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万香港人,一天之内涌入深圳 | |
www.wforum.com | 2024-04-02 13:40:59 远方青木 RFA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2023年底,香港户籍人口为750.31万人。 2024年3月29日,香港入境处宣布有52.6万名市民出境,其中46万从陆路离开香港,也就是说来了深圳。 同日深圳口岸宣布的出入境游客人数为88.2万人次,香港至深圳方向的边检站全部爆满,人流量接近了口岸设计的极限值。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罗湖口岸已经被香港人塞爆,到处都是香港人,通关的排队时间长达1小时以上,乌泱泱的人在排队,很多香港市民因排队时间过长被迫折返回家。 这些被堵在口岸的香港人,都是复活节假期来深圳游玩的。 但这还没完,香港方面预计入境深圳的客流高峰4月4日才会出现,出境高峰预计出现在4月6日。 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接近50万香港人涌入深圳游玩的同时,最大净入境人数高峰值可能超过百万,而玩一两天就回去的那种叠加起来更是无法计算,也许这次的假期半个香港的市民都跑深圳玩了一次。 香港人来深圳玩的风潮是从2023年开始的,然后规模急速扩大,从疫情期间的接近于零,扩大到了一个天文数字。 到了2023年3月,香港每天入境深圳的市民人数就达到了10~20万人次左右,同期大陆户籍入境香港的人数只有3万左右。 罗湖口岸 之所以那么多香港人来深圳消费,是因为深圳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性价比上已经全面超越了香港,让香港人认为大老远跑到深圳消费是很划算的一件事情,和一二十年前完全相反。 一二十年前的深圳虽然消费价格很低,但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质量不行,哪怕再便宜都吸引不了香港消费者。 因为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下来,包括奢华和档次等因素,消费者认为香港那边的价格虽然贵,但总体性价比是要超过深圳的。 这不仅仅是香港自身的消费者这么认为,我们大陆的消费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一二十年前疯狂前往香港消费的是大陆人。 但如今深圳提供的消费体验已经在性价比上显著碾压了香港,所以深圳人不去香港消费了,而香港人疯狂来深圳消费,和当年反过来了。 来深圳各大商场疯狂消费的香港人,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统计深圳哪个商场的冷气足,然后给攻略。。。 为什么香港人要来深圳山姆超市扫货,一个商场里香港人超过了一半,难道香港的超市不好逛吗? 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了,那肯定是香港人自己认为香港的超市不好逛啊,不然跑那么远来深圳商场干嘛。 曾经的香港是自由港,是免关税的,所以很多大陆人托人到香港代购,就因为香港的商品便宜,很多深圳人周末都跑到香港消费,采购商品。 但现在深圳超市里的商品,哪怕需要加入关税,总体性价比还是比香港超市要便宜,深圳人早就不去香港超市购物了,甚至连香港人都已经跑到深圳超市购物了。 也许香港商店在奢侈品化妆品这些关税特别重的领域还能凭借自由港的税收政策获取竞争优势,但在普通消费品的领域已经完全没法打了,如今的香港人啥都喜欢从深圳买,甚至都出现了反向代购,托人从深圳代购奶茶和外卖到香港。 根据深圳网友的反馈,皇庭盒马的阳山水蜜桃去年底上市时,天天被香港人买空,自己当时好多天没买到水蜜桃。 深圳人还总结出了辨认香港人的技巧,那些在商场里偷偷摸摸观察别人怎么用手机点单的,全是香港人。 曾经的香港胜在高楼大厦,胜在繁华都市,胜在自由港零关税。 如今深圳的高楼大厦远胜于香港,两岸哪里更繁华入夜之后简直一目了然,而绝大多数日用品大陆直接是原产地,自由港零关税的优势体现不出来。 所以香港消费者把深圳给挤爆了,每周日晚上的深圳地铁4号线简直成了香港地铁,放眼望去全是大包小箱拖家带口说粤语的香港人。 深圳壹城中心连小孩玩的游乐场都被挤满了,全是香港人。 根据咨询顾问公司戴德梁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深圳市域级、区域级商场2023年前4个月日均客流量较去年分别增长68%、46.8%,远远超过大陆城市的平均值。 这凭空多出来的一半消费者,都是香港来的。 今年数据还没出来,但从口岸通关人数来推断,带来的消费量应该数倍于去年。 如此之多的消费者涌入深圳,导致深圳突然变得拥挤,各项生活物资供应也有点紧张,水蜜桃被香港人买空不是个例,而在多个商品中存在。 面对生活物资被香港涌来的消费者抢购,深圳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当年香港的奶粉被大陆消费者抢购,导致奶粉被买空,香港人做出的反应的是立法严惩。 2013年3月1日,香港政府宣布“限奶令”,所有离境人士携带的奶粉不得超过2罐,,违例者一经定罪,可被罚款五十万元及监禁两年。 去香港买奶粉,买多了会坐牢,大陆人当年对此印象深刻,而类似这种对大陆消费者歧视和排挤性的行为过去十年在香港比比皆是,所谓香港服务业发达、服务态度好这种事,大陆消费者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香港不产奶粉,所有的奶粉都是进口,有人来买是多好的事情,反手下单采购就了,全世界的奶粉没有买空前,大陆消费者来买那不是送钱吗,这世界上哪有把财神爷对外赶的道理? 但香港当年就是这么做了。 十年后,风水轮流转,大陆城市彻底崛起了,从繁华程度到商品价格全部碾压了香港,大量香港人反过来对深圳商品大买特买,一些商品被买断了货。 所谓一报还一报,深圳要立法限制香港消费者吗?深圳的商户会明里暗里排挤香港消费者吗? 这怎么可能呢,头脑稍微正常一点的政府和商户都不可能这么干,而深圳的政府和商户很明显头脑是正常的。 深圳所有的商户对大买特买的香港消费者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歧视和排挤,反而笑脸相迎,恨不能所有香港人每周末都来自己店里大买特买。 哪怕你说要买一个亿的货,只要今天敢把定金付了,明后天深圳的商户就敢把一个亿的货拉到口岸请你签收。 到货时间只取决于距离和物流速度,规模无上限,服务态度绝对周到。 而深圳政府面对涌来的香港消费者,给设置了单独的服务中心,帮那些初次来深圳的香港人解决麻烦,方便这些人畅玩深圳。 香港总共才750万人,口岸全开一天能单向五十多万人怎么算都够了,结果如今一天之内香港市民就过来了50万,直接把口岸挤爆,这是当初设计的时候怎么都不可能预料到的客流量。 口岸被挤爆了是当年设计的问题,但这不是个大问题,深圳政府绝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长期出现,通关口岸的扩大化改造方案不是在几个月内会被通过,而是在几个月内就会竣工。 这种服务精神和行政速度是香港人不可能理解的,但我这种大陆长大的人对这个太了解了。 深圳速度会允许来深圳消费的客流被口岸最大通过能力卡死几个月甚至更久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香港当年怎么对待大陆消费者的,那是香港自己的事情。 我们今天的做法也不叫以德报怨,而是在市场经济中做一个商家本就应该做的事情。 别说香港人了,就算美国人大量涌入中国消费,我们一样热烈欢迎。 人家是过来消费的,是真金白银掏钱的,以前有啥恩怨都先放一放,收完钱之后再抽空细算也不迟啊。 这个才叫自由市场精神,这个才叫服务业发达。 付钱的顾客是上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础原则,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要社会主义的深圳来教资本主义的香港。 延伸阅读:“北上消费”令零售巨头处境艰难 结业潮年内恐加速 来源:RFA 颜宝刚评论文章:《基本法》23条终于完成立法,好神奇大家见到第一件事,并非同法例有关,反而是在23号刊宪当日,港人出境及北上数字离奇创出新高,估计到复活节长假数字更会进一步攀升。多了人北上消费同23条有没有关系?我只是知道在坏日子行开下,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北上消费增加一定与人民币急跌有关,因为大家消费会更加平。在岸人民币(CNY)近日失守7.2关,创逾4个月新低,离岸人民更创近13个月最大跌幅。 23条立法之际,人民币又突然急跌,可以想像是本地消费市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由农历年后多家本地零售商铺及食店陆续结业,包括中信泰富旗下近40年历史的大昌食品将全面结业,关闭28家零售店。就连国有企业华润控股也把香港连锁超市U购Select的门店关掉一半。食店方面、过年后亦有连锁酒楼及冰室结业,有饮食界人士更悲观估计,会有三千间食肆会陆续结业。 由于刚刚是上市公司业绩期,我翻查了几个大集团旗下零售业务,均显示在去年全港复常的一年,大部分零售集团业绩均未见改善,部分甚至较疫情期间恶化甚至亏损,当中除了汇率因素,本地零售经营成本包括租金及人工均远高于内地,或许正如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的“临别赠言”,随着愈来愈多人北上消费,将带动租金水平下调,随着时间推移,香港与大湾区的房价会将会趋同。 长和怡和零售业务急剧恶化 忧北上消费难竞争 长实及长和早前公布全年业绩,市场焦点除了放在主席李泽钜称“千祈千祈唔好失去金融中心地位”,集团业绩远逊预期,亦触发系内股价大跌,当中作为集团零售旗舰的屈臣氏业务,并未因为本港零售恢复增长而有起色,在2022年收入下跌23%后,这个包括百佳、屈臣氏的全球最大国际健保和美容零售商,去年收入仍下跌6%。 负责零售业务的长和副董事总经理黎启明说,许多香港居民北上邻近城市购物,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在香港的消费情绪。“我们集团在香港的零售业务也感受到了压力。”由于香港零售业务面临居民流出的压力,该公司正在重整策略,包括重新考虑要提供哪些消费产品。 品种多、价格低的娱乐和餐饮,吸引了创纪录数量的香港居民涌向内地消费,包括长和、怡和和恒基地产在内,数个香港富豪家族旗下集团的本地零售店铺和餐厅受到冲击。另一华资集团恒地的经营利润不及分析师预测,当中百货商店和超市的利润同比下降了42%。 而另一传统英资机构怡和的百货部门利润去年减少了一半;他们经营著香港最大连锁超市惠康、健康与美容零售商万宁。怡和表明由于港人北上消费成风,尤其是在周末,严重损害了集团生意。至于集团另一分支,在香港经营的宜家家俬(IKEA),去年盈利更大跌六成,原因则是疫情期间港人购物习惯改变,以及楼市疲弱影响了需求。 同属怡和系内、在香港运营必胜客和肯德基的怡和餐饮,去年更是陷入困境,由2022年录得盈利1900万美元变成去年要亏损1500万美元。可能怡和系内唯一异数、是近年争议不断,持有五成股权的美心集团,以美心应占的盈利按年升1.07倍至7900万美元,换言之以整体计,即美心去年实际赚1.58亿美元,但实际盈利仍然未能重返2019年反修例运动前的水平。 大财团一般拥有较雄厚实力,在零售业务层面较少财政压力,甚至往往可以做到“以本伤人”,但去年业绩仍然是惨不忍睹,而规模较细少的零售集团可想而知更是艰苦经营。像经营凉茶饮品及传统食品的鸿福堂去年就由盈转亏全年蚀3460万元,集团表明鉴于香港零售业复苏缓慢,集团将关闭数间表现较为欠佳的分店。 至于在2019年一样卷入反修例运动之中的优品360,因为被国企招商局收购而更改会计年度,只能公布九个月业绩,与前一年全年盈利相比下跌了三成六,而且毛利率几乎没有增长。 而另一个极端就是HKTVmall及叙福楼,业绩却出现较大差异,其中叙福楼去年多赚13%,至于过去几年因为疫情令网上购物盛行的HKTVmall,其上市公司香港科技探索去年纯利大跌78%,而衡量销售指标的订单总商品交易额(GMV)去年仅微升1.8%,副主席王维基表示,HKTVmall客户以中产为主,北上消费对平台影响不大,但仍指未来1至2年要谨慎面对。 至于图表上列出的大家乐、大快活及翠华,则仍未公布全年业绩,但中期盈利显示大快活及翠华仍要倒退;至于大家乐尽管上半年业绩不错,但管理层称由于北区往返内地较方便,港人北上消费对公司当区业务影响亦较为明显,公司需以持续透过更换菜单、完善产品组合等方法来应对。 “一小时生活圈”便利北上消费 关店潮陆续有来 翻查统计处资料,尽管通关复常后零售业总销货值连升十四个月,今年一月的零售金额达365亿元,为复常以来最高,但按年仅升0.9%,远逊市场预期的升6.9%,亦是14个月来最低升幅。而且与2019年1月零售业销货额达高峰的481亿元比较,目前只能重返当年的七成半水平,反映恢复进度不如预期。 早前有本地传媒报道,新界区一间大型超市决定今年7月将不再续约,现时全店已不再向供应商入货;另有一间大型超市集团,亦由去年的100间分店,有可能逐步减至22间,相信陆续有零售商将调整业务,甚至如大昌行一样结束门市业务。 几年前中央提倡“大湾区融合”,提出“一小时生活圈”的建构,但几年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变化,外资失却对华投资的兴趣,作为食“四方饭”的香港失去作用,结果没有便利了商务人员来往中港,不过多得硬件建设包括高铁、港珠澳大桥和更多口岸,缩减了港人北上消费的时间及车程,才能带动北上消费的热潮。 但必须要接受的现实是,香港人北上享受平价消费的好处同时,亦要面对“北面”的挑战,本港食肆及零售业可说是束手无策,唯一的出路是只有透过租金及员工薪酬差距的调整,即是减租、减人工才是唯一方法,但这对大地产商以至小市民都是否愿意承受这个沉重代价?恐怕这是2024年大家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
|
|
|
中国海军罕见亮出王牌 俄:没想到如此强大 | |
中国超级战舰计划曝光 将搭载3款高能武器 | |
历史性突破! 潜射鹰击-18A超音速掠海画面公 | |
美国在南海丢探测器 事后被惊出一身冷汗 | |
遭海关要求全身脱光看私密处 她哭着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