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歼20踹门能力如何:信息技术水平已超F22但稍逊F35
www.wforum.com | 2017-12-18 20:14:27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假设“破网”说法是按照上述的严格定义推敲的,那么基本可以确定目前的歼-20具备了攻击上述几类目标的能力,总结起来,这些目标为下列7类:防空截击机;防空导弹、末端防御系统;地面雷达、无源探测地面站;通信线路;地面指挥所;数据链地面站;预警机。

  战斗机对这7类目标实施攻击时的性能和战术要求往往是不同的,需要分别探讨,才能反推出歼-20可能具备了那些新的能力。第一类目标防空截击机。这类目标一般处于防空体系情报保障范围的最边缘,是防空作战的第一道防线,防空组织者一般使用部署在一线、二线等靠前机场的歼击机来承担任务,目前全世界的空军技术水平而言,一般是二代机和三代机组成的混合编队,质量相比承担进攻任务的高性能歼击机略差(因为防空作战者往往还需要承担空中进攻作战任务)。

  这些飞机由于天然不具备隐身性,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就被解放军预警雷达所发现,歼-20几乎可以在电磁静默的情况下对其发动隐蔽攻击,对手几乎没有任何反抗之力。在预警雷达无法保障到的区域,歼-20则可以试用机载雷达实施侦察和锁定攻击,但是否会泄露电磁信号被敌定位取决于敌电子战设备的技术水平。显然这项能力是隐身飞机都会普遍具备的,没有新奇之处。

  第二类目标防空导弹、末端防御系统。这类目标往往是机动的,目标位置并不固定,需要根据临时探测得到的情报来确定打击方案,打击难度非常高。此外,防空导弹和末端防御系统是成一整套存在的,既包含雷达系统也包含武器系统,飞机对它们实施攻击时也包含袭击雷达系统和袭击武器系统两种方法:袭击雷达系统时一般会使用反辐射武器根据雷达波照射方向寻迹攻击。但对于歼-20而言,目前我军配备的所有反辐射导弹都过大,在弹仓内挂载不现实,但若挂载在外挂架上则会极大的影响隐身效果,这种方案实际上并不可取。因此,这种方法不太可能是张昊所言的“踹门”功能所指。

  另外一种袭击方法是使用机载传感器固有的电子支援测量系统(ESM)被动地测量辐射源所在位置,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后使用常规空地武器袭击之,这种作战方法对飞机ESM的制造水平要求相当高。因为被动探测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传统方法里,必须由多架飞机联合测量才能达到较为精确的结果。但联合测量结果只能通过高速的机间数据链实现歼-20小队共享,再由长机的计算机通过结三角函数得到结果,这样的方法以往只有美军F-35和俄罗斯配备希比内系统的战斗机能实现。

  如果歼-20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意味着歼-20的ESM软件系统机间数据链共享信息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是十分震撼人心的。袭击武器系统的难度要比袭击雷达系统的难度大的多,这是因为武器系统往往经过了伪装和背景色融为一体,且不主动发射电磁波,与雷达系统的间距也往往较远,不可能由几枚弹药同时杀伤。

  要杀伤必须首先做到精确发现,这时候就需要飞机使用两类对地观测传感器:一是合成孔径雷达,二是光电搜索和瞄准设备。前者的优势是可以全天候作业,后者的优势是搜索和瞄准精度更高。实际上,歼-20机头下方本身就有光电侦察设备安装窗口,具备光电搜索和瞄准的能力不容置疑。唯一需要探讨的是歼-20雷达是否具备合成孔径雷达模式。F-22的AN/APG-77和F-35的AN/APG-81机载火控雷达均具备合成孔径雷达模式,且扫描波束窄、精度高,可以对某一精确的地形、景物精确成像,一般伪装防护都不能逃脱其法眼。歼-20使用的雷达与该两种雷达同体制,即均为有源相控阵,具备形成高精度的对地扫描窄波束硬件条件,而软件方面的各类合成孔径雷达滤波算法我国早已掌握。

  这就说明,歼-20的雷达很可能也具备了这一能力,可对地面实施精确扫描成像,进而攻击地空导弹、末端系统的武器分系统。从这个目标类型可以得出结论,歼-20的 ESM具备高精度侧向能力、机载火控雷达可能已经具备合成孔径模式。

  第三类目标地面雷达、无源探测地面站的攻击方式、装备要求与第二类目标的要求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地面雷达的攻击难度稍小,因大量的大功率主力雷达都是以雷达站的形式存在,坐标固定,不需要战时临时情报探测,只需要歼-20将其置于机载空地武器射程内即可完成打击。只有少部分的机动、隐蔽雷达需要采取和打击地空导弹雷达相同的ESM联合定位战术。需要注意的是,地面雷达附近往往密布各种地对空武器,这是歼-20规划战术任务时所必须注意的。

  第四类目标是通信线路。分为有线通信线路和无线通信线路,军用有线通信线路往往由深埋地下的国防光缆组成,不会对外泄露电磁信号,欲对其攻击除非提前得知位置所在地,并使用钻地炸弹轰炸方可起效,这种作战任务对情报要求太高,难度极大(必须知道光缆埋藏的精确位置、深度、介质等),且修复较为容易(当地政府驻地光缆维修人员即可完成),一般不在空中作战选择之列。但有线通信线路总是存在路由节点,这些节点往往与信息处理中心配套存在,需要很多维护作业,无论部署于地上还是地下,均会以一个较为明显的建制单位形式存在,对于情报侦察保障需求较小,因而在战时可由隐身飞机携带钻地弹药攻击之。如果歼-20可对这种目标发动攻击,就意味着歼-20是可以携带具有钻地炸弹能力的。

  第五类目标是地面指挥所,按照指挥层级,指挥所一般分为战术、方向和战役指挥所三级,均存在预备指挥所、基本指挥所和地下指挥所、机动指挥所四类,战时一般使用地下指挥所,防护程度战役指挥所最强、战役和战术依次降低。无论攻击哪一类指挥所,都对情报支援的要求极高,这是因为指挥所布设不但隐蔽,其发射天线和真正的指挥所建筑往往是分开配置的,而让歼-20这种飞机去测量雷达信号辐射源的具体位置是现实的。

  但测量通信信号则不现实,原因在于通信信号频带宽、定向性较弱,雷达信号定位采取的三角定位法侧量时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因而只有专用的电子侦察机、电子侦察卫星和其他侦察手段配合起来后才能准确得知具体位置,且作战时往往需要投射钻地弹药才能达到作战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歼-20很可能实现与后方指挥所无障碍传递情报信息,而并非如美国人所言是一个一作战就失联的“信息孤岛”。不过这种信息互联分为战役级和战术级两个层次,歼-20是否突破了战术层次的信息互联达到F-35的水平,在没有更多的信息前还不能过早推断。

  第六类目标是数据链地面站,该目标一般是用于地空联系的网络节点,可以把存在于光纤中的信息以编码信号的形式发动给歼-20的空中数据链终端,是实现地对空指挥的关键设施。这种目标与指挥所类目标有很高的相似性,但防护性能较弱,位置比较明显,一般由侦察平台在战前和战时通过多传感器联合侦察,将处理后的信息传输给歼-20。

  第七类目标是空中预警机。地面雷达引导地面防空作战兵力实施作战时,由于对低空目标发现距离偏近,不能有效防御低空突防战术,容易遗漏空情,因而预警机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信息节点,一旦预警机被打掉,几乎所有飞机都可以打开低空突防通道,对于“踹门破网”作战极为关键。歼-20具备天然的隐身能力,可缩短预警机发展距离,且作战半径有2000千米,因而就有突袭敌空中预警机的可能性。简单的计算也能证明这种战术的可行性。歼-20的隐身设计主要针对机载火控雷达的X波段和预警机机载雷达的L、S波段,一般来说,预警机雷达探测距离要稍远于机载火控雷达,但这却不是由于预警机雷达辐射电磁波波长较长导致的,而是预警机雷达的辐射功率较大。由雷达方程可知,功率1/4次方和探测距离成正比,预警雷达的功率一般在机载火控雷达功率的5倍左右,折算得知,预警机雷达的探测距离约为战斗机的1.5倍左右。

  机载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约为120千米,针对RCS=3平米目标,普遍认为歼-20的隐身性能在0.05平米左右,通过计算得知,其在预警机面前最大被发现距离约为72千米。而歼-20则可以通过ESM设备在72千米外就大致确定当前预警机的距离和方位,在接近72千米距离时,开加力以最高速冲刺40千米至霹雳-12不可逃逸区,发射导弹攻击预警机,整个过程只需要1分钟,预警机护航编队根本来不及反应,这对任何国家的空中作战体系而言,都是极具威胁性的。

  综上所述, “踹门破网”就是歼-20的隐身能力、机载ESM具备高精度被动电子支援测向能力,火控雷达具备合成孔径模式,数据链系统至少实现了战役层次的信息传输,具备携带钻地类弹药攻击目标的能力。如果这些推断均不出差错,那么证明歼-20可能在信息技术上超越了F-22,只是稍稍次于F-35而已。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俄军损失巨大!让中国空军战力也受质疑
2000枚航弹夜袭 俄乌进入“低成本绞杀”战
600万枚导弹,俄罗斯最大外援是谁?
日本舰船将停靠云壤 洪玛奈对华称呼变了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俄军损失巨大!让中国空军战力也受质疑
2000枚航弹夜袭 俄乌进入“低成本绞杀”战
600万枚导弹,俄罗斯最大外援是谁?
日本舰船将停靠云壤 洪玛奈对华称呼变了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
中国新型微型无人机 外观非常科幻
搭载六代舰载机 中国10万吨核动力航母问世
日本暗藏灭国大招:隐形杀手正默默崛起
中国卫星成为美国“红海惨败”的遮羞布?
若乌军获金牛座远程导弹 俄将对德实施斩首
热门专题
1中印冲突2天安门阅兵3中国航母
4神舟航天5南海仲裁6南海局势
7两会8中国陆军9中国海军
10中国空军11军事文学12核武二炮
13中国军工14军史钩沉15惩越战场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