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国防科技大学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因病于逝世,享年89岁。
高伯龙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很快成为该领域的理论权威和领军人物,为我国在激光陀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作出了突出贡献。高院士离世后,网友纷纷感慨又一位“扫地僧”走了!
激光陀螺技术对于现代武器装备可以说是不可或缺,有了它我国得一个个导弹家族才能百里、乃至“万里穿杨”。今天,北国防务就来说说激光陀螺技术。
对于现代武器装备来说,导航和制导系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无论采用哪几种导航和制导系统,惯导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每一种武器装备都必须装备的。
这是因为惯导系统可以既不接收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仅凭借自身就可以实现自主导航。因此,目前各型武器装备在研发中都把惯导系统作为最基本的导航和制导系统,再辅助以卫星定位、地形匹配等其他方式,实现复合导航和制导模式。
惯导系统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陀螺。以往惯导系统采用的都是机械绕线陀螺,而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斯佩里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环形激光陀螺试验装置,激光陀螺这一新技术才姗姗来迟。
相对于机械陀螺,激光陀螺的优势在于体积小、结构简单、工作寿命长、响应快、成本低,而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好。当然,其缺点在于精度不如机械陀螺,但是对于不同的武器装备来说,要求的精度等级也是不同的。因此,激光陀螺可以根据要求对精度进行调整,这也是其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激光陀螺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虽然距离美国第一台环形激光陀螺试验装置出现时间不远,却是完全从一片空白开始起步,平地起大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以高伯龙院士为首的国防科大团队经过20余年的艰苦攻关,最终突破这一技术瓶颈,足以令世界为之瞩目。
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研制成功后,以高伯龙院士为首的国防科大团队很快就于1999年将这一国内顶尖技术转让给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两大集团,使得我国“东风”系列弹道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长剑”巡航导弹等一系列尖端导弹武器得以用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陀螺。
如今,激光陀螺也不再是导弹武器的专利,在航空、航海以及地面武器装备等领域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我国自主研发的激光陀螺也更为多样化,从最初的氦-氖环形激光陀螺仪到光纤陀螺仪、集成光学陀螺仪等,都陆续出现和投入应用。尤其是光纤陀螺仪的研制成功,使得我国主战坦克、自行火炮等地面武器装备也进入到了惯导时代,对于战斗力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