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的新冠疫苗免费接种计划终于落地。从6月21日开始,所有18岁以上的印度公民都可以免费接种疫苗。而变异毒株“德尔塔”和“德尔塔+”的出现,仍让印度国内担忧不已。一些医学专家警告,“德尔塔+”可能引发印度第三波疫情。
印度未来面临着怎样的防疫形势?对印度而言,由疫情引发的产业转移是短期性的,还是长期性的?疫情会对中印关系带来哪些影响?
围绕这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
观察者网:6月21日是全球第七个国际瑜伽日。莫迪当天发表庆祝讲话,宣称瑜伽能够抵抗新冠病毒,是抗疫的“一线希望”。在疫情期间,印度政府一直在宣传瑜伽抗疫,但这番说辞由于缺乏科学论证也遭到了医生们的抵制。您怎么解读莫迪的讲话?
刘宗义:莫迪此举的主要目的还是推广瑜伽,有些作秀的意味。在疫情期间,莫迪和他身边的一些宗教人士没少吹嘘“瑜伽抗疫”,甚至是“牛尿抗疫”之类的“传统疗法”。但这些东西并没有科学依据证明其有效。
实际上,印度政界、文化界的一些人看到我们中国的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非常眼红。所以,他们也希望推广一些属于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
可问题是,我们的中医在防治新冠疫情的过程当中有严格的论证,中医药专家们拿出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案,而印度完全没有做到这些。我觉得如果继续这种误导性宣传的话,对印度自身的防疫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观察者网:21日,也是印度加强疫苗接种计划,开始免费为成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日子。此前,印度的疫苗接种进展缓慢。您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提到过,当时由于疫苗短缺,您的一位印度朋友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接种疫苗。在您的观察中,哪些因素影响到了印度的疫苗接种进程?
刘宗义:我最近和这位朋友也有过联系,他告诉我,本周应该能打上疫苗。同时,他也很羡慕中国的疫苗接种情况。之所以,印度目前接种率低,有这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印度疫苗的生产效率上不去,目前在原材料方面仍然受到美国的制约。一些关键的原材料,美国还没有完全放开限制。还有像装疫苗的玻璃瓶,印度也需要从美国进口。此外,受疫情影响,印度制药业的开工率只有30%,这也对疫苗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
今年三月份,美日澳印四国举行线上首脑会议,其中一个议题就是其他三国帮助印度生产疫苗,提供给其他国家,然后与他们所谓的中国的“疫苗外交”展开竞争。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是完全破产了。
再有一个因素是部分民众对于接种疫苗心存疑虑。印度本土企业巴拉特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疫苗质量不过关,民众不敢接种。血清研究所代工生产的阿斯利康疫苗从技术上来说是可以的,但是产量上不去,而且阿斯利康疫苗在西方国家使用时也出现过大量副作用的案例。
莫迪点赞最新疫苗接种计划
观察者网:现在,变异毒株“德尔塔”和“德尔塔+”的出现,为印度和全球疫情的走向带来了不确定性。对此,印度国内一些人士也很担忧。印度未来会面临怎样的防疫形势?
刘宗义:印度那些有能力离开当地的人会不断往外面跑,跑到西方国家,跑到中东,跑到东南亚。根据世卫组织的通报,“德尔塔”已经传播到了92个国家,包括我们广东也出现了。由于此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控,印度整个国家渐渐成为了一个病毒的培养皿,可能会不断有新的这种病毒变体出现。外加上没有足够的疫苗接种的话,印度甚至可能成为全球疫情一轮又一轮的策源地。
观察者网:前段时间,由于印度疫情失控,东南亚地区也很快被波及,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稳定性也一度受到影响。而印度制造业也遭受重创,服装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已经有大量的订单转移到了东南亚。您判断这一轮疫情引发的产业转移是短期性的,还是长期性的?
刘宗义:过去一段时间,人们一直在讨论印度的疫情对全球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实际上印度虽然经济体量比较大,但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还是相对较小的。针对印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西方国家包括IMF对它有所夸大,认为是13%左右,实际上只有7%左右。此外,它对外贸易额也比较小,在全球占比不到3%。
从产业结构来看,印度有一些竞争力比较强的产业,比如说服装业、制药业、IT和服务外包业。同时,印度对世界海运的影响比较大,印度人在世界海员当中的比例比较高,全球海员人数有一百六七十万,印度有25万左右,所以它占的比例比较高。在这几个行业中,它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影响可能还比较大,除此之外,它的影响就很有限了。
疫情确实对印度的纺织业、服装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些重要的纺织工业中心,比如班加罗尔、德里、古吉拉特,工厂开工率不到50%。这样的话,工厂就承接不了一些订单。我看到一个数字,在古吉拉特的纺织中心苏拉特,当地的一个商人表示从这轮疫情开始之后,他的工厂订单率下降了90%。
5月10日,人们在印度班加罗尔排队等待接种新冠疫苗。
现在,西方国家把这些订单转移到了东南亚和中国,甚至印度的一些厂商,也把它的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让其他国家进行代加工。实际上,这几年我们中国的纺织业向外转移得比较快,但是我们也在提高自己的生产率,采用更新的技术来降低成本。
如果印度在近期能够有效复工复产的话,这些订单还会回流,但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把疫情遏制住并恢复生产的话,一些订单和市场份额的转移可能就是永久性的。
观察者网: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外界对于中印关系的走向也有许多分析。对于这个问题,您的判断是什么?在新冠疫情的压力下,印度是否有调整中印关系的动向?
刘宗义:我对中印关系的前景,看法还是比较消极。中印关系取决于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印度的内政,目前它国内的这种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具有很大的负面外溢效应。这种负面外溢效应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印度在2019年8月修改了宪法370条款,把印控克什米尔分成查谟-克什米尔和拉达克两个中央直辖区,后者直接把我们的阿克赛钦包括在内。并且它的内政部长沙阿在议会公开宣称,拉达克直辖区应该包括阿克赛钦,并且他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沙阿在印度政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基本上就是莫迪的副手。所以他的这句表态对印度的外交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为加勒万冲突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就在他讲话之后,印度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增兵10万。到了9月份,印度就在班公湖沿岸挑起与中国的对峙,之后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印度人老是问我们,你们中国为什么在2020年初向边界增兵?问题是他们增兵在先,首先打破了当地的军事平衡。
现在,莫迪政府对于中国的态度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则来自国际社会。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已经非常坚决地表明了他遏制中国发展的决心。这让印度觉得,希望仍在。虽然印度被中国迎头痛击,但是印度人认为由于美西方继续向中国施加压力,所以他们仍然能通过和西方合作来遏制中国的崛起。他们没有放弃这种幻想。
因为印度自己做过测算,他们无论如何发展,在综合实力上都不可能赶上中国,所以他们要做的是与所谓的志同道合者结成联盟,来共同遏制中国的发展。5月21日,印度外长苏杰生表态说,印度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印太地区,甚至在非洲这些地方和中国开展战略竞争。
最近,我和印度智库进行了几次线上对话,感觉他们的口径没有任何变化,他们仍然坚持说要解决现在这种僵局,中国必须改变在边界地区的强势态度,恢复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他们并没有反思。
现在,中印在边界地区该脱离接触的地方已经完全脱离接触了。但印度仍然得寸进尺,要求中国退出另外一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