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留学规划的底层逻辑——读付鹏文章有感 | |
www.wforum.com | 2024-12-03 16:12:43 罗湳Roland 2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最近付鹏在HSBC的内部分享文章非常值得关注,他的演讲全文很长,我也从很多渠道看到了原文并不断品读,经济上的宏观层面我们不讨论了,今天就围绕他的一些观点来聊聊未来留学规划的底层逻辑。(如果大家对于原文感兴趣的,可以在下方添加我的微信领取) 政治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各国的政策制定。正如文章中提到的:“全世界在过去5、6年时间里已经陆陆续续都在右翼化了,右翼化的特征,政治的重要性已经体现出来了,选票回归传统的特征已经体现出来了,反移民的特征已经体现出来了。” 川普上台以后,很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硕士和博士在做研究的那班学生,都收到通知,一月份开始待在美国,不能离开美国,更不能回到中国。加拿大两年前的时候移民政策还相对宽松,偏远地区读个护理的College,类似中国的大专也可以留下来,现在你看,也在收紧了。澳洲的政策虽然一直以来都在波动变化,前段时间说要削减留学生名额,虽然最后法案没通过,但我们必须看到,为什么会有这个法案,其中一个本质是大量留学生挤占了本地租房市场,导致租房价格节节攀升,现在悉尼一个星期的公寓差不多700-800澳币,市中心可能要1000以上,布里斯班的价格也要在600澳币一周,确实上涨幅度不小。这对本地人生活其实影响很大,本地居民意见也很大,所以政策上来看,肯定会保守。一边大家骂澳洲水,一边又指责澳洲政府缩减留学生配额,说有钱不赚,其实核心还是在本地居民,在那些有选票的居民手里。至于为什么法案没通过,我们今天先不继续讲了,我们透过这一个事情,就可以窥探到一个整体的形势。 医学留学本身周期长、成本高,而且涉及到专业资格认证、实习、就业等诸多环节。如果目标国家收紧政策,可能会导致学位数量减少,签证难度增加等问题。再加上全球各种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都会对留学生造成实实在在的影响。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产阶级家庭可能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松承担孩子的海外留学费用,特别是像医学专业。 23年的时候我们整个团队一年要处理300个申请,今年明显少了,到目前只有200个左右。而且在过去一年里,我大概接到了不下五个学生或学生家长跟我打电话,说家里破产,或者投资失败,或者因为其他什么意外原本留学的资金没有了,问我有没有其他出路。所以中产家庭,换句话说,是最容易受伤且受伤最严重的群体。包括大家越来越关心就业的问题,我之前也说了,目前就业形势都不太好,所以应届生找工作不能太眼高手低,已经在工作的尽可能安于现状。在这样子的背景下,任何的规划,对于中产家庭来,必须要务实,要量力而行,理性评估。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抱着过去的思维,认为只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就会有美好的未来,这里面变量有很多,除了留学的总成本,包括学费,生活费,还得考虑汇率波动。前段时间股市突然上行,大家都觉得经济的春天要来了。猛冲这一下跟经济好有关系吗?恰恰出现的情况是经济差才来了这么一下,而不是经济好。不要被表面的经济现象所迷惑,实际的压力是存在的。 我觉得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规划,加强风险意识。遇到很多学生,本科都是误打误撞被中介诱导读了什么运动科学,运动健康,但是毕业之后发现没有执业资格,,就业也很困难,想继续读硕士,比如读物理治疗,发现分数远远不够。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想读物理治疗,是不是高中阶段我们就可以规划读物理治疗的本科?是不是能少走很多弯路?最重要的是,时间就是金钱!如果目标是留在海外,说实话,澳洲的物理治疗本科,足够了。不要盲目跟风,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 我有一个牛津大学本科的学生,大家应该都知道牛津大学本科,能读的肯定不是一般的学生,但就是大家认为天之骄子的牛津大学本科的学生,找到我们的时候,他说,他已经在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念过书了,也不过如此,他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他只想到澳洲读个能够留在澳洲工作的专业,然后在澳洲生活。不得不承认这个小伙伴确实是,对自己,对环境,剖析的很到位,很透彻,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知道该怎么做…… 经济压力下,中产阶级的留学能力确实受到影响。这不是一件坏事,而是提醒我们需要调整思维,务实规划。如果你还用过去的思维去理解世界,你就无法看清现在的局面。必须根据当前经济形势重新评估,留学不是投资,留学就是消费,所谓的投资回报多是无法被量化的,之前的文章我也定义了这个问题。 时代在变化,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个人很看好跨学科的专业,就像我我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卫生经济学一样,其实我自己做康复也没什么不好的,但是我想往上走,我要突破瓶颈,我得选择一个能出圈的道路。但是也不是说只有卫生经济学能出圈,每个人情况不同,要结合自己的长处来。比如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叠加人工智能。美国现在有不少之前学计算机的,现在在转行做大健康数据,数字医疗等领域,这个风向我们要知道。所以如果你是计算机或者你是医学背景,你往对方领域跨,变成计算机+医学或者医学+计算机,前景是广阔的。 现在来澳洲的学生,跟我上面提到的牛津的学生一样,你笑人家读水硕,人家笑你看不透。尤其是读康复,护理,影像,检验这些医学类专业,我们很早之前就一直和大家说,这些学校排名没什么用的在本地雇主看来,因为你毕业了你有执业资格,这个是关键。大家毕业都是一样的执业资格,学校培养的模式都是按照协会要求和监督来,这个标准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才是为什么说人家雇主不看排名。很多学生还在纠结,学校排名不高,到底要不要去,等你纠结完了,人家满位了,再等一年?一年后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能预见吗?现在的行情每天都在变,我们自己都得不停学习不断接触更多信息源。所以,能上车的时候,抓紧上车,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一天车门就再也打不开了。 还有就是家里如果预算确实紧张,我建议再缓一缓,因为资金这一个问题,高不成低不就,就很尴尬。最顶端和最底端的是不怕的,最怕的是中产,或者中产偏下的部分。现在的行情,金钱为王,比如家底只有40万,你要拿40万去留学,我上面说了留学就是消费,跟投资扯不上关系,你真要投资还不如拿这个钱去买金条,是吧?留学现在就是40万你要读移民专业,又不够,读一年制硕士,收益又不如预期,何必呢?当然如果说,你这个硕士一读完,收入肯定高的,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类型的,就是萝卜岗,那你可放心大胆去读。高收入家庭也要有风险意识,比如临床医学,从本科阶段开始,7年,保守估计差不多学费就要300万-400万,现在觉得能承担,能保证未来七年都没有问题?这个时候要么进行海外资产配置做风险对冲,要么把预算直接打对折,比如150万的话,那么读个本科康复,护理,影像,检验,毕业之后有执业资格,就业没有问题,这个就相对靠谱一些,压力也没有那么大。总之呢,当前环境下,少折腾,就是少走弯路。 我对于学历价值论,一直以来都是看空的,就是未来学历一定是不断贬值,现在的本科生能跟20年前30年前的本科生相提并论吗?因为市场上拥有学历的人多了,学历的贬值一定是必然的,因为这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高校毕业生,这句话很难听,但就是客观事实。你现在看看,我上面说的,来澳洲读书尤其是执照课程,不需要在乎学校排名,因为他们的价值,绝大部分是被执业资格赋予的,不论是物理治疗学士,物理治疗硕士,物理治疗博士,当然哈我们不能否认不同学历层次的区别,但是他们的价值,更多是被执业资格所赋予,这一点看雇主怎么想就可以了。我是实实在在跟一些雇主聊过,他们在乎的,第一个就是执业资格,第二个就是你的能力,反倒是那些大家觉得不太出名的学校,在雇主眼里如获至宝,这是因为之前他们招了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发现他们干活有能力,确实不错,后面继续招,还是一样,形成了一种正向的刻板印象。包括读博士,有些时候博士学历真就是个门槛,但是核心还得你自己有竞争力,你研究做的怎么样,这个实验技术你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这试验方法你是不是熟练运用?你的论文产出怎么样?这些才是关键,所以我也不推荐大家一股脑都读博,毕竟读完博你还是得就业。 为什么要写这些,其实按照付鹏的观点,生意做最顶端和最底端的就可以了。但是留学的主力,还是中产家庭,这部分占比还是很大,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聊一聊,我也不是什么专家,我充其量就是,在留学行业相对比较了解,看的多一些,然后有本地的一些一手信息,把他们整合到一起,给大家做参考。不同的人看我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会赞同,有些人会有不同的意见,这都是没有问题的。留学对于中国家庭来说,不只是教育选择,我们的核心在于提供稳妥、可操作的路径,让家庭投入有限资源,但获取最大效益。不要被过去的经验和社会压力所束缚,做出理性、负责任的决定。 希望这些观点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