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在中苏交恶以前,很大程度依赖苏联提供技术。中苏交恶在1969年达到顶峰,在1969年前,苏联援助中国的最后一款战斗机是米格-21,而米格-21的中国仿制版本歼-7,却在引进苏-27之前都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总产量达1577架,仅次于歼-6。至今空军的保有量仍有约400架,但已经全部退居二线。
1955年,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出了一款2马赫的战斗机,命名为米格21。两年后,米格21进入苏军中服役,迅速成为了主力。1962年,中国开始寻求歼-6的替代品,看上了歼-7。但中苏交恶使得苏联在技术方面给予的援助越来越少,现有的米格-21样机对于歼7研制工作来说帮助不大。直到1964年,沈飞才开始生产歼7的原型机,于1966年首飞。
歼-7于2013年停产,至今不到6年。生产的49年,一共有1577架歼7在沈飞、贵飞生产线被生产出来。歼-7系列已经成了一个家族,一共出现了多达16个改型。歼教-7作为十多年来中国唯一一款性能还算过得去的高级教练机培养了大批飞行员,歼-7也守护了好几十年的中国领空。
不过歼7也有着相当严重的缺陷:因为歼-7的尺寸较小,还采用机头进气的方式。这就造成歼-7机载雷达体积很小,探测距离相当有限。初期的歼-7采用的是三角翼,靠近翼根的导弹挂架在发射导弹时,产生的废气往往会被发动机吸入导致喘振甚至空中停车。苏联空军服役的米格-21却没这个问题。在挂架和导弹发射药剂改良后这个问题得到缓解,但歼-7在发射导弹的时候还是需要小心翼翼,不能作过大幅度的机动。
上世纪80年代的歼7已经稍显落后。在英美的帮助下,歼-7MG和"超-7"战斗机出现了。这两款战斗机虽然没有服役,但为接下来的中国战斗机科研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超-7最后与巴基斯坦合作继续研制,变成了中国外贸战斗机拳头产品"枭龙"。
2016年,中国空军还装备着各型歼-7约400多架,保有量甚至超过了歼-10A的生产数量。可以说,歼7至今仍然是祖国二线空防的主力。虽然这是一款二代战斗机,但后期版本普遍升级到准三代水平。这些老飞机在体系作战的条件下战斗力也不俗,用于应对小规模边境冲突足矣。如果真正需要歼-7飞向战场了,可能也已经是全面战争爆发的时候了。
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只能说是初步建立了脉动生产线,距离真正的"脉动"还有点差距。年产战斗机数量加起来最多也不过3-4个满编航空兵旅,而需要换装的部队并不止装备歼7的几个单位。这些歼-7,一来是为了训练新飞行员,让这些"菜鸟"在成长为"老鸟",二来也是避免浪费:最后一架下线的歼7才服役了不到6年。新战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些歼7也会陆续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