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天的血火地狱:6千德军如何击败5万苏联红军 | ||
www.wforum.com | 2009-04-10 12:04:05 一、二战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巴巴罗莎”行动,是一场旨在摧毁苏联共产主义政权,在辽阔的东方谋取新的生存空间的大规模入侵。以地处欧洲中部的德国来划分,这片战场即为著名的“东线”,它也是整个二战过程中最为血腥和残酷的战线,苏德两国军队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尽心了五年你死我活的争夺。战斗的激烈程度对任何军官与士兵的神经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德军中,官兵们都以在东线服役为荣,因为这代表自己已经历过严峻的考验;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东线服役又意味着噩梦,其巨大的人员消耗里所有人望而生畏,所以德军中如果说将某人“送往东线”,那就无异于宣判了他的死刑。 但是在“巴巴罗莎”行动的初期,却是以德军的高歌猛进为主旋律,战斗的主要特点就是德军于夏秋季间,在俄国阔的推进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大规模的包围及歼灭战。比如在基辅(Kiev)合围战中德军一次就俘虏了苏联红军六十六万五千人。另外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Vyasma—Briansk)口袋中,又有六十六万三千名红军被俘。这还只是德军在1941年秋季进行的许多合围战中的两个而已。
1941年11月1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共计180万人开始发动“台风”作战行动,目的是向苏联首都莫斯科进攻并将其占领,但攻势在严酷的冬天及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军预备队前面很快停滞,这些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军官兵对严寒毫不陌生,他们被红军最高统帅部从远东地区调来配置到西线。德军的攻势刚刚停止,苏军立即发动了反攻。在大规模的反攻中苏军官兵不断的推进,在开阔的大草原上碾碎并消灭德军部队,但红军最高统帅部对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兴趣显然超过了收复失去的领土,特别是对未来的攻势能起到重要的战略与战术控制的作用的区域,如道路枢纽、通信中心和桥头堡,大多还在德军手中。 苏军的坦克和骑兵部队一路向西挺进,迂回撤退中的德军部队的侧翼并包围他们。现在已经不是大规模的红军被德军包围在口袋里,而是大量的团、师甚至军以及的德军主力部队。这些部队是从莫斯科的大门口撤退回来的,很快这样的战术撤退却就演变成为一场战略撤退,并且很有可能再次演变成一场兵荒马乱的大撤退。不过局势在希特勒的一道强硬的命令下没有恶化下去,元首命令他的士兵不许再后退半步,就地转入防御,将部队配置在一些战略要地和城镇周围使其变成一个个“刺猬 ”。这道命令有三个目的:第一,建立“刺猬”要塞将使德军向西方的败退马上停止;第二,把坚住了这些重大的战略与战术要地将能够抵挡住红军的进攻;第三,在达到前两点目的之后,苏军的挺进将会迟缓下来。尽管希特勒的抵抗命令造成了德军巨大的伤亡,但毋庸置疑的是该命令在当时的混乱局势下确实为一道正确的决定,它使德军避免了像当年的拿破仑大军那样一溃千里。德军根据命令指示建立的像棋盘一样星罗棋布的防御阵地成为了阻碍苏军前进的重要角色,尽管效果只是暂时性的,它只能短暂的延缓敌人,但是这样的局势能够使希特勒将东线的部队再次组织并激励起来,重新面对苏军为重演最初反攻时所取得的胜利而发动的冬季攻势,此时苏军已经不可能再取得在12月初十那样大规模的胜利了。 在1942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时,苏军的进攻再次发起,加里宁方面军(Kalinin Front)的一支主力——第3突击军团(3rd Shock Army)向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进行突破。于1月8日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布施上将率领的德第16集团军在连续的压力下被迫开始撤退,使得苏军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从1942年2月18日到4月21日仅两个月的时间,第16集团军的第2步兵军整个大军约10万人被苏军包围在迭米扬斯克(Demjansk)地区。在被迫后撤100 公里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包围和分割的危急情形贯穿了整条东线的德军防线,发生在无数个德军单位身上。第3突击集团军的其中一个目标是位于洛瓦季河(Lovat)与昆压河(kunya)河交汇处的小镇——霍姆尔(Cholm),在周围一大片都是难以穿行的沼泽地带中间,只有一块坚实的硬土地,霍尔姆镇就坐落在上面,这里不但是唯一一条穿越沼泽的陆地桥,而且还是两条南北向与东西向道路的交叉点。穿过沼泽的这个陆地桥与两条道路到了春天会成为一块跳板,无论是德国人或苏联人在将来都要用到它发功任何战略性行动。从德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个战略要地更是不可放弃的,因为每一个这样的要地都能对被包围在迭米扬斯克第2步兵军发起救援行动。更重要的是,霍姆尔还位于希特勒计划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发动第二次进攻的发起线上,如果这里落入苏军手中将对未来的进攻行动不利。考虑到该地的重要性,希特勒决定将其归入他署名的“防守至最后一人”命令中必须死守的地区名单里。 因此围绕着霍姆尔这个不起眼的小镇,交战双方都制定了重大的作战计划。 应势而生的“舍雷尔战斗群” 在叙述这场战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两军在此地的实力对比情况。 首先是苏军,第3突击集团军是红军最高统帅部于1941年12月用大本营预备队改编组建的,其中包括从西伯利亚调来的部队,司令官为马克西姆 阿列克西耶维奇 普卡耶夫大将(Maksim Alekseevic Purkaev)。 组建后,从莫斯科郊区移防至奥斯卡什科夫地区,并转隶西北方面军。接管第4突击集团军防御地带和部分部队后,开始冬季反攻准备。1月初编入加里宁方面军,在随后发动反攻时的全部实力为:人员51500名,坦克35辆,火炮142门,迫击炮347门。 步兵部分编有第23、33、257和391步兵师,第20、27、31、42、45和54步兵旅,还有第63、65、78、79、80、220、221独立滑雪步兵营; 坦克与机械化部队分为:第146、170独立坦克营; 工兵方面分为地110独立工兵营、第299、469、690、1296、1334独立野战工兵营。 另外还得到了第7混合航空师的空中支援。第3突击集团军当时分兵三路向不同方向进攻,中央一路以马卡杰夫大校指挥的第33步兵师为主力的突击其矛头直指霍姆尔。 德军方面,与第2步兵军一样同属于第16集团军的德第39装甲军由冯 阿尼姆将军(Von Arnim)指挥,他们是在苏第3集团军的猛烈进攻下退却之时,留下了一小规模的守军继续驻守霍尔姆。39装甲军认为这个小镇会被苏军从四面包围,但相信这样的包围指挥持续一两个星期。如此乐观的估计是因为军长阿尼姆相信德军很快会发动一场集团军级的大规模反攻。在他的想法中这将只是一次短暂的被围,而留在霍姆尔的大约3500名守军将足够阻挡住敌人的进攻。在战斗最初期的动荡阶段又陆续有许多不同的德军单位在极度匆忙中聚集到这个小镇。战史学家 Klietmann博士根据查阅的资料相加后得出,包围圈中的德军总人数大约为5500人。而不同的资料又有着不同的记载,另外一名研究家 J.Harrman得出的数字是6200人,由于战场的复杂及各种资料的来源不同,所以以上数字可能存在一定的错误,但是我们可以推算出德军的守备人数,估计在5000—6000人之间,5500人左右。守卫在这里的部队先是被冠以“要塞群”的名称,后来被改为“战斗群”,他们的指挥官为原来率领第281“保安师”(281st Security Division)的西奥多 舍雷尔(Theodor Scherer)准将。 这个战斗群的一些主要铸成单位为: 第123步兵师第416掷弹兵团、第123炮兵团; 刚刚到达东线的第218步兵师的部分单位(第386掷弹兵团团部与386掷弹兵团第13、14连) 第329步兵师第553步兵团; 第8山地轻型突击队(指挥官斯佩塔勒上尉 Spittaler); 第65预备宪兵营; 第1空军野战团残部; 另外还有一支不知名的海军船员单位;在整个包围期间,除了以上所讲到的主要德军单位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单位或残部也在包围圈之中,这些单位的总数超过60支,规模有大有小,有的是从包围时期就在其中的,有的则是后来加入的,比如德国空军第172特别轰炸机联队(K.G.Z.B.V 172)的人员,这些滑翔机驾驶员就是后来空运补给过程中留在包围圈内的。 以下是我们介绍的这支混合战斗群的主要主挥官的名单: 指挥官: 西奥多 舍雷尔准将 战斗指挥: 约阿尼斯 马尼提斯中校(Johannes Manitius 防守指挥) 弗雷赫 汉斯 冯 博登胡森中校(Freiherr Hans von Bodenhausen 指挥反攻 炮兵观测: 菲斯特中尉(Feist 第536重炮兵营派驻) 约阿希姆 迪特曼少尉(Joachim Dettmann 第218炮兵团派驻) 医护: 奥克 奥伯莱兹医生(Ocker Oberarzt) 胡克医生(Huck) (注:这份名单并未将干战斗群的指挥人员全部包括在内,只为德军在防守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职位) 105天血与火的地狱 遵照元首的命令,阿尼姆指挥第39装甲军主力部队在霍姆尔西南不远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刺猬”阵地,并计划保持住一条能与霍姆尔镇中的“舍雷尔战斗群”进行直接接触的陆地通道。定期组织武装运输队为他们送去包括食物、弹药、服装和马匹饲料在内的补给。但实际上只有第一支派出的武装运输队到达并返回,在这支武装运输队安然回到第39装甲军“刺猬”阵地的一个小时后,苏军的滑雪部队就封锁了第39装甲军主力部队与霍姆尔之间的道路,镇中的守军现在完全出于包围之中了。得知这消息后阿尼姆将军焦急万分,虽然自己还立足未稳,但他仍然决定以及派兵前往支援舍雷尔和他的部下,一支全副武装的战斗群马上被组织起来,展开对包围霍姆尔的苏军的进攻。由于坦克和装甲车都无法在冰封的道路上前进,只有德国步兵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艰难跋涉杀向敌人,可想而知这样的进攻收获甚微。阿尼姆将军深深的为守在霍姆尔的部队被包围感到痛苦不已,尽管他此时仍然相信这只是一次短暂的被孤立,可此时他也没有想到这次包围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了105个日夜,“舍雷尔战斗群”从此对外的唯一联系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了! 在镇中,舍雷尔准将迅速清查了一遍自己所面临的局面。目前他手下有限的人员能控制的最大区域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缺乏天然的保护,完全处于苏军的炮火覆盖范围之内。在与第39装甲军的陆地联系被切断后,目前他的战斗群只能依靠空军进行补给,而空投落点的不准确又使得大量的物资落到了俄国人手中。为了增加一种除了空投之外的补给办法,舍雷尔决定立即修建一条简易跑道供运输机起降。由于包围圈的面积太过狭小,跑道只能选在镇子西北部外围开工,这里位于两军之间的“无人区”,长度约1000米,宽地仅为25米。 由于苏军的包围圈与跑道距离十分接近,而飞机要在此降落的话就一定要低空穿过敌军阵地上空,目标巨大而且速度缓慢的“容克大婶”着实成为苏军的好靶子,第一批在此降落德国空军运输机马上就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因此降落的飞机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这条跑道几乎变成了Ju52的墓地。结果在战役初期前往霍姆尔起降的91 架Ju52运输机中,有27架在行动中损毁,损失率接近30%。空军飞行员将每次向“舍雷尔战斗群”运去补给运出伤员的飞行看作一种挑战,因为这么做无异于闯入鬼门关。 举个例子说明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运输机部队的勇敢:在1942年2月中旬,空军派出7架Ju52将一个连的德军增援部队运进包围圈内,他们的任务是,放下部队,然后再放上伤员起飞离开。所有运输机在降落过程中都遭到了苏军防空炮火的猛烈打击,其中有5架由于严重损坏无法起飞再返回原来基地。如此高昂的代价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德国空军后来被迫改变了战术,暂时还是继续使用原来空投补给箱的方式对“舍雷尔战斗群”进行补给,他们此时每天大约需要60个补给箱的补给物资。 霍姆尔于1月21日被合围之后,苏军第33步兵师就马上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试探进攻,并占据了镇内西部的一部分地区,但却无法一鼓作气渡过洛瓦季河。这几次小规模的进攻最主要的是探明此地守军的抵抗决心及计算防守者的获利情况,通过试探得知,别包围的这股德军虽然规模很小,但却不会轻易放弃,使得他们非得动用重炮和坦克强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第一轮的猛攻在1月23日正式展开。此时苏军第33步兵师得到了第 146独立坦克营(2辆T-34、11辆T-60和3辆火箭炮)的支援,首先在霍姆尔西面发动了坦克攻势,但被德军击退。接着又从东面发动攻击,然后又转向北面,最后从南面而来。在坦克进攻的同时,苏军炮兵还向镇内倾泻着密集的炮火,这样做是为了达到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将德国人隐蔽及避寒用的房屋通通砸碎,因为马卡杰夫大校认为如果将这些房屋摧毁后,德军很快就会因为没用隐蔽处而投降。 对所有武器进行清点以后,舍雷尔手下的军官们发现他们手中居然连一门反坦克炮都没有。其他的重武器就更不用提了,虽然有一支名为第123炮兵团的单位,可是这支部队已经在撤退的过程中丢弃了所用的装备,现在他们只能充当步兵来使用。缺少必要的重武器,那就意味着最后的防线在敌人坦克面前被无情的碾碎只是早晚的事。情急之下德军只好在一条主要街道的前端设置了两个路障,希望能够起到一点震慑作用,并有一名工兵在路旁设置了一个简易爆炸装置。当第一列苏军坦克纵队出现在视野时,街道两旁埋伏守候的德军都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睛看着前导坦克冲破障碍物并慢慢将其推到一旁。此时那名工兵点燃了导火索,火苗迅速沿着长长的引线直奔土制炸弹,一声巨响过后前导坦克被炸毁,其他坦克见状立即掉头逃跑了。“舍雷尔战斗群”取得了他们第一个小胜利。 几天之后的1月28日,守军听到了从防线外面传来熟悉的德国机枪的射击声。但是这并不是他们所期盼的解围部队,这些操着MG34射击的人是一个只剩下 200人的德军山地机枪营,他们是在苏军的冬季攻势中被分割而掉队的,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穿越了苏军的包围圈加入了“舍雷尔战斗群”的行列。这些新来的“ 援军”到达之后立即在当天发动了一次进攻,将已经占领了一部分镇内西部地区的苏军士兵赶走了并设法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立足点。 1月29日,苏军第3突击集团军的第391步兵师也赶到了霍姆尔地区,联合已经再次进攻了数日的第33步兵师,两个师规模的步兵攻势从圆形防御圈的四面八方向德军扑来。在室外只待上一个小时就已经几乎被冻僵,虽然十分希望能够尽快回到房屋废墟下的地下室里取暖,但德军仍然严阵以待,长时间地坚持着警惕苏军步兵的动静,以维系战线的完整。苏军步兵进攻的模式一成不变十分刻板,他们穿着醒目的褐色制服在皑皑白雪中排着密集的队形,端着枪一味的向前猛冲,这种自杀式冲锋使得德军能够躲在阵地前面筑起的雪墙后从容进行点射和扫射。另外有趣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苏军的进攻总是在德军意料之中的地域内精确的时间段里进行,所以在某个地域内的一轮进攻别击退后,德军知道那个地方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苏军将不会再进行另一轮冲击。这个规律使舍雷尔能够将他有限的作战人员从刚击退了一轮进攻的地方调离,前往他预料中苏军将要发动新攻势的地域。 德国空军对补给战术的改变时首先提出来的是空投伞兵,但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就被立即否定了,因为德军不想让这些精锐在这面积十分有限的包围圈里进行的残酷战斗中遭大巨大损失。另一个方法是用Go242滑翔机运载人员和补给物资在包围圈里降落,因为滑翔机是无动力的所以它的成本要比运输机便宜很多,即使遭到大量损失的话也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由于缺乏自卫武器,通常滑翔机会在晚上19时或早晨,这两个时间它们最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和击落。这些滑翔机为守军带来了他们最需要的药品、武器弹药等物资,还有增援部队。每当这些滑翔机在空中盘旋准别降落时,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和德军附近的阵地就会对跑道两旁的苏军进行火力压制,以免滑翔机在降落时遭到苏军的地面炮火的射击。这样的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性的,每次这样的任务都意味着要把滑翔机从名册上勾掉,再降落之后无法再驾驶上滑翔机的驾驶员也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步兵,与其他被围的部队并肩作战抵抗敌人的进攻。运输机不能降落,通过滑翔机不再可能将重伤员带出包围圈,霍姆尔镇内的房屋废墟就变成了临时病房,伤员们要在这里颤抖着苦苦煎熬。 尽管苏军采用着无比呆板的战术,而舍雷尔还在不断的鼓舞部队的士气,但是德军的防御面积还是在苏军的第33和第391步兵师连日不断的冲击下从2平方公里缩小到了1平方公里。滑翔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再也无法降落,而剩下地唯一补给方式——空投空投的补给不是直接投给了苏军就是投到了交战地域德军无法抢回的地方。德军士兵眼睁睁的看着挂着补给箱的降落伞落到中间的无人地带,对面有一些大胆的苏军士兵想跑过去把箱子拖走,还没等到靠近目标就被冰雹一样的德军机枪和步枪的拦阻射击,一些人立即被打倒在雪地里,剩下的都连滚带爬的逃了回去。直到夜里,德军才派出突击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慢慢爬过雪地把补给箱拖了回来。 虽然空军的补给空投行动很有规律,但实际到达守军手里的却很少,因此在围困期间,德军官兵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得到过足额的食物配给,更糟糕的是在被围的初期这份少得可怜的配额还被迫进一步缩减。 2月1日,第39装甲军军长阿尼姆将军通过无线电得悉了舍雷尔战斗群目前所经受的苦难,因此再次制定了一个新的救援行动并组建了一支新的战斗群。他打算进行一场激战打通一条道路直抵被孤立的守军。得到消息后舍雷尔也觉定在他的防线西侧组建两个小战斗群,当阿尼姆的部队发动进攻的时候这两个战斗群也会采取行动,里应外合直到与援救纵队取得接触。 舍雷尔为他的小型战斗群选择的西面突破地带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关键问题是开阔地旁边有一座地形优越的小高地,占据着这块高地的苏军很容易用火力封锁这片区域,德军若想从这里突破出去的话,最好是先夺取这个小高地,然后再从高地上向西突破。为此舍雷尔派出了第8(山地)轻型突击队担任此项任务,凭借其专业技能,他们很快将山上的苏军赶跑。紧接着一支由士兵组成的搬运队立即向山上运来突破部队将药用上的补给及弹药,就在他们紧张搬运物资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坏,暴风雪骤然而至,犀利的东风夹着冰凌如钢针搬无情地刺向湘搬运人员面颊,而肩扛着沉重弹药和物资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艰难跋涉更是痛苦至极,已经占领山顶的德军小分队士兵用雪块堆起了防御阵地,还用雪块堆成爱斯基摩人式的圆顶小屋来躲避寒风的侵袭。如此的天气不但给舍雷尔的部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样也席卷了第39装甲军派出的援军。尽管他们的出发位置离霍姆尔只有15公里,但是由于缺少防滑装置,卡车、装甲车及坦克跟本无法在冰冻的路面上行驶,所以攻击的重担全部落到了步兵肩上。 救援部队的第一个目标也是要先占领一座在地图上的标注代号为72.7的高地。当2月2日阿尼姆派出的部步兵向这个方向发动进攻后,防守在此的苏军第31步兵旅也意识到了这里的重要战术价值,立即与来犯的德军展开了激战。这片地区的积雪还不只是齐腰深而已,已经淹到了士兵们的胸部。德军步兵不但要随时与苏军交火,而且在雪中前进时必须要把步枪和机枪高举过头,这样才能避免积雪污染枪机或将其冻住,每前进一百米的距离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意志的极大地胜利。 经过了一整天不懈的进攻之后,德军的先导连终于前进到了靠近高地山顶的位置。他们只剩下最后一段需要冲刺的距离就要登上山顶,但是这一段约300米长平贪污掩护的距离成为了天然的“祖杀地带”。在步兵发起第一轮冲击之前,德军先用火炮对山顶上的苏军阵地进行了一轮弹幕射击,但穿入积雪中爆炸的炮弹却没有给苏军造成多大的损失。炮击停之后,德军步兵站起来展开散兵线艰难的向前推进,随即就被居高临下的苏军火力击退。第二次、第三次,后来的每一次进攻都是这样,他们被迫退回到72.7高地的斜坡上的攻击发起线上,疲惫而又失望的躺在雪上休息。接着就听到从山顶上传来的欢呼声,很显然,苏军将要发动反攻了。“乌拉”,穿过冰冷的空气,苏军士兵从山顶向德军猛冲下来,可怕的战斗呐喊声由远而近。俄国人同样要艰难得在雪中跋涉,虽然他们的前锋线移动缓慢,但是前进的气势十分逼人。精疲力竭的德军此时重新鼓起了战斗的勇气,他们决定要为之前所经受的痛苦和磨难报仇。知道在深雪中趴着将不会对开火有利,士兵们全部都站起来,举枪瞄准逐渐逼近的苏军。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 |
两个女儿定居美国,解放军中将去世消息刷屏 |
![]() |
美披露习家族隐藏财富 好戏还在后头 |
![]() |
中美再传大消息 拜登即将宣布… |
![]() |
中国又一匹黑马战机 一机四型 产量或突破1 |
![]() |
普京提出停战条件 想法与川普不谋而合 |
![]() |
两个女儿定居美国,解放军中将去世消息刷屏 |
![]() |
美披露习家族隐藏财富 好戏还在后头 |
![]() |
中美再传大消息 拜登即将宣布… |
![]() |
中国又一匹黑马战机 一机四型 产量或突破1 |
![]() |
普京提出停战条件 想法与川普不谋而合 |
![]() |
中国六代机发动机大突破 或击溃美国领先优 |
![]() |
刺伤4美国讲师 凶手身份曝光 |
![]() |
中国出口爆炸:无论谁当选 中美贸易战势必 |
![]() |
大胜!中国“眼中钉”,这个女人赌对了 |
![]() |
快要散架了?仁爱礁菲舰出现巨大裂纹和破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