驱逐舰和055型驱逐舰为例,这些大型战舰的建造不仅速度快,技术水平也处于世界前列。 中国的燃气轮机、柴油机以及其他舰用动力系统,都是自主研发生产,这确保了在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时,舰艇建造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严重影响。 正因为中国早期选择了走自主化的道路,今天才能在海军装备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舰艇建造不仅数量上遥遥领先,质量和性能也大幅提升。 特别是在关键的动力系统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保证了海军建设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俄罗斯的困境与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的建造困境,揭示了军工领域供应链断裂带来的巨大影响。 乌克兰的“断供”迫使俄罗斯,不得不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无法摆脱技术落后的困境。 而这种困境背后,是长期依赖外部供应链、技术研发滞后,以及资金短缺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对此,俄罗斯专家感慨道:“中国走的路是对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海军建设道路显得更加稳妥和高效。 通过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中国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还在世界海军力量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这一过程告诉我们,在军工领域,只有拥有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才能真正掌握未来战场的主动权。 俄罗斯的艰难历程,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教训:自主创新,才是保持强大军事实力的关键所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