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引进的俄各种导弹 堆在仓库中等报废? | |
www.wforum.com | 2025-02-12 22:58:12 地球村谈资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正处于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转型期。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而言并不友好,西方国家的武器禁运使得中国的海军建设一度陷入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成为中国海军的主要武器供应商,提供了包括“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基洛级潜艇、各型导弹等一系列先进的武器装备。 这些俄制武器在当时被视为中国海军急需的“宝贝”,是解救中国海军现代化困境的重要武器。 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曾被誉为“宝贝”的俄制导弹装备,大多数已被中国海军淘汰,退居二线,甚至堆放在仓库中等待报废。 俄制导弹的引进背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面临着国际军售禁运和技术封锁的巨大挑战。 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武器禁运,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在军事装备现代化方面面临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周边国家海军力量的迅速崛起,特别是美国的海军力量以及台湾地区的军事建设,令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步伐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后的继承国,因其本身经济困境和军工产能过剩,成为中国海军在这一阶段的首要武器供应国。 从1992年至2006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包括导弹、驱逐舰、潜艇等,这些装备在当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 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网站表示,在苏联解体后的15年内,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20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例如,中国海军在90年代初期急需一款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以提升防空和反舰能力。 而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艇,如051型驱逐舰,技术老旧,远远无法满足防御美国航母战斗群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的“现代”级驱逐舰成为中国海军的首选。 通过与俄罗斯的谈判,中国购买了包括“杭州”和“福州”号在内的四艘“现代”级驱逐舰,并且将其装备上了当时最先进的“白蛉”3M80超音速反舰导弹。 同样,1992年,中国空军也在俄罗斯的苏-27和苏-30战斗机的帮助下,实现了从第三代到第四代战斗机的跨越。 这些俄制武器的引进,帮助中国海军和空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弥补了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也为中国日后独立的军工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引进俄制导弹时,中国海军着眼于两点:一是弥补现有装备的技术空白,二是通过引进先进武器系统来为自主研发奠定技术基础。 俄制导弹,如S-300防空导弹、3M80超音速反舰导弹等,尽管在西方看来已是过时,但在中国海军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些导弹的性能已足够应对当时的战略需求。 S-300防空导弹系统的引进,填补了中国海军在防空领域的空白,使得中国海军能够有效应对来自空中和反舰导弹的威胁。 S-300系统以其强大的防空能力,在当时的中国海军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系统不仅提升了中国海军的防空能力,而且为中国研发更先进的防空系统,如“红旗-9”导弹,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引进这些武器,中国不仅迅速增强了海军的战斗力,还获得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和经验,为后续的自主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俄制导弹的性能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引进的俄制导弹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技术和性能方面。 虽然在当时,这些导弹被视为非常先进,但随着中国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俄制装备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中国海军的“航母杀手”,3M80导弹曾是中国海军的重要武器装备之一。 它具有超音速突防能力和较远的打击射程(100公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被广泛看作是中国海军反击美国航母的利器。 然而,实际操作中,这款导弹暴露出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射程过短,远未达到对抗美军航母的实际需求。 其次,其高昂的维护成本和对发射平台技术要求的复杂性,也使得中国海军在后续的装备采购中逐渐放弃了这款导弹。 最终,3M80导弹的使用规模并未扩大,且很快被更为先进的国产导弹如“鹰击”-12所取代。 作为另一款曾被引进的俄制导弹,3M-54E反舰导弹具有较强的末端突防能力。 理论上,它的射程可以达到400公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出口型的3M-54E却由于俄罗斯方面的技术削减而大幅缩水。 射程被限制至220公里,精度和战斗部的威力也远不足以对抗大吨位舰艇,尤其是航母级目标。 这使得中国海军逐渐将目光转向自主研发的“鹰击”-18潜射反舰导弹,后者不仅具备更强的打击力和抗干扰能力,而且射程也比3M-54E长得多。 除此以外,作为现代级驱逐舰的防空武器系统之一,“无风-1”舰空导弹系统最初引进时,因其性能相对较强而被视为海军的得力助手。 然而,这一系统的射程和拦截目标数量有限,使得它在面对多目标攻击时显得力不从心。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海军发现,依赖“无风-1”舰空导弹无法满足复杂海空作战的防空需求。 国产化的崛起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俄制导弹逐渐暴露出无法适应中国海军需求的缺陷。 因此,在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领域,中国通过自主研发,逐步突破了技术瓶颈,推出了“鹰击”-12、“鹰击”-18等新型导弹,性能大幅超越了俄制装备。 与俄制3M80导弹相比,“鹰击”-12不仅射程更远,而且具备了更强的突防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尤其是在面对美军复杂的防空网时,具备了更大的作战优势。 以“鹰击”-12为例,这款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400公里,相比之下,3M80的射程仅为100公里。 “鹰击”-12的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也有显著提高,使其在现代海战中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成为中国海军的核心反舰武器。 在防空领域,中国海军研发的“红旗-9”防空导弹,凭借其先进的导引头和更高的命中率,逐步替代了俄制S-300防空系统。 “红旗-9”不仅具备了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而且能够同时应对多个目标,是中国海军防空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国产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性能上,更在于技术上的可控性和后续的成本优势。 国产导弹相比俄制导弹,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海军的实际需求,并且在后续的维护和更新方面更加便捷。 特别是在技术自主可控方面,国产导弹为中国海军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以“红旗-16”中程防空导弹为例,该导弹采用了更先进的雷达技术和火控系统,在抗干扰能力上远超俄制“无风-1”导弹系统。 此外,国产化的导弹还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为中国海军提供了极大的经济优势。 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依赖于对外引进武器,更重要的是依托自主研发,打造了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武器装备。 随着中国军工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海军不仅在舰船、潜艇的研发上取得突破,在导弹技术、战机研发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海军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继续推动国产化进程,特别是在防空、反舰和潜艇作战领域。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导弹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俄制装备,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全自主的武器体系。 随着中国军工科技的不断提升,中国海军的导弹系统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未来的中国海军,将不再依赖外购武器,而是完全依靠自主研发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形成强大的海上作战能力。 结语从俄制导弹的引进到自主研发的崛起,中国海军经历了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尽管俄罗斯的导弹系统在当时为中国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但随着国产化进程的推进,俄制武器逐渐退出一线,成为历史的象征。 这段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引进固然重要,但最终的实力来自于自主创新,只有持续的科技突破,才能真正保证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 |
官方暗示新型战机将服役 无可争议的世界第 |
![]() |
被盯上了!美军隐形技术被北京破解 |
![]() |
埃及敲定40架歼10C,配霹雳15导弹 |
![]() |
火箭军“地下核长城”曝光 警告意味明显 |
![]() |
俄乌冲突3周年:双方综合伤亡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