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靠衣装”,面对心仪的姑娘,身上每一件“挂饰”的变动,你都了如指掌。
战机之于军迷大抵也是如此,歼-11B挂载霹雳-15初一亮相,瞬间就引起无数人的关注。
那么,传说中的霹雳-15究竟性能几何?挂载它的歼-11B又为何引人关注?
关于霹雳-15,上一次让万众瞩目是在珠海航展上,歼-20帅气的炫了一把“腹肌”,同时也将它推到了台前。
不过,时至今日无论是“霹雳-15”的型号,还是它的技术性能,从未有过权威的正式,一切都只能靠“大胆”的推测。
先来说歼-11B为啥受人关注?
之所以换个“配饰”就引人关注,关键还得从歼-11B的雷达和霹雳-15的性能(推测)上看。对于歼-11B来说,它的多普勒机械扫描雷达对空探索距离约为140公里(目标反射面积5平米),而锁定距离则只有100公里上下。
如果目标反射面积进一步缩小,比如说到1平米?则探测和锁定距离还将继续缩小。这样的性能对于射程150-200公里的霹雳-15来说,无疑有些浪费。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挂?参照之前歼-10C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260公里(目标反射面积5平米),挂载霹雳-15的例子。歼-11B的老式雷达很可能也被有源相控阵雷达所取代(至于还叫不叫歼-11B得两说)。
当然,新雷达还意味着歼-11B性能有更多的改善。更强的对地合成孔径能力、静动目标的跟踪指示打击能力。将极大的扩展歼-11B的作战范围。
歼-11B的故事说完了,那么霹雳-15的性能究竟几何?由于缺乏实际数据,也只能结合上一代的霹雳-12,与国际上主力空空导弹做些横向比较。
全球现役的中远程空空导弹中,除日本的AAM4和俄罗斯的R-77M,有过弹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实际例子外。其余的的如美国的AIM-120系列、俄罗斯R-77、欧洲的流星和中国霹雳-12使用的仍是传统的平板缝隙雷达。
虽然日本/俄罗斯尝试的弹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从技术上比平板缝隙雷达高出一代。不过他们将平板缝隙阵面简单的替换为T/R组件阵面的做法,难以发挥有源相控阵的真正实力。
因为受T/R单元体积的影响,在仅仅安装个位数的T/R单元的情况下,性能反而比平板缝隙天线差了很多。
此外,说到发动机。霹雳-15推测采用的是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即导弹发动机可以在飞行过程中熄火,临近目标后再次点火,可以让导弹与目标进行追逐时,能够做出持续大过载高机动动作,不至于被对方轻易甩开。
就前一代霹雳-12而言,在定型前的打靶试验中,12发12中。2005年的双目标攻击试验中双发齐中,足见霹雳-12的性能已经比肩世界主流空空导弹。此外,还以“闪电10”名的外贸型也有出口,足见自信。
如今时隔十余年,新型的霹雳-15超越“普通货色”当无问题,比肩AIM-120D也有可能。至于真实的谜底如何?还需空军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