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备战幻象?当德国遭遇新冷战式“灰犀牛”
www.wforum.com | 2025-02-01 15:54:12  尚道战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当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引发欧洲地缘政治格局整体震荡之际,德国在自身国防和安全战略上的迟疑与疲软正逐渐暴露于聚光灯下。本篇文章所聚焦的,不仅是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及其政府如何面对俄欧关系重回冷战式对峙边缘的风险,更折射出德国精英阶层对现代战争形态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性认知不足。从前线遭到巡航导弹、无人机精准打击,到基础设施面临毁灭性破坏,再到社会层面的颠覆、渗透与恐慌……所有这些潜在场景都在警醒德国:若真有一天爆发与俄罗斯的高烈度冲突,短期内“空想和平”或外交妥协的路径可能并不存在。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下,欧洲一体化与北约扩张曾被视为遏制大规模常规战争于门外的“双保险”。然而,本篇文章点明了德国当前面对的现实困局:一方面,德国政府对“现代战争”的模式和节奏缺乏全面准备,仅仅在无人机等新型武器领域就存在投入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军备、兵源、后勤与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不足,使德国极有可能在高强度对抗中成为北约最薄弱的一环。历史上,德国在冷战时期虽拥有可高达数百万的预备役力量,但伴随冷战结束和国防理念的变迁,这一储备能力已大幅下滑。文章强调了传统“动员体系”在现代高强度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德国若要在欧俄对抗的可能升级中扮演有力角色,或许必须重新审视兵役制乃至整个军事动员结构。

更为关键的是,在核武器威慑与全方位作战能力此消彼长的当代,纯粹的“反战”或“和平”主张若缺乏足够的威慑手段支撑,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战略风险。德国政治精英虽在道德与历史维度上对战争心存顾虑,但对于“慑止”(Deterrence)在现实政治中的重要性仍需更加深入的反思。若德国仅以道义态度来对抗地缘政治博弈,其地位与影响恐怕会在欧洲战略格局中趋于边缘化,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冲突热点的可乘之机。

本篇文章因此对于德国的战略困境与欧洲安全前景做出了犀利的剖析:面对显性的俄乌战火与潜在的外溢冲突,德国能否拨开内部纷扰,真正落实强有力的国防改革与社会动员机制,是决定欧陆安全的关键一环。在国际形势加速演变的当下,阅读并反思这篇文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冷静地审视欧洲“后冷战时代”隐而未发的巨大挑战。

图片

德国不应该只是谈论战争

没有什么比德国政治体系对战略和防务的轻视态度更能体现其缺乏严肃性的了,而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的连任竞选正是最典型的例证。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和平总理”(friedenskanzler),吹嘘自己成功地让德国置身于俄乌战争之外。为了强调这一和平形象,他在竞选启动后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致电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这一行为令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以及德国的西方盟友大为不满,这些盟友如今已开始在重要决策中将德国及其跛脚鸭总理排除在外。  

当然,与普京的通话毫无结果。战争爆发近三年,朔尔茨及其顾问团队似乎仍不愿正视一个简单的事实:要想让对方坐上谈判桌,仅靠外交是不够的,还需要武力威慑,也就是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然而,数十年来,德国的领导层、舆论塑造者及政策制定机构始终将安全政策局限在外交、对话和经济交流的框架内。这一观念已成为德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它严重削弱了德国对欧洲战争回归的应对能力——无论是俄罗斯当下对欧洲发动的混合战争,还是西方情报机构认为越来越有可能发生的全面热战。  

这种战略上的被动应对,极有可能导致德国陷入自己最想避免的局面。通过回避任何战争准备的迹象,德国事实上已经剥夺了自身的威慑能力,反而让战争变得更可能发生,而非更不可能。朔尔茨及大部分德国精英似乎对未来与俄罗斯可能爆发的战争缺乏基本认知,他们既不了解战争可能的作战方式,也没有意识到国内防御的重要性。这包括应对导弹和无人机袭击、网络攻击、暗杀行动以及针对德国民用和军用基础设施的大规模破坏活动。  

更糟糕的是,他们似乎也未真正理解任何未来战争的毁灭性。比如,若俄罗斯对波罗的海国家或波兰发动攻击,战争的最初几天可能就会造成数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作为北约在东欧战区的主要后勤枢纽和战略纵深区域,一旦战争爆发,其海港、铁路、电网及其他关键基础设施很可能遭受毁灭性破坏。  

在军事能力方面,德国领导层似乎没有意识到现代战争性质的变化。例如,德国在经历长达十多年的激烈公共辩论后,才终于开始认真发展无人机项目。而当今战争的特征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精确打击武器——如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以及依托卫星和侦察无人机的情报、监视和侦察(ISR)能力的强化,都对作战方式及威慑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国内围绕美国在欧洲部署新型远程打击武器的争论,充分暴露出这种战略思维的混乱。朔尔茨所在的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 SPD)内部许多高级成员本能地反对这些部署,担忧德国可能卷入与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的正面冲突。这种担忧虽然可以理解,但他们忽视了这些武器部署的更广泛战略目标:作为北约作战概念的一部分,这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旨在削弱俄罗斯在高烈度战争中的进攻潜力。事实上,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未来也需要类似的远程打击能力,以有效威慑乃至在必要时击败俄罗斯。而真正的威慑需要一定程度的风险承担,但这又意味着德国政界必须认真研究军事战略,并做好战争准备。  

从军事力量的规模来看,德国政府在军队建设方面的态度同样不够严肃。根据联邦国防军的内部计算,德国需要至少27万名现役军人和约20万名预备役人员,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安全挑战。然而,按照目前的志愿兵制度,德国永远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到2024年底,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兵力可能已减少至18万人以下。而大多数主要政治人物都不愿认真考虑恢复义务兵役制,以快速建立一支能够填补战争损耗的后备部队。这些政治家仍未认识到,一旦与俄罗斯爆发直接战争,最终的胜负将取决于谁能更快动员和补充兵员——如果战争没有升级到核冲突的话。

历史上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德国在国防上的短板。冷战时期,西德最多可动员230万名预备役人员,而如今的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几乎没有足够的即刻可部署后备力量来弥补战损。如果德国遭遇类似乌克兰的战争,它可能连几天的持续作战都难以支撑。德国或许可以借鉴瑞典的经验,瑞典在2017年恢复征兵制,不仅增强了国家防御能力,还强化了全社会对军事准备的认同感。  

然而,对于德国而言,建立征兵制度以及可行的后备役体系,需要政治、社会、法律及基础设施上的长期建设,并将带来巨大的财政成本。但至今,德国在这方面几乎毫无进展,尽管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已努力推动相关议题,但政府内部的共识仍然遥遥无期。面对这一挑战,柏林的做法依然是回避现实,不愿直面问题。  

此外,即便在现有的军事能力和兵力储备方面,德国的战备状态仍然极为薄弱。例如,一旦战争爆发,德国需要向北约东翼(NATO’s eastern flank)部署部队,但当前的军事准备远远不足。虽然德国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位于前线,但在与俄罗斯的战争中,它仍然极易遭受精确空袭及其他形式的打击。克里姆林宫很可能会重点攻击德国的关键基础设施,以破坏支撑北约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行动的后勤网络。  

在持续的精确打击情景下,德国的机场、海港、铁路枢纽以及能源基础设施将成为主要目标。这些攻击不会是单一或孤立的打击,而可能是大规模的、反复进行的、长时间持续的。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特工或特种部队可能在德国境内实施破坏行动,如破坏铁路、摧毁弹药工厂或切断关键交通线路。此外,网络战可能瘫痪德国的动员系统,而俄罗斯的大规模虚假信息战也可能撕裂德国社会,削弱公众对政府和军队的信任。  

尽管如此,至少有一些改革正在推进。德国联邦国防军正在制定一项新的《德国作战计划》(Operations Plan Germany),其核心是建立国家整体防御体系,并将重点放在国土安全上。该计划目前仍在制定中,但其目标包括明确政府与民间机构在战争中的职责和协调机制,以保护德国领土和公民,维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并确保盟军部队能够顺利通过德国领土进行作战。此外,该计划还设想在2026年底前组建六个国土防御团(homeland defense regiments),专门负责保护德国境内的重要国防基础设施。  

然而,这仍然远远不够。据德国高级军官表示,六个国土防御团根本无法在战争中有效保护德国的关键国防设施。目前,德国尚未加强针对国土防御和民防体系的培训,仅进行了一些小规模演习测试战时应急能力,但尚未组织任何大规模演习,以模拟俄罗斯可能在多个德国联邦州同时发动的复杂、多层次攻击。  

要威慑俄罗斯对欧洲的攻击,德国就必须做好迎战的准备——这意味着提升军事能力、兵力规模及战备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德国政界必须彻底重新审视与军事力量的关系,并真正严肃地对待国防问题。这不仅包括如何降低战争升级的风险,还包括如何在必要时打赢战争。然而,在德国的政治文化中,这一思维仍然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当一场大规模陆战正在距离德国仅数百英里的地方肆虐时。  

德国社会整体上也普遍缺乏对战争可能性的思考,甚至在欧洲战后安全秩序(post-1945 security order)正在逐渐瓦解的当下,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德国领导层似乎更愿意充当被动的旁观者,而不愿采取主动行动。对于许多德国民众而言,重新武装是为了威慑战争,还是为了作战,这一区别往往难以理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公众的观念似乎已经走在了政治精英的前面。根据2024年的多项民意调查,大多数德国人已支持加强军备建设。  

德国政府在21世纪初曾主动削弱联邦国防军的常规陆战能力,剥夺了其执行大规模陆地作战所需的关键装备、兵力和资源。然而,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仍在持续,并且不断公开威胁东欧其他国家的背景下,柏林现在必须重新审视这一决定。如果德国领导层真心希望维护和平,那么它必须大幅提升联邦国防军的战斗能力、兵力规模以及作战准备水平,以应对可能与俄罗斯爆发的高烈度战争。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方透露歼20对抗外机细节 美司令深感佩服
“解放军宋慧乔” 25岁女飞行员亮相春晚超
饱和式打击 中国若全力爆兵有多震撼?
中国女排第一美女离婚后嫁美国人 今生活
中国疑建全球最大指挥中心 规模近五角大楼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方透露歼20对抗外机细节 美司令深感佩服
“解放军宋慧乔” 25岁女飞行员亮相春晚超
饱和式打击 中国若全力爆兵有多震撼?
中国女排第一美女离婚后嫁美国人 今生活
中国疑建全球最大指挥中心 规模近五角大楼
中国核动力航母又有新进展
再来一次南海仲裁?中国网民被恶心坏了
以色列最后一名女兵获释 被持枪者们包围
东南亚最先进大型战舰交付
中国电磁远程火箭炮 打击1千公里外目标?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