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装甲装备建设发展问题及对策 | |
www.wforum.com | 2025-04-16 17:11:26 阿隆随录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1 陆军装甲装备建设发展的短板 以坦克和步兵战车为代表的装甲装备自诞生以来,凭借其优良的火力、机动和防护性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赢得了世界军事强国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反装甲技术的发展,装甲装备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作战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但是,进入 21 世纪后,由于各种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多种反装甲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装甲装备的作战优势变得黯然失色, 暴露出诸多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劣势短板。 1. 1 战场感知能力偏弱 近几场地区冲突中,多数装甲装备都是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伏击而被毁伤的,如果陆军装甲装备在战场上能提前侦察发现对方的伏击阵地,就能有效避免损失。这也正暴露出当前世界各国装甲装备战场感知能力偏弱,无法实时全方位有效感知战场态势的突出问题。 装甲装备对战场态势的感知主要通过车载观瞄装置观察获取和车载电台无线电信号获取,这2种方式目前都有很大的弊端,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作战的需求。车载观瞄装置由瞄准镜和观察镜组成, 在装甲装备冲击方向上,只能依靠炮塔上的车长、炮手瞄准镜和观察镜进行观察,车体上的观察镜不能调整方向,视野很有限,车内载员不能观察车体前方情况,无法全面感知战场态势;车载电台通信获取方式受上级、友邻对战场信息的侦察程度和通联效果影响,由于战场地形地物的复杂性,不能保证及时准确地为车上人员通报战场情况,导致装甲装备的战场感知能力低下,无法满足自身对战场态势的有效 感知需求。 1. 2 火力打击能力不足 陆军装甲装备车载武器通常由火炮、反坦克导弹和机枪组成。火炮是全车的主要武器,反坦克导弹和机枪是辅助武器。 目前,火炮配用的弹种主要有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其中: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主要用于对装甲目标的毁伤;榴弹主要用于对有生力量的杀伤。这些弹种均无法有效应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破障效果差,例如对隐藏在楼体建筑物内的打击目标,火力毁伤能力有限。车载反坦克导弹主要用于远距离攻击坦克、各种装甲车辆,毁伤能力强,但由于车内空间限制,随车配备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装甲装备上的车载反坦克导弹采用车载瞄准镜目视瞄准、红外跟踪、有线传输指令或是激光驾束制导方式,不具备“ 自寻的” 制导功能,导弹发射制导全过程仍需要通过炮手瞄准镜瞄准跟踪目标,采集弹体坐标与瞄准线的偏差进行制导修正,无法实施寻的追踪,打击效能偏低,且由于导弹飞行速度慢,制导时间长,这样就给制导过程中的装甲装备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遭敌毁伤。另外,车载火炮、反坦克导弹和机枪共用炮手瞄准镜,仅能由炮手一人瞄准操作,在火炮射击中无法进行导弹和机枪射击, 这种设计也限制了装甲装备火力效能的发挥。 1. 3 主动防护性能薄弱 装甲装备为了增强战场机动能力,防护装甲厚度有限,特别是顶部装甲和侧面装甲很薄,防护力弱,易遭敌火力毁伤。“标枪”“长钉” 等具有“贯顶攻击模式”的反坦克导弹,专门攻击装甲防护薄弱的战车顶部,已发展成为装甲装备的“致命克星”。 目前,为增加装甲装备的防护能力,通常是在炮塔和车体外部附加复合材料装甲或加装金属格栅。但附加装甲和金属格栅为非主动式反应装甲,其防护性能有限,只能防轻型反装甲火箭筒和装甲装备炮弹的毁伤,不能有效应付新型的反装甲武器弹药的毁伤。 为了提升装甲装备防护能力,通过对装甲战斗车辆进行改装,加装金属防护装置,可以提升对反坦克炮弹的防护能力,但仍然无法有效避免被这种具有“贯顶攻击模式” 的反坦克导弹击毁的命运。这一现象凸显了当前各国装甲装备的防护问题,单纯依靠提升被动防护性能的发展思路已经不能有效应对反装甲火力的毁伤。 1. 4 机动投送能力有限 现代作战节奏越来越快,对作战力量的跨域快 速投送有了更高要求,机动投送能力也是陆军装甲 装备建设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陆军装甲装备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近距离投送主要依靠自身动力机动, 远距离投送则需要借助其他运输平台。 在近距离投送方面,大部分装甲装备的机动性能有限,还无法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现代作战需求, 主要表现在机动速度偏慢和狭窄路段通行受限 2 方面。陆军装甲装备按照行动装置分为履带式和轮式 2 种,其中:中型、轻型步兵战车和自行火炮等多为轮 式装甲装备,最大公路时速可达 100 km,在无障碍道 路中能够快速机动;而坦克和重型步兵战车等多为履带式装甲装备,通常最大无障碍公路时速不超过70km,机动性能一般。同时,因装甲装备车体宽大, 在狭窄道路街巷通行能力受限,也影响机动速度。 在远距离投送方面,陆军装甲装备主要依靠拖车拖运、铁路输送、舰船海运和运输机空运等方式。因装甲装备车体较重,对运力特别是空运能力要求较高,而且由于车体宽大,拖车、铁路平车、舰船和运输机装卸载时对驾驶技术要求高,耗时较长,不利于战时的快速投送。 2 推进陆军装甲装备建设发展的对策 陆军重中型合成部队作为陆军地面作战的决定性力量,担负着陆军部队全域作战、跨域控要和快速突击的使命任务,为此,笔者针对冲突中暴露的装甲装备的劣势短板,提出如下 4 个方面应对策略,以加快装甲装备建设发展步伐,有效助推装甲装备战斗力跃升。 2. 1 增强战场感知能力 2. 1. 1 加装战场视频监控装置 通过加装在车体外部的监控传感器,弥补车载观瞄装置的不足,将车外战场态势全方位、全天候实时传送给车内人员,有效提升车内人员对装甲车辆周围约 1 km 距离范围的战场感知能力,便于乘载员根据态势变化提前进行准备,提高车上射击的效率, 并及时准确地掌握载员下车战斗时机。可加装的视频监控装置主要有 2 类:一是加装远程电视摄像装置。利用高清侦察摄像技术,通过远距离变焦摄像方式,全方位对昼间和能见度高的战场实施观察监控,实时提供战场全景高清视频动态信息,提升乘载员的昼间感知能力。二是加装微光和红外热成像战场监控装置。利用微光和红外线成像技术,全天候对夜间和能见度低的战场观察监控,有效识别烟雾遮蔽的目标和伪装目标,实时提供战场增强现实视图,提升乘载员的夜间感知能力。 2. 1. 2 增配小型伴随无人侦察设备 通过增配小型伴随无人侦察设备,有效提升车内人员对装甲车辆周围约 3 km 距离范围内的战场感知能力,便于车内乘载员根据态势变化调整优化作战行动,规避风险。可配备的无人监视设备主要有 2 类:一是小型伴随空中侦察无人机。无人机伴随装甲装备飞行,在数十米甚至百米空中通过高分辨率摄像和红外感应方式进行战场侦察监视,相当于为装甲装备安装了“千里眼” ,它能够实时将装甲装备前方 3 km范围内的战场情况传送到车内,这样,当装甲装备在进入无法通视的敌防御地域,特别是街道的拐角路口,可以利用无人机先行探测,有效防止由于情况不明冒入而遭敌毁伤。二是小型伴随地面侦察机器人。小型侦察机器人体积小巧,隐蔽灵活,能够进入装甲车辆无法进入的狭窄街巷、地下管廊、建筑物内部,实施近距离的抵近侦察,实时为装甲装备乘载员提供隐蔽部位目标信息,大幅提升载员下车战斗的射击效率,有效防止由于冒进而遭敌伏击。 2. 2 增强火力打击能力 2. 2. 1 研发高效能新型火炮弹药 着力研发高效能新型弹药,大幅增强破障、穿甲和杀爆功能,增强火力打击能力,有效应对钢筋混凝土建筑工事。一是具有破障效果的特种弹药。该弹药能够有效破坏水泥混凝土结构,在穿透混凝土墙体后,延迟起爆,便于快速毁伤利用混凝土建筑隐蔽防御的作战力量。二是具有高毁伤效能的可编程炮弹。该弹药能够实现可编程远控操作,使其在预定时间、地点起爆,最大限度发挥威力,可有效毁伤在掩体后隐藏的目标,同时还可用于应对作战无人机群,大幅提升装甲装备的火力打击效能。 2. 2. 2 优化反坦克导弹的制导方式 改用更为先进的“ 自寻的”式反坦克导弹制导方式,采用电视制导、红外图像制导、毫米波制导和多模复合制导技术,实现导弹发射后不管。通过导弹弹体自主地搜索、捕获、识别、跟踪和攻击目标,无需人工操控制导,有效避免导弹制导过程中因装甲装备需要停在原地进行瞄准跟踪目标而遭敌火力毁伤。反坦克导弹“ 自寻的”制导主要选用 2 种方式:一是“被动式”寻的制导。该方式是通过导弹上安装信号接受器,接受来自目标发射和辐射的信号, 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寻的方式。二是“ 主动式” 寻的制导 该方式是通过导弹上安装信号发射机和接受机,由弹上发射机向目标主动发射激光、红外线或声波等信号,接受目标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寻的方式。 2. 2. 3 调整武器系统的操控方式 反坦克导弹发射可由炮手单人操控方式改为炮手和车长双人操控方式。由于反坦克导弹采用“自寻的”制导方式,射击后不需要瞄准跟踪目标,只需要在导弹发射前锁定目标,大大降低了对导弹发射操控的要求,这就使车长操控导弹射击成为可能。如果将反坦克导弹的发射控制调整为由炮手和车长双人操控,当炮手操控火炮或机枪射击时,车长可以操控反坦克导弹对突然出现的对战车威胁更大的目标实施快速射击,这样就大幅提升了装甲装备火力效能,有效避免战车遭敌火力毁伤。 2. 3 提升主动防护能力 2. 3. 1 为装甲装备加装主动型防护系统 主动型防护系统是在装甲装备周围一定范围内建立全方位的主动型防护区,能够主动探测来袭的弹药,在其接近装甲装备前将其诱偏或拦截摧毁的防护屏障,主要由报警探测分系统、决策处理分系统和对抗分系统组成,根据对抗分系统的防护方式不同主要分为 2 种:一是采用干扰手段有效防袭。在来袭弹药接近防护区时,发射干扰弹干扰来袭弹药的路径,利用红外诱饵弹、箔条、热焰弹等干扰弹方式,令来袭的弹药找不到目标而误入歧途,偏离预定攻击目标,避免装甲装备被击中毁伤。二是采用拦截技术有效阻击。在来袭弹药接近防护区时,发射拦截弹摧毁或是改变来袭弹药的运动轨迹,有效 避免来袭弹药对装甲装备的打击毁伤。 2. 3. 2 为装甲装备披挂主动式反应装甲 主动式反应装甲是能够对来袭弹药主动做出反应的附加装甲,披挂在装甲车体外部,利用其内部惰性炸药爆炸的反作用力改变来袭弹药的方向,消减来袭弹药的动能,甚至摧毁来袭弹药。一是普通型的模块式反应装甲。当来袭弹药击中反应装甲的瞬间,相对应的反应装甲模块被引爆,将来袭弹药炸开,或是依靠产生的爆炸物高速切割来袭弹药的金属射流,防止其直接击中装甲车体,有效避免或减轻对装甲装备的毁伤。二是智能型的模块式反应装甲。利用传感器技术与反应装甲的有效结合,实现对反应装甲起爆的智能控制。在装甲车体外部加装短距离传感器,实时监测来袭弹药的方位和角度,通 过处理器计算弹着点和弹道,得出最佳的爆炸区域, 控制反应装甲模块精准起爆,予以摧毁。 2. 4 提升机动投送能力 2. 4. 1 提升近距离机动性能 陆军装甲装备的近距离输送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动力系统,为此,要优化装甲装备自身的机动性能, 使其速度更快,机动更灵活,更好地满足快节奏的作战需求。一是提升装甲装备的通行速度。首先,采用双涡轮增压技术、油电混合传动和动力电池驱动等新技术方式,增强发动机动力性能,提升装甲装备的发动机动力效能;其次,改变通过增加车体装甲厚度提升防护能力的思路,依靠增强主动防护技术,使用新型高强度复合材料降低车体重量,提升机动速 度;同时,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和自动驾驶技术增强装甲装备的智能化机动辅助功能,卫星导航能够科学优化作战行动路线,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协助驾 驶员更好地控制战车,避免战车操控易受驾驶员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影响,提升装甲装备的通行速度。二是提升装甲装备的通过能力。作战中,为有效降低受地形地物及通行道路的限制影响,必须着力提升装甲装备在狭小空间和狭窄道路的通行能力。可采用无人遥控炮塔的方式缩小炮塔尺寸,或是将武器顶置式炮塔换装成内置式炮塔,有效缩减车体高度和宽度,提升装甲装备在狭窄道路和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防止由于装甲装备车体超宽、超高无法直线通行,需要绕行而迟滞延误战机。 2. 4. 2 提升远距离投送能力 陆军装甲装备的远距离投送主要依靠其他交通工具远距离运输方式进行,为此,要着力提升装甲装备的远距离运输投送效率,满足跨区战场的投送需求。一是增强装甲装备的智能化装卸载功能。陆军装甲装备的远距离投送主要依靠拖车、铁路平车、舰船和运输机运输方式,在使用这些运输工具时,装卸载对驾驶技术要求高,占用时间长。为此,通过加装空间位置传感器的方式智能辅助装卸载,加快装卸载速度,缩短装卸载时间,有效解决装卸载过程对装 备引导定位不准确、驾驶技术要求高、耗时长等突出问题。二是大力加强运输投送管理系统建设。战时投送需求和交通条件将会比平时变的更加复杂,为此,必须基于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构建智能高效的运输投送管理系统,增强投送态势感知能力,智能优化公路、铁路、海运和空运运输投送方案,科学高效地管理投送信息,周密顺利地实施运输投送行动,有效避免运输投送方案交叉错乱导致的效率低下 问题。 3 结束语 陆军装甲装备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未来战争对装备性能的需求,密切跟踪反装甲武器弹药的发展和作战运用方式的变化,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吸收应用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不断优化提升装甲装备的作战性能,才能使装甲装备建设发展跟上时代步伐。本文提出的装甲装备建设发展的对策属于构想和初步发展阶段,仍需要进一步深入论证,这也是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 |
|
|
|
![]() |
![]() |
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后 换装了191步枪 |
![]() |
云南部署相控阵雷达 对印度进行360度监控 |
![]() |
2025全球海军排名:美海军第一位置被取代 |
![]() |
曝光!中共军队悄悄潜伏太平洋 引全球警觉 |
![]() |
比歼-36更强悍 沈阳六代机歼-50新照曝光 |
![]() |
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后 换装了191步枪 |
![]() |
云南部署相控阵雷达 对印度进行360度监控 |
![]() |
2025全球海军排名:美海军第一位置被取代 |
![]() |
曝光!中共军队悄悄潜伏太平洋 引全球警觉 |
![]() |
比歼-36更强悍 沈阳六代机歼-50新照曝光 |
![]() |
“习近平同志”终于消失 |
![]() |
中美正面较量:歼15对峙“超级大黄蜂” |
![]() |
新任美军一把手:避免与中国开战 |
![]() |
泽连斯基谴责中国参战 美国竟帮中国说话? |
![]() |
美国拟与北京达成“重大”贸易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