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太多在国内不学无术的各种二代,来美国发奋图强
www.wforum.com | 2024-11-16 22:52:46  武汉布瑞尼留学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从一个UCLA学生的主观体验来说,觉得UCLA就像是个不偏科的尖子生,什么科目都不错。

Story 1  

各位朋友好,我有个好消息跟你们分享。我今年要去UCLA读一个MURP学历,Masters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城市区域规划(在中国也俗称城乡规划)。这个决定是我亲自拜访所有被录取的学校组织的open house之后才决定的。

第一站麻省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除了两者都名气大,都位于剑桥的共同点,其他的都不太一样。哈佛城市规划系属于GSD设计学院,Gund Hall这个建筑不可能更赞。五个层楼都像梯田,站在最高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工作室,易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Gund Halll里逛逛,可以听到很多中国人的声音,路过了一个在玩知乎我就悄悄笑着。

哈佛的open house蛮高端,有专业caterer提供的小吃,酒,还供我免费酒店和机票。但是我最后决定拒绝哈佛。反正,我已经本科毕业哈佛,没必要为了名气就再读第二次。

第二站是麻省理工MIT,才离哈佛两个地铁站。MIT有美国最大,也有人称最好的城市规划系。但是怎么说呢,当我亲自去考察的时候,MIT给我的感觉是有点达不到期望。实验室很陈旧,学校组织的活动很着三不着两,总体来说给我一种小气的感觉。我曾经住在波士顿(剑桥)四年。那时候,我很乐意选择在波士顿读书,因为和加州的差异很大,对我来说很新鲜。

但这次,4月份下了飞机发现地上都还积雪,无法避免一种反感。对我来说,一个加州出生的孩子,然后前6年在春城昆明,我还是宁愿不用再过波士顿的冬天。更重要,很多人跟我说“你想在哪儿工作,就去哪儿读书”而我并不想读书完了留在波士顿。第三站是纽约的Pratt设计学院。学校位置超级棒,就在布鲁克林,文艺青年区。特别喜欢这个学校的雕塑园。如果我要在东部住,我一定会选择纽约不选波士顿,纽约的资源比波士顿多很多。

最后一站就是洛杉矶Westwood区,美丽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Image

我从小一直对UCLA有好感。我虽然在旧金山湾区长大,而很多旧金山人喜欢黑洛杉矶,但是我在洛杉矶一直有一种归属感,因为我爸爸就是洛杉矶长大的,小时候爱拜访爷爷奶奶洛杉矶的家(爷爷家就在UCLA隔壁,爷爷在UCLA行政部工作)。小时候,十一个个Hartzell一家族每年都去箭湖的UCLA夏令营住一个星期的可爱小木屋。

我搬到洛杉矶也是有靠近家里的原因考虑到的。爸妈在湾区不远,可以每年见几次。然后,堂姐家堂哥家都在洛杉矶,可以经常看见。叔叔家,另外堂姐家在亚利桑那,也经常来洛杉矶。然后我自己的亲妹妹可能明年也要搬到UCLA读儿童精神病Fellowship,叔叔和爸爸。除了UCLA位置好,气候宜人(美国的“春城”),还有UCLA城市规划系优势的理由。

UCLA的交通规划被称之为美国全国最强的。UCLA在规划领域强调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这一块对我也很有吸引力,因为我一直是一个喜欢看大环境的人。UCLA规划课程很丰富,教授们很认真很出色,系外也有很好的资源,比如东亚学系的,地理系的,商务学院的。在洛杉矶读硕士,通过学校alumni network就易于在洛杉矶找实习,找工作。想找和中国有关的机会呢?那么洛杉矶这个城市的优势也是明显。以前读私立学校一直觉得有点格格不入那种气氛,所以我这次很乐意加入我大加州的公立大学!

Image

Story 2

中方排名:上海交大排行榜:UCLA世界11,清华世界43 美方排名:USNEWS排行榜:UCLA世界14,清华世界36。老师:UCLA强 ;生源:清北强 。

综合:在中国:本土滤镜的情况下,清北略强,但这个强来自于生源,而非学校本身。除中国外的世界范围内,UCLA的声誉碾压清北。大陆以外的学生,能被UCLA录取的,都不会选清北。一个人可能听过UCLA,但大概率没有听过清华。每年世界各地申请UCLA的留学生,比申请中国所有985高校的加起来都要多。

Image

不可否认,清华作为中国最好的高校,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UCLA是改变了世界的大学,互联网就诞生于UCLA的计算机实验室。

美国本土内,UCLA是全美申请人数最多的大学;世界范围内,UCLA是全世界留学生申请人数最多的大学。另外,UCLA共有25位毕业生获得过诺贝尔奖。开个玩笑,清华和UCLA最接近的估计就是学校周围的房价了。工作原因,清北和顶尖美本的学生打交道过不少。无论是清北还是UCLA的毕业生,都是人群里受过良好教育的前1%了,应该代表着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挥舞着民族主义大旗互相攻讦,真心没意思。UCLA电影学院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学院之一,而影视制作是可以左右舆论,弘扬价值观的,这是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比拟不了的,世界级的影响力。

Image

“在很多国人眼里,清北就是神一样的学校,大部分中国人小时候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人相信清北因为生源好、门槛高,所以是顶级的学校,是在世界上被低估了的学校,其他国家的人不认可清北是因为不了解清北生源多好门槛多高,因此让清北成了世界教育机构中被低估的遗珠。

但是通过这个答案我想提醒诸位的是:事实不是这样,难不等于好。

当一个国家能提供的教育资源远比你丰富时,它建立的学校完全可以既没你难、又比你好。当美国人知道在中国的青少年们要经历如此严酷的竞争和牺牲才能进入好大学、而进入好大学之后又要参与如此激烈的内部竞争和拼杀才能有所成就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会是对这个好大学的仰慕,而是对这个国家资源匮乏的同情,过度的竞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抹杀了教育的本质。”

Story 3

拿到国内去实在没什么好比的。国内大学毕业以后,能给人带来的收益实在是太有限了。我见过太多在国内吊儿郎当不无术的各种二代,来了美国戒骄戒躁,发奋图钱。为什么?无非就是因为,在美国读书的回报大。值得他们去努力。毕业年薪数十万美金给人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

这些利益,才是人们发奋的源动力。

Image

能出国读UCLA的,尤其是本科生,可能对美国本地人来说算不上什么。但放到国内去,那大概率是属于是命/运都不差的那一小撮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在国内随便读什么,都很难影响他们的命运,在美国读书却可以。

Story 4

我是从社区大学转到UCLA的。虽然转学一般靠牌面实力,但也经常有迷之差异。比如我,当时同时申请了另外四所不如UCLA的UC分校,但是他们全都拒绝了我。当我以为没书读的时候,UCLA的通知书让我喜极而泣~ 其实对于UCLA 的定位我没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只是在社区大学的时候总是听人夸它,再一看UCLA在各大媒体的国际排名普遍比清华北大高,就觉得它很厉害。UCLA应该是录取率最低的几个大学之一,不过也是有地理坐标优势的加成,所以它的低录取率和名气高于大学本身的实力。根据我和美国人聊天的经验,斯坦福和加州理工应该是加州最牛的两家,然后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然后才是UCLA。UCLA和前三个应该还是有明显差距的,但是论存在感,UCLA因为非学术方面的加成可能不弱于前三个。从一个UCLA学生的主观体验来说,觉得UCLA就像是个不偏科的尖子生,什么科目都不错。除了常规的专业,还有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而且大部分专业和学院全美排名都不低。这方面很多人都夸烂了,我就懒得多说了。

Image

人口比例方面,2018-2019的数据显示,亚裔是本科最大群体,占30%,其次是白人和拉美裔。不过不同的专业之间差异很大。我本人上过sociology,anthropology和communication,基本上以白人和拉美裔为主。我印象中觉得社会学课上至少有一半是墨西哥裔,但按官方数据来说应该不太可能那么夸张,不过墨西哥裔真的很多。另外处于好奇我上过微积分和经济学 (要上经济学必须先上微积分)。微积分的课上明显多了很多亚裔,但白人的数量还是比亚裔多。然而到了经济学,一个300+人的大班,整个学期不管我坐在哪个角落都能听到中文;助教中有一半也是会讲中文的。说到专业之间的区别,从社区大学转学到UCLA,美国学生只需要超过3.0的GPA就能进社会学等不带数学的人文专业,但他们进经济学可能就需要3.7以上,还要其他理工科专业往往要求更高。国际生的申请走的是另一个渠道,总体来说录取分数要高不少。经济学除了本身热门意外,我觉得也有一部分是被中国人像炒房一样炒上去的。另外UCLA的一个特点是quarter制度而非我们熟悉的semester。Quarter制度下一年有三个学期,秋季是从9月底到12月中,冬季是从1月初到三月中,春季是四月初到六月中,每个学期两个半月左右。暑假三个半月,被分成了两个暑假短学期,想提早毕业的人可以选择上暑期课来凑学分。本科毕业不需要写毕业论文,学分到数就可以毕业。那quarter制有多刺激呢?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开学第二周就要交第一篇论文,接下来可能每周来个quiz或者writing assignments啥的,第5周期中考,第七周开始赶一篇research paper,到了第十周准备期末考。除了这些常规活动之外,一门课没周平均的阅读量是100-200页不等,我上过一节课有时候一周布置300页。多数学生一学期上三节课,加在一起基本上每周都有惊喜。从经济学或者数学的视角,第二周quiz (quiz就是小考),第三周quiz,第四周考试(相对正式的考试),第567 周quiz,第8周考试,第九周quiz,第十周迎接期末考,总体来说也是非常刺激。

Image

社交方面,因为很多健康问题并没有参加任何社团,而且住在校外也没有校园生活的便利。ucla各方面的环境都让社团以外的交友举步维艰。比如,一个大班几百个人,多数时候每节课周围坐的都不是同一拨人,同学之间很难相互熟悉。即使经常坐得近,上课基本上就像去看个电影,全程无交流机会,课一结束大家就各奔东西。而且ucla,甚至可能是洛杉矶,都有一种相互疏远的文化。比如我提早10-15分钟去,即使看到一个面熟的人也会觉得坐在人家边上很奇怪。先去的第一波人一般都会相互保持至少一个空位的距离,也就意味着上课前的10-15分钟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抓住机会培养感情。再然后即使你鼓起勇气开了口,大概率也是尬聊,等老师一开课就没有然后了。我在ucla的第一年只有一个人是尬聊认识的。当然帅哥靓女们可能不受此限制。最后我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学校论坛组建学习小组,特别是基于美国学生普遍觉得比较难的课组建的学习小组。我的两个成功的例子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前者是因为早期英语和繁琐的理论两者叠加产生的困难,后者是因为课程有一部分数学内容。

Image

在经典社会学理论课上我们读了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涂尔干和佛洛依德。我个人其实是比较喜欢理论的,但语言也确实是个难题。于是我当时找了对应的中文版,看不懂的时候就瞟一眼中文。估计有30%的内容我需要中文参考才能看懂,另外可能有10%-20%的内容需要看中文版才知道该如何转述。用中文写笔记一方面是为了验证自己真的看懂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读这种理论类书籍经常要往前翻,用中文写笔记看起来轻松。但只看中文版也不行,因为考试要用英文写,而且中文版质量不高,有些句子的意思甚至是错的。上图就是我当时读书时做的笔记,大概有80%的内容都是这么密的笔记,生怕回头看就忘了。每次学习小组之前我就把所有阅读材料都这样读一遍,速度大约是5页一小时。小组见面时基本没讨论,就是我一个人一段一段给他们分析阅读材料。这样讲一般是一小时10页左右。有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我会一句一句讲,差不多一小时两页。比如我们读的最后一本佛洛依德的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 我大概花了8-9个小时讲了一遍。我们组有一对香港双胞胎姐妹,整个学期都没怎么去上课,就只来了我的学习小组,结果最后一个拿A, 另一个A-。当时的班上200个人总共有两个人拿A+, 我是其一。在那过程中我认识的朋友就自然而然地多了,甚至在seminar的时候有些半生不熟的女生会主动来搭话讨论。我觉得就交普通朋友而言,一个有语言和文化隔阂的国际生和当地的美国人交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到比他们优秀,一旦他们认可你的能力就会愿意接近你。说到理论课,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肯定知道埃米尔涂尔干。我前几年去巴黎玩的时候特地去那里的公墓拜访了他。

Image

从一个UCLA学生的主观体验来说,觉得UCLA就像是个不偏科的尖子生,什么科目都不错。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没想到,美俄以这样的姿态看中国航展
中国为什么突然军事实力也强大了?
薄瓜瓜完成体检 婚宴在这里举行
居然使用中国手机 18名青年男女被处以极
珠海航展现场 沙特买了哪些中国武器?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没想到,美俄以这样的姿态看中国航展
中国为什么突然军事实力也强大了?
薄瓜瓜完成体检 婚宴在这里举行
居然使用中国手机 18名青年男女被处以极
珠海航展现场 沙特买了哪些中国武器?
苏57刚获得第一份订单 第二个客户就浮出水
前同事曝薄瓜瓜未婚妻相貌穿着 身分惊人
中国将采购12架苏-57?
给美航母上难度 轰20“亲戚” 01号机完成滑
机器虎也来了! 背加特林 容量1000发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