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大势已去! | |
www.wforum.com | 2024-09-17 22:49:55 如松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墙内自媒体如松分析文章:世界上的有些战争,虽然仗尚未打完,但输家、赢家却早已经确定。这个道理是十分浅显的,因为一场战争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表面看来只是土地得失、战场上的胜负,但对地缘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在战争尚未结束之时就已经确定了。 俄乌战争就是这种战争。 这要从帝国的概念说起。 什么是帝国? 根据百科的定义,在现代国际政治范畴内,帝国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地理面积、涵盖较多人口的区域内,建立起拥有鲜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与人文价值观特征的国际政治体系,又有能力维护并不断推广这种国际政治体系的国家。 按照这样的定义,苏联毫无疑问就是一代帝国。 苏联本身就涵盖了15个加盟共和国,以苏联为基础又形成了华约,涵盖了更多的欧洲国家,然后以苏联和北约为基础,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与自己拥有紧密地缘政治、价值观和军事联系的国家集团。这就让苏联在欧亚大陆和世界各地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人文等方方面面。 或许可以这么说,鼎盛时期的苏联跺跺脚,整个世界都要抖三抖,这就是苏联帝国。 苏联怎么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地位? 价值观、人文等固然是主要的纽带,军事、经济、科技上的紧密联系是外在反应,这其中,军事联系处于最核心位置。 鼎盛时期的苏联是全球最重要的军售大国,其它国家一旦使用了苏式武器装备,就意味着对苏联的价值观、人文等高度认同,当然也就实现了高度绑定。否则一旦苏联断供武器零部件、维修服务甚至弹药,这些高昂的军备就会成为废铜烂铁;再有,战后已经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一旦使用苏式装备,就很容易形成军事机密双方共享的事实,所以,接受了苏式装备,就意味着从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加入了苏联帝国集团。 战后全球能源市场的大变局,推动了苏联帝国全球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快速扩大。 从19世纪后期,现代石油工业作为新能源开始崛起,到一战二战时期,人们对石油的认识开始空前深刻,更有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就是凭借强大的石油生产能力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小胡子为什么要在莫斯科战役打的如火如荼的当口分兵斯大林格勒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开辟新战场?日本为什么在大陆战争如火如荼的当口一定要分兵进攻马来半岛、荷属印尼和缅甸?本质上都是为了石油,没有石油,那些机械化部队就都是摆设。而当时的美国最不缺的就是石油,它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的六成以上,最终打赢了这场石油战争。 1896年,亨利·福特生产了他的第一辆车,石油成为驱动汽车的燃料。 战后是全球汽车业大发展的时期,当然也就成为石油行业突飞猛进的时期。 从1948年到60年代末,原油价格一直在1.8美元/桶和3.00美元/桶之间波动,这一时期的油价主要是英美政府通过石油公司来垄断价格。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3美元/桶瞬间飙升至12美元/以上,1979年两伊战争爆发之后又迅速飙升至30美元以上。 二战之前,美国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一,苏联居第二位,苏联主要的油田在巴库,这是二战中德国小胡子非常渴望到达的地方,拿下斯大林格勒就可以直达巴库,但斯大林格勒却最终成为他的滑铁卢。 可六十年代以后,苏联开始翻身做主人,在陆续发现了十几个超大型油田之后,石油产量一跃超过了美国。1955年苏联石油产量是9300万吨,1960年是1.48亿吨,1965年是2.43亿吨,1980年已经高达6.03亿吨。 今天的人们崇拜美联储,源于美联储有美元印钞机,可当时的美联储在苏联眼中只能算是小弟,因为他自家就有十几台美元印钞机——油价暴涨之后每个油田本质上都是一台美元印钞机。 这一时期的苏联,最不缺的就是美元。 这是美国在国际上灰头土脸的时期,美军还深陷越战中无法自拔,美元危机反复发作,加上苏联有强大的工业、先进的军工和花不完的美元,这推动苏联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美国只能抱着头当孙子。 从两国汇率的对比上可以明显看出这一时期双方国力的此消彼长,美元兑苏联卢布出现了长期的下跌,从1961年1月的1美元兑换0.9苏联卢布下跌至1980年1月的0.6395卢布。 既然有花不完的美元,这就成为苏联大撒币的时代。 苏联进行大撒币,接受援助的各国当然会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于购买苏式武器,当时的苏式武器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响当当的,所以,当时的苏联是国际军售市场上最重要的国家。 这些受援国家接受了苏式武器之后,意味着全面接收苏联的政治、人文、军事和价值观体系,苏联对世界的影响力就空前增强,进而成为全球性大帝国。 虽然苏联和华约解体导致很多东欧国家倒入了北约的怀抱,但继承苏联帝国遗产的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依旧还在,源于很多国家依旧在使用苏式武器,需要购买苏制武器的零部件和维修服务,也需要进行系统升级服务。 所以我们就看到,虽然苏联帝国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在已经在世界十名以外,虽然俄罗斯的工业已经严重衰落,但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却远超其经济实力,源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的军工体系和地缘政治遗产,这支撑俄罗斯继续在全球发挥影响力。 所以,从全球地缘政治和军事体系来说,俄罗斯也是一个帝国。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工业体系日渐衰落,这已经对俄罗斯军工体系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俄乌战争打响之后,基于俄制武器的拉胯表现,苏联帝国时期构建起来的全球地缘政治版图开始瓦解。 首先是波兰、保加利亚、希腊、捷克等众多欧洲国家将自己的俄制武器援助给乌克兰,在俄乌战场上消耗掉,然后自己换装美式装备或欧式装备,这意味着从政治、人文、军事上与俄罗斯彻底割裂。 俄罗斯在欧洲的铁杆盟友是哪个国家? 毫无疑问是塞尔维亚,两者之间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牢固友谊,塞尔维亚也是苏制武器和俄制武器的忠实客户。但据媒体最新报道,塞尔维亚在最新的军购中最终还是放弃了购买俄罗斯战斗机,转而与法国达成协议,斥资27亿美元购买12架“阵风”战斗机。武契奇本人口头保证他不会与莫斯科分享“阵风”技术,并将确保有关“阵风”战机的关键信息不会传到俄罗斯。他说“我们不是帮他们盗取技术的俄罗斯间谍。我们用塞尔维亚公民的钱来支付我们的国防费用。”这说明塞尔维亚这个俄罗斯百年以上的欧洲铁杆盟友在政治与安全问题上开始与俄罗斯渐行渐远,正在投入欧洲的怀抱。 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当自己对欧洲的影响力丧失,被彻底边缘化之后,如果不考虑核武,这样的国家将变的无足轻重。 然后我们再看其它地区。 俄乌战争打响之后哈萨克斯坦就将自己的俄制装备转移给美国,由美国转移给乌克兰,然后自己换装欧美装备。 印度一直是俄制装备的大客户,印军装备中有六成来自俄罗斯。但随着战争的进行让印度看到了俄制武器的真面目,他们将一部分俄制武器运回俄罗斯,名义上是维修,但最终却“援助”给了装备短缺的俄军,自己则不断加大对法国军备的采购,其意图再明白不过。 2024年1月,南美国家厄瓜多尔总统诺沃亚表示,尽管俄罗斯不赞成,但厄瓜多尔依旧将把俄罗斯的旧装备转让给美国,由美国援助给乌克兰,换取美国价值2亿美元的新装备。 等等。 一部分国家是看到俄制装备在战场上的拉胯表现之后,主动通过军援乌克兰或俄罗斯的方式将俄制装备消耗掉,然后换装欧美装备。还有另外一部分国家则是被动的,由于俄军出现了装备短缺,俄罗斯的生产部门就只能优先满足俄军的需求,也就无法完成外国订单造成违约,此时,这些国家就只能被动采购其它国家的军事装备。随着这些国家与俄罗斯之间军事装备方面的合作结束,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政治与人文联系就会渐行渐远,让俄罗斯丧失地缘政治影响力。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大部分是苏联的遗产,在俄乌战争打响之后开始快速解体。 俄乌战争不仅意味着俄罗斯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的解体,还意味着俄罗斯军工体系的解体。 当代军事工业研发成本十分高昂,当俄罗斯军工企业失去全球市场之后,以今天俄罗斯的经济规模,他根本无法独自承担如此高昂的研发成本;当俄制武器只剩下俄军一个买家之后,由于销量有限,生产成本就会剧烈上升,这会让俄军难以承受,最终,由沙俄和苏联建立起来的帝国独立军工体系就会解体。 最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沙俄和苏联花了百年以上的时间、花了无数的金钱在全球建立起独立的地缘政治版图,借助很多机缘方才建立起来的独立军工体系,这里的机缘包括1929年之后美英爆发大萧条,一战德国战败之后急需通过出口军事技术以缓解内部经济危机,等等,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开始迅速解体。 俄罗斯这个国家非常特殊,虽然实行的是联邦制,但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的并不是价值观和人文因素,反而是自上而下的力量控制,这是游牧文化的典型特征。俄罗斯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的解体,是控制力下降的过程和结果,一旦这种控制力下降开始影响到俄联邦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稳定,就很容易导致剧烈动荡。 上述变化说明,虽然俄乌战争尚未结束,但普皇却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无关左右和立场,未来,即便俄军在乌东占有几块土地,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结局。 这种全球地缘影响力、独立军事体系解体甚至内部动荡的过程会让普皇如坐针毡。 俄罗斯已经走到了历史的节点上,普皇的政治命运也到了关键时刻。或许就因为对外部盟邦的影响力正在快速解体、对俄联邦内部各地区的控制力严重下降,普皇转身热烈地拥抱东方,源于他急需东方以贸易投资等方式为自己输血来稳定内部,当然也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但如此一来就意味着彼此间地位的此消彼长,最终,作为一代帝国的俄罗斯就摇身一变成为东大的小伙伴和能源与原材料基地,这是地缘政治力量的剧变,也是东大崛起于欧亚大陆的过程。 |
|
|
|
一旦北约30国与中国开战 俄上将评论令人深 | |
歼-20的最新改型面世 预示着六代机来了 | |
预警机150公里外发现歼20?终于不是歼8大战 | |
俄乌战争关键时刻 俄亲密盟友突然倒戈 | |
韩国贱卖废弃航母 中国改良后净赚10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