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赤壁之战最恐怖内幕:曹操献祭八万荆州兵
www.wforum.com | 2025-01-22 17:15:23  名将英雄两千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曹操合荆州军号称八十余万人(实际为二十余万),兵分两路,进攻孙权刘备。

曹操的两路兵马。一路是陆军,由曹操的主簿赵俨为都督护军、领章陵太守,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及文聘的江夏北部地方部队,总计近四万人,由襄阳沿汉水南下,攻打刘琦、关羽所驻守的夏口(今汉口)。另一路水军则由曹操亲自率领,合荆州兵共约十五六万,由江陵顺长江而下,直扑陆口,只要突破陆口,那就再无阻滞;可顺水直捣夏口、樊口,干掉刘备最后的老窝;也可自陆口(注1)进入陆水上岸,而经由江南的羊头山(通山)低山丘陵区,再过阳新便可直取孙权水军总部柴桑(今九江)。

针对曹操的两路兵马,周瑜与刘备经商议后作出相应部署。他们也兵分两路。一路由关羽率领其万余水步兵,在夏口以北与曹军且战且退,目的是骚扰并迟滞其进攻,以保障周瑜主力水军侧背之安全。另一路则采取攻势战略,即由周瑜三万水军居前、刘备亲领数千精卒在后,由樊口(今湖北鄂州市西)逆江而上,要赶在曹操之前抵达陆口扎下水寨,封锁陆水,并在此处的赤壁山(当时称石头山)一带江面上列下船阵,主动迎击曹操的水军大部队。生死成败,在此一举!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但是很显然,拼水军,曹操的北方兵与荆州兵都拼不过周瑜的江东兵;何况,长江此处的江段,先从西南流向东北,刚刚流过赤壁,就急剧转向正东;顺流而下的曹军,本来速度与机动性占优,但在这儿却将自己的船侧暴露给了江东水军的船头,一则容易被撞偏撞沉,二则也容易被穿插分割。优势一下子变成了极大的劣势,

图片

另外,在赤壁的上游,江面宽度为1500米左右;赤壁下游,则猛然扩大到三千米以上;唯有赤壁所在的江面,仅有1100米左右,如同哑铃的手柄,中间急剧收窄,水流的流速自然迅速增大,水流非常湍急;加上长江在此猛然右拐,湍急的水流冲击北岸受阻,对后面形成强力的冲顶。这正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要在如此复杂险恶的水情中操纵非机动的传统木船,绝非短期就能练成的本领。这又对长于舟楫的江东水军更有利。

图片

图片

从考古与文献材料来看,东吴战船已大多使用了船艄(注2)、艉舵(注3)、船帆(注4)与重板造船技术(注5)。据吴国丹阳太守万震所著《南洲异物志》,东吴大船已配备了“四帆”,可据风力大小与方向不同对船帆进行升降,就能利用侧向风疾速航行,同时也能保证船体的平稳与安全(注6)。至于东吴从南海开往大秦的海舶,有时竟多至“张七帆”的,可载六七百人,顺风一个多月就能开到罗马(注7)。

总之,周瑜选择赤壁作为战场,是最大限度放大了自己水军优势。曹操一生纵横天下,偏偏此时选错了对手。长江,那是周瑜等江东儿郎的地盘,陆地上再强来了也得俯首称臣!

水战打不赢,想要渡江上岸走陆路也不行,陆口沿江南岸,全是地势陡峭的连绵山岗,赤壁山山如其名,全是红色的百丈砂岩,如一柄柄利剑,直插云霄,连个爬山的地方都不给你!

图片

曹操傻了,打了两下打不动,最后也只能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安营扎寨。乌林镇今属洪湖市,乃云梦泽东部的长江泛滥平原,为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诸水汇归之地,素有“百湖之市”、“水乡泽国”之称。这种湿地沼泽地带,乃兵法之中的“圯”地,乃安营扎寨的下下之选(注8)。更糟糕的是,由于扎营选址不当,导致了人口过密与卫生问题(沼泽地带污泥淤积,蚊蝇滋生),使曹军中小规模的瘟疫进一步扩散了。

图片

要研究后汉与三国,瘟疫是一个绕不过的关键词。甚至要研究整个世界古代史,瘟疫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点。其实瘟疫大规模流行于世界,始作俑者是西汉时期的匈奴,据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记载:“匈奴闻汉军来,使巫埋羊牛,于汉军所出诸道及水源上,以诅汉军。”匈奴人打不过卫青霍去病,就发动生物战,通过死牛羊污染水源的方式来传播传染病,霍去病英年早逝,或许就与此有关。后来,这些瘟疫经由汉军将士传播回到中原内地,于是,一种被称为“伤寒”的可怕疾病开始长期折磨大汉帝国,并在东汉末年开始大爆发,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而黄巾起义,就爆发于汉灵帝时最后一次大瘟疫期间。到了汉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造成了十室九空。建安末年魏蜀吴各有一大批文臣武将病亡,也都与这瘟疫有关。曹操诗云:“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不仅人祸,也是瘟疫所致啊!

为什么汉末与建安时期瘟疫突然急剧爆发呢?第一是由于迁徙,汉末战乱频发,大量北方民众移居到南方,他们接触到以前未曾接触过的病原微生物,就非常容易爆发瘟疫。第二是由于气候,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东汉末年处于中国第二个小冰期中最冷的时候(第一个小冰期导致了西周末年犬戎入侵),据《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公元225年曹丕伐吴,竟然碰到了淮河结冰,战船不得入江,只能作罢,可见当时比现在冷多了。寒冷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也会让人们抵抗力下降,更加容易感染病毒。

而刚好,赤壁战时正逢寒冬,曹军在湿冷气候与卫生状况的加乘作用下,瘟疫愈演愈烈,每天都有一车一车的尸体被运到野外焚烧,触目惊心,无休无止,好似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但曹操又有什么办法呢?长江冲不过去,对岸也上不去,他只能留在乌林,骑虎难下。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长江边上也越来越湿冷,那衣服仿佛黏在身上般冻你,冷风仿佛缠在身上般舔你,这是曹操这些北方人从未体验过的折磨。曹军南征之时还是七月盛夏,根本没带御寒衣物,后来虽已想尽办法从当地征收、从后方急运,但终究还是不够,一些身体差的小兵只能自求多福了。

图片

除了冷,还有饿,曹军的粮草,全靠刘表在江陵多年的存粮支撑,必须用辎重船一艘一艘从长江运过来,但随着曹军水战失败,整个长江江面已被周瑜水军控制,江陵的粮船根本运不过来,运来了也得被提前抢走。曹操无奈,只能派人从襄阳等地由陆路调粮过来,但乌林以北的陆路全是湖泽地带,运输极其困难,根本供应不过来,结果曹军的病卒因饥饿而得不到营养恢复,最终竟有超过五成的非战斗减员(注9)。也就是说,曹操十万北方兵,还没使孙刘伤一点皮肉,自己反而伤筋动骨只剩了不到五万,再继续相持下去,死的只会更多。而孙刘联军紧靠江夏与江东总部作战,水路由夏口补给,陆路由柴桑补给,补给线比曹操要短上一倍,根本不怕耗下去,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

“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可见其必败也。”

此时此刻,对面的赤壁一片赤红,红心万丈;这边的乌林一片乌黑,乌云盖顶。一红一黑,衬得曹操压抑如狂。

图片

事实上,就算黄盖没有诈降,周瑜没有火攻,曹操也撑不了几个月,正如王夫之所言:“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最后恐怕还得往北方陆路败退。这是因为前后的长江航道都已被周瑜水军控制,曹操若由水路经巴丘撤退,逆流而上行驶缓慢,只会被吴军围追堵截,恐怕败的更惨。

而从陆路败退的话,那数千战船总不能留在岸边资敌吧,曹操恐怕仍得咬咬牙自己放火全烧掉。而那七八万荆州水军也是麻烦,他们当初投降大多是因为被逼无奈,一旦曹操败退威名扫地,他们恐怕转身就会投降旧主刘琦、刘备(注10)。

图片

所以这“火烧赤壁”,曹操其实得感谢周瑜才对。周瑜提前帮曹操下决定,避免了更大损失,还帮忙选时间选风向,出工出力出柴草火油,烧船烧人除后患,简直就是无微不至。

读史至此,我不禁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黄盖以诈降烧船,或许就是曹操主动放进来。如此便正好有台阶好退兵,免得骑虎难下,越拖越惨,若让瘟疫继续蔓延,再死几个名将重臣;再加上断粮危机,荆州兵再一哗变,内外夹击,曹军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曹魏的基业也会毁于一旦!况且此时孙权正趁虚攻打合肥,曹操虽已派了一千虎豹骑前去增援,恐怕还是不够,早点北归去顾好合肥才最重要。

真相若是如此,赤壁之战的很多疑点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首先,黄盖诈降漏洞百出。黄盖是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少孤家贫,是穷地方的穷人,因董卓之乱随孙坚起兵,跟着他一路南征北战,后来又跟随孙策和孙权,屡立战功,累迁至丹杨都尉,按黄盖的话说,他是孙家的三代老臣,“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之所以投降曹操,只因为曹操人多,所以“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但这讲不通,因为当时曹操水战失利,又士卒饥疫,早已没了当初“治水军八十万”顺江而下的恐怖气势,黄盖这么说,更有点像在灌迷魂汤,根本不能信。况且依三国军制,将士在外征战,家眷都要留在后方做人质,所以三国的降将大多是被逼而降(如于禁、黄权)或是和平时期举家投降(如韩当之子韩综),很少有临阵倒戈的例子。就连曹魏的皇亲国戚夏侯霸,降蜀后其子都被流放乐浪(今朝鲜平壤),黄盖若临阵降魏,其后方家属的命运可想而知。一个孙坚时的东吴老将,这么拼为曹操,也不知是图啥?

所以,曹操对这件事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但既然曹操已怀疑黄盖有诈,为何不在黄盖来降时先派船只前去接应查实,反而通报全军不要阻拦(注11),坐视这“恐怖分子”冲到近前自爆呢?这完全不似一个多疑奸雄的行事作风。为了能说清史书上的这个漏洞,小说家罗贯中便干脆脑补了一个“周瑜打黄盖”的SM情节,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黄盖的降船竟特意用红色篷布盖上装满柴草的船舱,简直就是欲盖弥彰(注12)。就算曹操一人秀逗了,曹军那么多谋士、大将,怎会一个都不加防备?

另外,罗贯中还脑补了一个庞统献连环计的桥段,想让这把火烧得更爽。但在正史中,庞统此时还未登场,更不可能去曹营献计;并且,史书中也从未说过曹操有把自己的船全用铁索连起来,只是说“操军船舰,首尾相接”(《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而已。我们想想也知道,曹军有艨艟斗舰数千艘,要把他们连起来得用多少铁索?临时打造怎么可能?而之所以“首尾相接”,只是如前所述,因该地水流情况复杂,曹军驾船技术太差,想要将数千艘船按“停车位”停好也挺难的,乱七八糟挤在一起,岸边还有很多易燃的芦苇,黄盖看了觉得不用火攻,简直对不起自己的脑子。但应该说明的是,曹军船队并未真正上环,想要一把火全烧掉是不可能的,后面的船见势不妙完全可以开走。但是,曹操本就有心烧船,所以干脆就坡下驴,“烧其馀船引退”。(《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图片

顺便说一下,罗贯中脑补的连环计这个情节,大概是受了朱元璋火烧陈友谅连环船的影响,罗贯中正是元末明初之人,他们大概处在同一时代。

最后,关于那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一般认为那是周瑜天气预报的功劳(利用西伯利亚冷高压过境的四五天)。但我详细查阅当地气象学资料后发现,赤壁一带的冬天并非偶尔有东风,而是经常有东风,而且非常规律,大概只要冬至(农历11月27)过后,太阳开始北移,白天季风从北方南下,遇到神农架高山及赤壁高峻江岸阻挡之后,就会形成冷高压空气,反射成为风力较大的东风。而到了晚上,东来的湖陆风更大(注13),周瑜水军由东而来,虽然是逆流而上,却是顺风而来,所以速度与机动性大大胜过曹军,此时顺风放火,简直不要太爽。所以,在这个东风肆虐的冬天夜晚,黄盖突然来降,火攻意图极其明显,曹操绝不可能看不出来。

况且,赤壁之战曹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并未损失一员名将、一位谋士,可见这是早有准备的撤退。而那些“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荆州水军,其实都是被曹操早已抛弃的炮灰。经此役后,曹操十余万大军,十万驻扎在岸边营地的北方兵虽因饥疫折了一半,终归还剩一半;可七八万驻扎在船上的荆州水军大多被“烧溺死”,即便逃回岸上的,也大多被曹军主力“所蹈藉”(注14),伤亡殆尽,以至“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三国志·魏志·刘表传》)的荆州竟变得“荒残不堪,人物殚尽”(《三国志·蜀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悲剧啊!

图片

其实,对于周瑜来说,派黄盖诈降应该也只是一个战术试探,能成最好,能尽快结束战争;不能成的话,周瑜应还有其他后备计划;总之这场战争已经赢定了,只不过战果和时间的差异罢了。至于那可怜的八万荆州兵,东吴既然得不到,周瑜大概也不想留给刘备刘琦吧,所以无所谓了。

数年后,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也证明了这一点。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既然是曹操写给孙权的信,当不可能有假,毕竟是两国之间的国书,若是胡说八道,恐徒惹敌国笑柄。综上所述,周瑜火烧赤壁,其实是曹操故意让他烧的,目的是避免更大的损失,并借此清理亲刘的荆州兵。曹操不愧是一代奸雄,此壮士断腕之恐怖谋略,简直令人发指。

图片

注1:陆口,位于今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三国赤壁之战前俗名“凤山监”,古隽水(陆水)河环流数里在凤山监分岔形成两条支流,岔口处形似刀口,又俗称“刀环口”。《湖北通志》记载:“蒲矶山(界石)在陆水入江之处,陆口亦谓之蒲圻(矶)口。”

注2:船艄即伸出舷外的甲板。船舶增艄,可以在原有尺度条件下扩大甲板作业面,相对减轻船舶航行中的纵摇或横摇,增强其平稳性。

注3:安装在船尾的舵,用于控制船尾在水中的位置和方向,有些船还进一步形成了船尾的舵楼,也就是驾驶舱室。这是中国人的独创,西方只用两只舵浆控制航向,直到1200年前后,尼德兰地区的船工才制造出艉舵。事实上,直到明朝初期,中国远洋航海技术都远远领先于西方,直到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明朝政府才由于内部的权力争斗,宣布停止了一切远洋航行,郑和的航海档案资料、宝船图纸,也都被烧毁;那些规模浩大的宝船,也被明朝同时销毁。此后西方的航海技术才渐渐赶超了中国。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霍布森在其著作《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中也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是最伟大的航海者,他们拥有远比世界其他地区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比较的结果是让人窘迫的。当西方最终赶上他们的时候,也仅仅是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改良了他们的发明。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在能想到的每个方面,欧洲人使用的船只与中国相比都相形见绌,甚至晚至1800年。”

图片

注4:《三国志·吴志·吴主五子传》引《吴书》曰:“(孙)和之长沙,行过芜湖,有鹊巢于帆樯。”帆樯也就是挂帆的桅杆,上面竟然能筑鸟巢,应不会太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更有“大樯一枚长七丈”的记载,七丈合今16.75米,足见其高耸,故古人有“云帆”之谓。李约瑟说:“中国远在欧洲之前懂得用前后帆的系统御风而行,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在中国航海史上从未用过多桨奴隶船。”

注5:重板技术,就是用无数块板材拼装船身的技术。这种木船结构,木板交错重叠,可以大大的加高加大加固船体。

注6:《太平御览》卷771引万震《南洲异物志》:“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牍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

图片

注7:《太平御览》卷771引康泰(孙权中郎,曾受命出使扶南即今柬埔寨)《吴时外国传》:“从迦那调州(今缅甸西南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大秦国也。”服虔《通俗文》:“吴船曰艑,晋船曰舶,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者是也。”

注8:见《孙子兵法·九地篇》“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为圯地。圯地则行。”

注9:见《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注10: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汉献帝》对此亦有精彩评论:“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重以戴先主之德,怀刘琦之恩,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

注11: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注12: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

注13:所谓湖陆风,即与大湖相邻地区的一种气候现象。由于白天太阳照射和夜间冷却的温差问题,白天风从湖面向陆地方向吹,晚上风向湖面方向吹,这被称为“出湖风”和“进湖风”。湖面越大、晴天连续的时间越长(日照时间越长),湖陆风现象就越明显。而赤壁的西面便是一个巨大的云梦泽、以及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等诸多中小湖泊,所以到了晚上,进湖的东风更烈。

注14: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及《三国志武帝纪》“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美国进入紧急状态 美军收到了南下命令
歼36二号机?机头空速管取消 进度有点吓人
中国新一代核潜艇 补上最后一块短板
福建号航母的终极杀招是它?
054B首舰在青岛服役 未来或造50艘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美国进入紧急状态 美军收到了南下命令
歼36二号机?机头空速管取消 进度有点吓人
中国新一代核潜艇 补上最后一块短板
福建号航母的终极杀招是它?
054B首舰在青岛服役 未来或造50艘
中美航母都已经过时 俄罗斯才掌握真正技术
光吹不行 俄官方报告开酸中国海军
歼-36居然能带8枚霹雳-17性
川普上任 传印度将开第一枪
印度机器狗亮相,和中国有多大差距?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