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首秀引关注,但制造工艺水平受质疑 | |
www.wforum.com | 2024-11-05 19:16:38 天机调茶局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报道: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俄罗斯第五代战机苏-57原型机首次亮相,成为本次航展的一大焦点。 然而,相比中国的歼-20.苏-57并未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甚至引发了诸多质疑声。 这一次的苏-57之所以引发争议,不仅是因为其性能的独特定位,还在于其外观的制造工艺水平。 尽管是首度登陆中国,许多现场观众在近距离观察苏-57后,对其制造质量并不买账,社交媒体上也充满了对这款战机工艺粗糙的评价。 那么,苏-57的珠海首秀到底表现如何?让我们从现场的情况来一探究竟。 苏-57在珠海航展的表现究竟如何? 2024年11月3日,俄罗斯苏-57战机的第四架原型机T-50-4 "054蓝" 在经过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燃油补给后,顺利抵达珠海,正式参与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 此次参展的苏-57共有两架,其中一架以拆解的形式通过安-124运输机运至珠海,只作为静态展示。 而另一架T-50-4则成为了现场飞行表演的主角,这也是苏-57首次在海外航空展上进行飞行演示。 然而,苏-57在现场的展出情况并未如俄方期待的那般获得好评。根据现场视频和照片,许多细节暴露出这架俄罗斯五代机的制造工艺缺陷,例如机身面板的缝隙过大、铆钉和螺钉明显突起,且不够平整。 尤其是部分面板与螺钉的装配深度不一致,给人一种工艺粗糙的感觉。这些问题引起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将其与中国的歼-20进行了对比,认为苏-57无法达到“第五代战机应有的水平”。 这些问题在珠海航展的展示中被放大,一方面由于"054蓝"是早期原型机,首次飞行可以追溯至2012年,制造水平仍然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苏-57在设计上并未像美国F-22或中国歼-20那样,完全以隐身性为主要考量。 俄方的设计思路是侧重多用途能力,既能够携带重型弹药执行远程攻击任务,又能凭借高机动性完成复杂空战。这种性能定位使得苏-57在隐身和机动之间寻找平衡,放弃了部分隐身性能,追求更强的载弹量和高超机动能力。 现场有不少航空爱好者和媒体记者得以近距离接触苏-57.拍摄了大量细节视频和照片。这些照片在中国的微博和国外的X(原推特)上引发了热议,尤其是在机体面板的工艺水平上,许多观众和专业人士直言,这与其作为“五代机”的身份并不匹配。 苏-57的一些面板,例如位于驾驶舱下方的六边形面板,其与整体机身的接缝存在较大间隙,甚至螺钉的类型也有所不同,这一切都让人对其质量管控水平产生了质疑。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苏-57本次珠海展示的原型机为早期试验机,而非最新的量产版本。据俄方称,这些制造工艺问题在量产机型上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量产型苏-57的机体表面处理更加细致,螺钉和面板接缝也较为紧密,旨在提升整体的隐身性能。 但即便如此,本次珠海航展的展示仍旧让外界看到了俄罗斯在制造工艺方面的短板,也揭示了俄罗斯航空工业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境后,所面临的技术追赶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珠海航展上,054蓝号原型机不仅进行了静态展示,还进行了飞行表演。而进行静态展示的则是另一架通过安-124运输过来的T-50-7 "057蓝"。 在现场,许多观众惊奇地发现,"057蓝"在运输过程中被拆解了部分组件,例如雷达罩、机翼和垂尾,这些都在到达珠海后进行重新组装,以备做静态展示使用。 这种“拆解-运输-重组装”的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俄罗斯对苏-57的某些组件运输方式的灵活性,但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在战时该机型的维护和部署将面临额外的复杂度。 此次航展中,苏-57的飞行展示由资深试飞员谢尔盖·波格丹(Sergey Bogdan)操控完成。 波格丹是苏霍伊设计局的首席试飞员,也是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UAC)的重要测试人员,他在此次表演中展示了苏-57的高机动性,包括经典的眼镜蛇机动和钟形机动等。 不过,尽管飞行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但缺乏对隐身设计和细节处理的关注,仍然让苏-57的整体表现打了折扣。 珠海航展的现场观众纷纷表示,苏-57的工艺水平确实不如歼-20精致,这也引发了关于两款五代机之间差异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苏-57的这些不足,反映了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来长达二十年的经济低迷对其国防工业的深远影响,直到2013年之后,俄罗斯经济才开始有所恢复,对其新一代国防项目的投入也逐渐增加。 然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苏-57.仍然承载着那些动荡岁月的痕迹。 在中国,许多航空迷对此次展出的苏-57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其中一个重要的讨论点是该机型在隐身能力上的缺失。 与歼-20追求多角度的低可探测性不同,苏-57的设计更侧重于正面的雷达隐身优化,而在侧面和后方,隐身效果则有所不足。 俄罗斯方面表示,苏-57的初衷是为了在保持高载荷和机动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正面的雷达隐身,尤其是在执行远程攻击任务时,这一设计理念符合俄罗斯对其多用途战斗机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苏-57不仅仅是一个空优战斗机的角色,它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远程、重载、具备超高机动性的综合战斗平台,既可以执行空对空,也可以执行空对地任务。 而这一点与歼-20和F-22等以隐身和制空为主的设计理念存在根本性不同。正因为如此,苏-57的制造工艺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反映了其设计中的某些“取舍”:隐身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而是与多用途能力之间的折中。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苏-57的珠海首秀虽然吸引了不少关注,但其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反映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现实状况和其在隐身与多用途之间的设计取舍。 苏-57并不追求像F-22和歼-20那样的“纯隐身”特性,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多用途能力和高机动性能上,这样的定位,使得其在隐身和工艺细节上显得有所妥协。 五代机的技术差异及其战略环境中的应用 相比于中国的歼-20.苏-57的技术取舍背后有着俄罗斯特殊的战略考量。歼-20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设计上更加注重隐身性、空中优势以及战场的隐蔽渗透能力。 歼-20采用了大量复合材料,具备多方向的低雷达可探测性,旨在对抗高技术水平的对手并在局部冲突中占据制空优势。而苏-57则是俄罗斯为应对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局势所研制,重视多用途作战和高机动性。 俄罗斯的国防战略一直强调应对北约的威胁,尤其是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和北极等地区的防御作战。苏-57的设计初衷就是在这些环境中执行任务,因此该机型更注重远程作战能力和对地打击能力,而非单纯的空中格斗。 苏-57的武器系统,包括在主机身和翼根侧面的武器舱,能够携带大重量的弹药,既适合对空作战,也能够执行精确的对地打击任务,这使得它在执行多样化任务时具备更高的灵活性。 与歼-20相比,苏-57的隐身能力确实有所不足,这也是珠海航展上引发大量讨论的原因之一。 歼-20为了实现更好的隐身效果,采用了菱形机头、内置弹舱设计,并通过面板之间的高精度加工实现了极低的雷达反射信号。这种设计适合在高烈度的空中对抗中,以低可探测性为优势迅速占据战场。 然而,苏-57的设计则在隐身和机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折中点,尤其是在气动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方面的设计,使得该机具备出色的超机动能力,例如能够完成“眼镜蛇”这样的高难度特技动作,这在复杂空战中的近距离格斗阶段可以为飞行员带来战术优势。 此外,苏-57的“广域感知”能力也与歼-20有所不同。苏-57配备的N036“松鼠”雷达系统采用了多个有源相控阵天线,能够实现全向雷达覆盖,这种设计理念在面对多目标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更多的作战信息,从而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而歼-20则更多地集中于提升对特定目标的隐蔽打击能力,其雷达系统和光电探测设备主要服务于隐身突袭和中远程导弹攻击。 从本次珠海航展来看,苏-57与歼-20在各自的战略需求和设计目标上显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俄罗斯在研制苏-57时所面临的经济和技术困境,导致了该机在工艺水平上与中美五代机存在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苏-57缺乏作战价值。 相反,在俄罗斯的国防战略中,苏-57能够凭借其高机动性和多用途打击能力,成为未来战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稍作小结 综上所述,苏-57与歼-20的对比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各自战略需求和技术取舍的不同体现。 苏-57在珠海航展上的首次亮相,尽管因工艺问题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但也让外界更为清晰地看到俄罗斯航空工业在多用途能力和高机动性上的独特追求。 相较于歼-20的隐身性能和制空优势,苏-57更像是一款适应复杂环境的多面手,其隐身性能的折中与对载弹量、机动性的重视,反映出俄罗斯对于未来战场的独特理解。 对于中国航空迷而言,苏-57的珠海之行不仅是对俄罗斯战机的直观认识,更是一场关于中俄两国五代机在不同战略背景下各自发展的深刻思考。 |
|
|
|
参加航展的苏57不一般,对中国仍有防备? | |
面试:3分钟如何绕地球走一圈?她回3字被录 | |
演砸了!俄Su-57首现珠海航展出意外 | |
南海冒出“第三个刺头”?直接向中方亮出舰 | |
中国引进最成功的燃气轮机 让海军进步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