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日本潜艇几乎被神话,被冠以规模大、更新快、技术新、战斗力强等标签。果真如此吗?本系列通过文化、政治、历史、技术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日本潜艇。此为第一篇:自以为耻——文化视角下的日本潜艇!日本国处世“畏威而不怀德”,日本人为人“知小礼而无大义”。之所以如此,基础是岛国地理,封闭孤立,资源匮乏,存在生存忧虑、人种自卑。物质不足,导致文化复制多、原创度低,无系统伦理道德规范社会关系、约束人性阴暗,导致国家政策与个体行为极端矛盾分化,让东西方都觉困惑。文化是管长久的,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也影响着人的具体行思。二战之后,日本社会未能产生让他们自信、平和的文化,领会到中庸之道、无为之妙,而是选择集体隐忍,在技术领域赶超,获得自我满足。具体到二战后的日本潜艇部队,日本耻感文化继续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二战结束后,海上自卫队重建,以租借美国装备起家。具体到潜艇部队,1955年,日本获得一艘美制小鲨鱼级潜艇。1957年12月,日本开始建造第一艘国产潜艇亲潮号,基础设计是美国刺尾鱼级潜艇。1960年,日本开工建造早潮级潜艇,母型是美国K级反潜潜艇。1960年8月1日,第1潜艇队成立。1963年,开工建造大潮级潜艇,母型是英国奥白龙级。此后,建造了改进版的朝潮级。1968年,日本开工建造涡潮级潜艇,母型是美国长颌须鱼级潜艇,水滴外型与主尺寸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战后日本潜艇前20年是全盘美化的过程。到了本世纪,日本引领常规艇大型化,排水量屡创世界纪录;在引进完瑞典斯特林发动机后,开始大规模使用锂电池,开始了一条很民族主义的道路。这种不确定的技术进步,一大作用是帮助日本人摆脱耻感、获得再次战胜白人的自信。
回顾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海上力量发展路径,这种先开放后保守、互西互东的情况反复出现,极具规律性。以对待英国的态度为例,日本近代海军以师从英国起步,最后以把英国远东舰队送入海底收尾。之所以如此矛盾,日本是要说明:即便是没有外力的帮助,立足自身也可以实现位列先进目标,进而解脱欠人情的心理负担,克服不如人的耻感心理。明治维新在社会制度层面,实质是天皇复辟,从幕府手中夺回权力,导致日本僵化的社会制度、森严的社会制度没有改变。日本潜艇部队在二战中表现平平,常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原因之一在其运用思路非常清奇:以打击战斗舰艇为主!这是为何?表面是岛国寡民以己度人的单向思维,认为打击稀缺的航母、战列舰等主力舰,可以达到直接削减对手战斗力、摧毁抵抗意志的作用。在文化层面,这是日本秩序面的另外一个极端——“以下克上”传统的体现。日本潜艇部队组建晚,朝中无人、地位低下,分配资源不足。日本航空兵部成立时间是昭和2年,即1927年。潜艇部成立,要等到昭和18年,即1943年。从日本1905年装备美国霍兰级潜艇算起,负责日本潜艇部队训练、指挥等事务的是联合舰队1位高级参谋。此外,艇小导致等级低,二等潜艇艇长为少佐、一等艇艇长为中佐,日本大一点驱逐舰舰长为中佐,与巡洋舰、航母的大佐、将补级舰长更没法比。对水面舰艇来说,处罚干部的一大措施,就是将其发配到潜艇部队。所以,打击高等级战斗舰艇对日本潜艇来说,有着主观上扭曲的发泄心理,犹如下级军官打死上级将佐。二战后,日本“团块一代”用自我牺牲实现了经济腾飞,战场上未能实现的事情,他们在经济领域实现了。具体到自卫队潜艇部队,重组时间晚、规模不足,早期主要起到训练人员、配合水面舰训练、恢复潜艇产业的作用,潜艇部队的规模、编制、上升通道都无法与护卫舰队相比。低人一等,如何“以下克上”?有两条道路。
其一是扩大规模。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一口气建造了7艘涡潮级潜艇,潜艇总数达到16艘。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确1000海里交通线作战思想后,潜艇部队得到稳定更新,先后建造了10艘夕潮级潜艇、7艘春潮级、11艘亲潮级潜艇。到本世纪20年代,2个潜艇队群满编,规模扩张至24艘(含2艘训练艇)。其二是采用核潜艇配置。与同时代常规潜艇相比,日本潜艇排水量大,重要原因是装备了核潜艇才使用的设备:大直径球鼻艏声呐、拖曳线列阵声呐、舷侧声呐。这些设备的安装使用,对潜艇宽度、长度要求较高,直接导致日本潜艇主尺寸、排水量水涨船高。至于常规艇大型化,技术角度是有利有弊,结果是小国玩不起、大国看不上,日本乐此不彼。
如此这般,日本潜艇获得了“下克上”的能力,进而获得他们痴迷的“下克上”快感。一战、二战中,潜艇攻击战术主要是水面快速接近、水下隐蔽攻击。攻击最后过程中,要通过潜望镜确认目标。二战后,随着技术进步,潜艇对水面舰艇进行鱼雷攻击,有雷达引导攻击、声呐引导攻击、潜望镜攻击三种,实际以后两种为主。二战之前的长期实践,形成了一个传统:不管是采取哪种攻击方式,在鱼雷攻击前要使用潜望镜确认目标。这个距离大概在5-10海里,兼顾观察确认目标、鱼雷射程与自我保护。这个传统的实际作用,是帮助指挥官确认目标,一是确定目标是敌人、是敌舰,避免误击误伤。二是确认目标不是民用船舶,避免平民伤亡造成指挥人员的道德负担。德国即便是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运输船前要进行警告确认、给时间让船员撤离,是被认为具有骑士风度的行为,否则会被同行认为是残暴嗜血,引发的舆论、法律、政治问题也颇麻烦。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攻击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之前,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道德问题:这艘老旧的巡洋舰有1000多人,攻击等同于大屠杀。二是法律问题:巡洋舰当时的位置不在禁区。最终,艇长将难题抛给了英国战时内阁。日本呢?在大德大义面前,呈现的冷血嗜杀,人道主义不存,奢谈骑士风度。现在,日本每年派遣潜艇到夏威夷与美国海军进行联合训练,双方互通有无。美方的数据显示,日本潜艇在选择攻击方式时,90%是采用声呐引导攻击,潜望镜攻击比例很低。声呐攻击的优势是距离远,不足是缺乏印证、无法精准识别,存在较大的误伤风险。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80年,日本潜艇部队用行动说明,日本对待对手的态度只有一种:杀死。那些心存正义与善良的人才会有的心理负担,对日本潜艇部队而言是懦弱的表现,因为“用贫寒力量打败软弱富足”,他们获得了克服自卑的快感。李鸿章曾评价日本:“贫而多贪,诈而鲜信”。贫贱、贪婪、狡诈、无信,这8个字,现今继续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