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陪娃留学7年 却不敢“躺平”!
www.wforum.com | 2024-10-27 18:24:59  外滩教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看点 :前段时间,一位父亲分享了自己因工作变动,无奈放弃孩子清华附中的offer来到瑞士的故事。那么,在瑞士这个著名的“松弛教育”国度,到底卷不卷?低龄留学需要注意什么?关于升学择校、学业挑战、以及文化适应,语言、心理和学业上的挑战,都是留学家庭必须要过的关卡。

  前段时间,外滩教育发布了一篇关于瑞士求学的文章《无奈放弃清华附中,留学瑞士,成功闯入名校的儿子,见到了不曾遇到的风景》,引起了不少家长对瑞士教育的关注。

  文章作者,是一位因工作派遣前往瑞士的父亲,他分享了自己在7年前,带着小学刚毕业的儿子,在瑞士公立学校求学、以及申请大学的经历。

  为了让读者更了解瑞士低龄留学的情况,尤其是关于升学择校、学业挑战、以及文化适应等问题,下文中,我们邀请这位爸爸,为我们分享了带儿子求学瑞士背后的酸甜苦辣,以及教育这条路上的得与失。

  以下是这位爸爸的分享。

图片

  从瑞士择校说起

  还记得7年前,儿子不得已放弃了清华附中的录取,跟随我们来到瑞士,前路一片未知。

  那年日内瓦的秋天色彩斑斓,一场秋雨后,金黄的银杏树叶慢慢飘落,气温比北京略低一些。站在MON BLANC桥上远眺大喷泉,湖水的颜色清亮极了,几只白天鹅悠闲飘过。

图片

  初到瑞士拍摄的日内瓦

图片

  孩子和妈妈在瑞士的马特宏峰

  来不及贪恋美景,摆在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为儿子选择初中。

  究竟是选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我们做了这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入读年龄。

  和国内一般以9月1日作为就学年龄界限不同的是,瑞士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都以7月31日为限。

  有位同事的儿子生日恰好是8月初,在国内已经初中毕业了。来瑞士后,入学年龄反而没有达标,不得不按学校要求再读了初三。

  我的儿子因为是10月生日,正好赶上在瑞士读初中。现在想想,不由得暗自庆幸。

  2. 语言。

  瑞士的官方语言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

  日内瓦位于法语区,所以公立学校的授课语言是法语;

  而私立学校以英语教学为主,法语是第二语言(经了解,虽然私校也开设有法语班,但感觉性价比不高)。

  3. 升学出口。

  瑞士规定,只要取得当地公立高中的毕业证书,就有资格申请瑞士最好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洛桑联邦理工大学。(虽然申请成功率很高,但想要拿到公立高中毕业证却很难,这点后面会介绍。)

  而私立高中毕业虽然也可申请这两所瑞士的高等学府,但录取概率却小得多,况且私校一直是英语教学为主,最好的出口当然是英美高校。

  4. 费用。

  瑞士的公立学校学费几乎全免(交通和午餐自理)。而私立中学的学费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些昂贵。

  以日内瓦私校郎西国际学校初中部为例,仅学费每年就需要2.8万瑞郎(折合约23万元人民币),加上入学时的赞助费注册费,以及课本、兴趣班、夏令营、交通用餐等费用(不含住宿),算下来初中阶段每年需要30万元人民币。

  这还只是相对一般的国际学校收费价格,如果是顶尖私校如王菲女儿就读的博索雷学院(Beau Soleil),则一年花费近百万元。

  我们又大致了解瑞士两所高校的优势,结合家庭收入的承受能力后,最终选择了公立学校。对于学习何种语言,儿子并没有特别的偏好,回答是“都行”。

  因此,我们选择了一所法语区的公立学校。

图片

  瑞士公立教育体系

  其实也是“精英教育”

  后来的事实再次证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

  瑞士的公立学校的确便宜,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能申请大学,看上去简直可以“躺赢”,其实不然。

  瑞士的公立高中和公立大学(尤其是我们眼中的瑞士名牌大学),兼具了公平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特征。

  公平性的一面体现在,瑞士公立学校没有快慢班,没有分数排名,甚至学校不鼓励学生间相互打探成绩,似乎完全看不出优等生和差生之间的区别。

  而且,所有符合条件通过考试的学生都可以就读高中,只要取得当地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大学,包括瑞士的名牌大学。

  公立教育的性价比也很高。与国际学校的收费相比,瑞士的公立高中接近于免费,公立大学的收费也相当低廉。

  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瑞士公立高中的淘汰率高的惊人,这是其“残酷”的一面。

  就拿儿子曾就读的艾米莉高中来说,高一学期结束,淘汰率就接近一半;哪怕进了大学,也依然可能被淘汰。比如儿子现在就读的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大一本科,平均淘汰率甚至超过一半,个别热门专业的淘汰率还要更高。

  因此,无论是瑞士的公立高中,还是大学,每学期的在读人数像极了金字塔的形状。那些在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有的转入职业教育赛道,有的则转入成绩要求低一点的高中或大学。

  的确,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完善,在当地家庭中的认可度也很高。

  但我们作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家庭,未来也不准备一直留在瑞士,因此特别希望孩子能在这里接受完整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能拥有更多的可能。

  因此,瑞士家长可以不卷,但是我们和孩子必须要适应这套游戏规则,没有退路。

图片

  瑞士少女峰的高山植被

图片

  语言关

  是最大的挑战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接下来儿子在求学路上所面对和经历的,依然比我们预想的要难。

  最大的挑战,自然是语言关。

  平心而论,瑞士教育部门还是充分考虑到外国学生初到时的语言障碍。公立学校专门开设了“欢迎班”,顾名思义,目的是帮助外国学生适应语言环境并过渡到正常教学的一种班级,课程设置以法语学习为主,兼顾其他课程。

  对外国学生也有一定的“新手保护”措施,比如就读欢迎班期间,法语课考试成绩暂不计入总成绩;考试允许带字典等等。

  但如果孩子一直把“欢迎班”当作舒适区不肯离开,那结果就是,几年后分流进入职业高中或技校,进入另一个赛道。

  开学几天后,我问儿子感觉咋样,是否听得懂老师讲课。他说,很吃力,尽量试着用英语和老师同学交流。

  我看了一下儿子摊在书桌上的课本,那是放在活页讲义夹里的一叠资料。如果用我的眼光看,简直没有章法。后来发现,一直到高中,儿子学习各门课程基本都是这种讲义夹,几乎没有国内那种装订成册的课本。

  儿子是开学两个月后插班,加上发音、单词和语法统统零基础,我们开始焦虑了。

  万幸的是,我得知一位同事的夫人,竟然是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法语老师。这无异于无边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路人,遇到送来的一束光。

  于是每隔三四天,我就送儿子去补课,同事夫人非常耐心,从纠正发音开始,还推荐了国内的法语教材。虽然这样的补课没有持续太久,但是为儿子学习语言打基础开了一个好头。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多,主要是每天晚上用国内捎来的法语课本,帮儿子默写单词和短语。现在回想起一家人在一起,借助翻译软件,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翻译数学题目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有时翻译软件词不达意,我们就厚着脸皮去找法语专业的同事求助。

图片

  儿子学做宫保鸡丁

  (做饭是普娃留学必备技能之一)

  进入初二以后,儿子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能力依然有些薄弱,还有就是,在理科方面缺少系统的知识结构。

  抓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先解决上课听不懂的问题。因此,初二暑假,我们开始进行法语和德语的小班补课。

  等语言基础夯实后,初三上学期,开始引入数学一对一授课,强化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到了初三暑假,又开始引入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一对一授课。

  就这样,孩子到了初升高的阶段。瑞士没有中考这一说,只需要申请即可。申请时可以在网上提出自己的简短诉求,然后由日内瓦州教育局统一分派学校。想到英语对于日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就把英语作为了期望选修课程。

  于是,儿子被分到了艾米莉高中的“语言加强班”。除了正常的文理科课程外,还同时开设了法语、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四门课程,再加上不间断的中文学习,儿子几乎要同时学习五门语言。

  高一刚开始,我们担心儿子的听课问题,还专门给他配了录音笔。

  没想到,在同时学习五门语言的重压之下,儿子却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高一毕业考试,他以全优的成绩顺利通关……

  后来我们了解到,虽然要同时学习这么多语言,但却是有方法和策略的。

  比如,德语和意大利语属于三外和四外,相较法语和英语,学习要求较低。

  法语考试一般是4个小时,写一篇文章,主题思想和语法是否正确,句子是否流畅等等都会作为评分标准;而德语要求就要简单得多,儿子在一次德语考试中,写出了类似“公交车是车”的句子居然也得分了,只要句式、语法、单词都正确即可。

  至于意大利语,儿子的学习诀窍就是疯狂背单词。

  他可以在一个周末把密密麻麻写满几页的单词记住。吃饭的时候背,和我们散步的时候背。他说,意大利语考试只要单词记住了就能得高分。

  中文作为母语,学习时要尽量创造环境。初中阶段我们找中文老师给他上课;到了高中,时间紧张了,就采取自学方式。儿子自己通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懂的词语、句子,自己上网查。学完一篇文章,我们就扮演学生听他讲解课文,还适时提问让儿子解答。

  再后来,儿子对历史和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无论是人物传记、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还是战争史,他抽空就去网上翻阅,聊天的时候信手拈来,让我这个文科生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图片

  瑞士小镇wilderswil的火车站台

图片

  隐蔽的心理问题,

  每个低龄留学生都要面对

  来瑞士求学,儿子必须直面的第一个心理关,就是孤独感。

  瑞士公立学校生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学生来自五大洲,真正的五湖四海,甚至比国际学校还要“国际”,很多学生手里有三四本护照(瑞士是承认多国籍的国家)。

  儿子上初一时,所在的班里乃至整个学校,除他以外,没有一个中国学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开学几个月,因为不适应,表现出性格内向、不合群,学校的心理医生还好心建议我们陪着儿子一起接受心理测试……

  这种情况大约过了一年,才慢慢好转。

  到后来,儿子可以眉飞色舞地和我们讲学校生活,为便于我们理解他的故事,他还据人物特征给朋友们起了各种绰号,诸如“金毛狮王”、“玻利维亚小女孩”、“非洲酋长哥们儿”、“不吃猪肉哥们儿” 、“米哈伊尔小坏蛋”等等,一个个人物鲜明,画面感很强,有趣极了。

  身边缺少中国同学,虽然初期对于儿子适应环境是个障碍,却也促使他更快地融入当地语言环境,了解世界多元文化。

  孩子的韧性,有时确实比父母想象的要更加坚强。

  当然,儿子能通过孤独这一关,既离不开家人的耐心陪伴与倾听,也得益于瑞士相对平和的社会氛围比如,孩子的学校非常重视歧视或霸凌行为,严重的会被开除。

图片

  儿子和同学们参观欧洲原子能中心

  心理关第二个难题,是自信。

  我清楚记得刚到瑞士的那段时间,儿子不愿意参加我们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

  瑞士的大小长假如复活节、圣诞节假期不少,甚至还有一周的滑雪假。每到假期,让我头疼的事儿,就是如何软硬兼施逼着他去找小伙伴们玩。

  但是效果不明显,儿子不愿意出门。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学习成绩原地打转,让儿子从内心里抵触对外交往。

  好在,后来随着他度过语言关,学习成绩逐步上升,身边的小伙伴也逐渐多了起来。到后来,和朋友们约着一起出去爬山、打球、聚餐,不再需要我们操心了。

图片

  儿子和当地同学们在法国游学

  为了鼓励儿子振作起来,我让他写下“我要做学霸”几个字,贴在书桌正上方,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让成绩优秀成为一种惯性”。回想自己当年读书时,因为成绩回落太猛,也曾奋然在课桌角落里刻下“还我至尊”四个字以自我激励(灵感来自当年周润发电影《赌神》)。

  这一招对儿子是否有效,我不知道,但是他后来的确是做到了,“让成绩优秀成为一种惯性”。

  心理关第三个难题,是文化融入的问题。

  今年6月,儿子高中毕业前有一场游学活动。他和我们视频聊天,起初还很带劲儿地和我们讲这次活动中钻溶洞、玩速降、开趴体,那些紧张学习之余难得的放松时刻。但聊到后来,儿子突然情绪有些不高。

  “咋了儿子”?

  “我也不知道,就是觉得和大家在一块儿,虽然玩的挺开心,但有时感觉融不进去聊的深了,很多想法看法不太一样,有时候和他们聊天,我是在假装很嗨……”

图片

  瑞士山区特有的单轨观光火车

  没想到,在瑞士待了6年的儿子,早已和瑞士小伙伴“打成一片”,口语交流也完全无障碍的儿子,依然存在文化融入的问题。

  细想起来,儿子小学毕业就来了瑞士,但是他最感兴趣的,还是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他也很喜欢钢铁硬核的东西,喜欢军旅的个性化符号,这在瑞士同龄小伙伴中很少见。

  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引导儿子“客观”看待身边的多元化文化环境,包括同性恋、吸毒,以及不尽相同的历史和民族观。这些东西,会经常出现在老师讲课、同学聊天和他身边的环境中,无法逃避。

  对于孩子来说,是完全保持自己的个性,还是放弃个性迎合环境?两者恐怕都不合适。

  对待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外圆内方”。我告诉儿子,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不需要接受国外的一切,和平共处就好。

  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把它们交给时间。

图片

  瑞士冬天的达沃斯小镇

  在写这篇稿子时,我看到了一则 “23岁中国学生持刀袭击3名瑞士儿童”的新闻,内心为之一震。联想到近年来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体中所占比例愈来愈高,而这种极端事件的发生,极有可能是长期的心理压力无法疏导,导致心理崩溃转换为过激行为。

  因此,留学生家庭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陪伴,千万不要等到那根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才后悔莫及。

  一直以来,我和妻子都坚持多和孩子聊天,扮演好“倾听者”角色,多理解、少评判。因此,哪怕到了青春期,儿子也很愿意和我们打开话匣子。

  后来,我们因为工作离开了瑞士,留儿子独自一个人在高中求学。分开的这两年里,我们保持每周至少一次视频通话,时长1个小时起步,主要是讲述一周来学习生活中的经历,换一种方式陪伴。

图片

  

  有朋友曾问我,在瑞士这样“松弛”的教育环境中,到底卷不卷?需不需要鸡娃?

  我的回答是,其实哪怕在瑞士,这个号称全球生活最惬意的国度,卷和不卷,也是因人而异的。

  如果像我们这样希望能接受大学教育的留学生家庭来说,需要克服的挑战,并不比国内少。瑞士公立高中和大学残酷的淘汰机制,对于我们来说,注定要卷。

  可是,对于当地比较认可职业教育的瑞士家庭来说,的确有不卷的资本。走职业教育,留在瑞士工作,依然可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因此,如果想要逃离内卷压力来瑞士,语言、心理和学业上的挑战,都是必须要过的关卡。

  不过,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我觉得比“卷”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一种优秀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会帮助孩子在暂时落后的环境里,也不放弃努力。

图片

  学校组织在法国Ardèche攀岩

  前不久,儿子如愿前往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求学,奔赴他喜爱的生命科学专业。

  大学的学业十分紧张,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开启了求生闯关模式,并调侃道“老爸老妈,开学第一个月,我成功存活下来了四周!”

  是啊,前路漫漫。现在的我,唯有向儿子道一声“恭喜,加油!”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传金正恩出兵援俄 由习出钱 普京对习放
中国导弹再立战功 一发掀翻以军铁甲车
山东舰与福建舰同框才明白 它只是过渡舰
从主战力量上来看,中俄差距有多大?
习老大很厉害 他感到形势不妙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传金正恩出兵援俄 由习出钱 普京对习放
中国导弹再立战功 一发掀翻以军铁甲车
山东舰与福建舰同框才明白 它只是过渡舰
从主战力量上来看,中俄差距有多大?
习老大很厉害 他感到形势不妙
乐天女神下裤遭硬扯开 私密画面全见光
此人骨灰获准长埋八宝山!习进一步肯定文革
多亏了歼-20,我们不再对它如此担忧了
女议员自曝“每天被不同男人摸屁股”
都是千年的狐狸,演什么聊斋啊!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