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震惊中外的“8·23”炮战爆发了。
解放军为了此次炮战,集中的32个炮兵营又6个岸炮连,各种口径火炮439门,口径涵盖155毫米、152毫米、130毫米或122毫米,使用的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炮战,解放军击沉敌舰艇3艘,击伤4艘,摧毁炮兵阵地11处,仓库6座。而且,最为传奇的是,在炮战过程中,据说一发炮弹,误打误撞的落在了金门守军的一门203毫米火炮的炮膛里!
这门由美国“租借”而来火炮,对岸上上下下几乎当成了宝贝疙瘩。而且美国人也曾夸口:“八英寸炮是无法摧毁的,除非敌方的炮弹打在炮膛里”,没想到美国人一语成谶。所以,这门火炮在被解放军摧毁之后,台湾方面甚至动用情报部门进行了收集各种情报,妄图找到解放军是使用了什么新式武器,才有能如此准确的进行炮击。不过,最后的结果让对岸大失所望。摧毁203火炮的那发炮弹,是在呈抛物线状翻过了太武山顶后,已经达到了射程极限,于是便垂直落了下来,正好掉进了八寸炮的炮膛里。而这次误打误撞,完成对金门203巨炮“一炮入魂”的火炮,据说是来自苏联的ML-20型152毫米加榴炮。
ML-20型152毫米加榴炮,是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主力重型火炮,是由彼得罗夫领导下的172设计局研制的。当然,这款火炮的“祖宗”,是来自法国的“施耐德1910”型152毫米攻城炮。这款在一战时期还堪称性能卓越的火炮,到了上世纪2、30年代之后就已经逐渐落后。于是,苏联在其基础上先后改进并生产了M1910/30和M1910/34两款152毫米加榴炮。之后,再以M1910/34为基础改进出了ML-20型152毫米加榴炮。与M1910/34相比,苏联的设计者们将一个重新设计的加长152毫米身管/起落部分,安装在一个现有的M1931/37(A-19)型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上。同时,炮口安装了多孔制退器,炮尾增加了安全锁,仰角增加到65度;另外还使用新式橡胶轮胎,并在脚架上加装了小轮。经过这次改进之后,使用28倍径152毫米炮管的ML-20加榴炮,射程为17.2公里,高爆炮弹重达43.6千克,每分钟可发射4发。不过,由于该炮的全重略有增加,达到了7.2吨,所以需要由重型拖拉机拖曳行军,操作人员也需要9人。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6,884门ML-20加榴炮,不仅深受苏军官兵的喜欢,甚至也得到了敌人的青睐。曾经被苏联入侵过得芬兰,在对ML-20进行了改进之后,一直使用到了2007年。
当然,上世纪50年代与苏联关系更为密切的中国,对于苏联武器尤其是大口径火炮也是非常倾心。这一方面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保证志愿军有先进火炮在战场实施火力研制,又不会因为火炮口径和制式过于杂乱而给后勤部队造成困难;另一方,也是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的一条捷径。据统计,到1955年中国先后从苏联引进了1.1万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而ML-20也就在此时开始进入解放军序列。不过由于新中国从苏联引进的152毫米加榴炮型号过于复杂,所以并不知道中国何时获得ML-20加榴炮,也不知道获得了多少门。但是,152毫米炮已经开始成为志愿军的重要的压制火力。比如,入朝作战的炮3师和炮7师,就混装着苏式122毫米榴弹炮、152毫米榴弹炮两种口径的火炮。相信,这些火炮很有可能就是ML-20。因为,新中国获得M1938型和D-1型152毫米加榴炮,已经是1955年中苏双方交接旅顺之时。
不过在经过短暂的引进之后,中国开始了仿制过程。其中,1951年徐向前元帅率领中国兵工代表团赴莫斯科。经过艰苦谈判,苏联同意提供D-1型152毫米榴弹炮等的技术图纸,交由中国仿制。中国在1953年由,国营127厂依靠苏联技术、图纸、资料开始试制,到了1956年仿制成功,1958年定型,被称为“一九五六年式一五二公厘榴弹炮”,简称“56式152榴弹炮”。不过这型火炮最为辉煌的是作为受阅方队,参加了1959年举行的国庆大阅兵。之后,和快就被新的66式152毫米加榴炮所取代,而这型以苏联D-20型152毫米加榴炮为基础研制的火炮,在1966年研制定型。至此之后,这款名为“PL66式152毫米加榴炮”的大口径火炮,成为中国陆军最强有力的火力支援武器。
如今,金门炮战已经过去60周年,解放军的大口径火炮早已从152毫米变成了155毫米。不过,对于美制203火炮“一炮入魂”的传奇必然会继续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