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阿富汗塔利班的回归对印度而言是一个明显的战略挫折,加剧了印度面临的陆地威胁。这里说的陆地威胁,主要指的是克什米尔地区。在塔利班第一次当权期间,塔利班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是站在巴基斯坦一方的,这也是为什么巴基斯坦在20年前承认塔利班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入侵阿富汗之后,印度立马跟进,开始在阿富汗进行投资,跟美国一道扶持傀儡政府。印度主要目的就是反制巴基斯坦,把塔利班消灭之后,印度就成了阿富汗的盟友,巴基斯坦由于支持塔利班,则成为了局外人。同时,印度还能在中亚地区扩大其影响力。
印度对西方入侵阿富汗一事,表现得极为热衷,当时很多美国阵营的国家都是这样,非常积极地出兵配合美国,认为去阿富汗就是分蛋糕,美国没有要求就会主动请战。印度也是其中之一,在投资的同时,印度也派出了一支作战部队,虽然存在感不高,但确确实实向阿富汗战场出兵了。
印度可谓是双管齐下,经济上大力援助阿富汗傀儡政府,军事上跟美国联军协同作战。当时的阿富汗局势,对于印度来说,可谓是一片光明,甚至可能已经想好了怎么跟阿富汗傀儡政府一起对巴基斯坦,怎么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文章等。
然而,阿富汗战争开打几年之后就不对劲了,塔利班仿佛无穷无尽一样。联军本以为控制了坎大哈,塔利班就成不了气候了,结果塔利班在联军的攻势下,来一个“散是满天星”,在阿富汗的各个地区都有了据点,变得更加神出鬼没。这个时候已经不对劲了,很多北约小国连派兵都不愿意派了,很多美国盟友都想着只出钱不出人。

可惜印度并没有察觉到这些,仍在阿富汗继续投资,并且执意跟塔利班过不去。后来美国也玩不转了,赶紧把本拉登杀掉,随后就迎来了塔利班的反扑,搞得美国不仅没撤军,反而又增了一波兵,彻底陷在了阿富汗。如果印度在这个时候抽身,现在还能有一些回旋余地,结果印度偏偏着了美国的道,认为阿富汗整体稳定,美国已经掌握了局面。
就这样,印度糊里糊涂地继续加大跟加尼政府的合作,直到加尼跑了,印度才意识到自己20年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苏联入侵阿富汗之时,印度不惜得罪美英也要支持苏联,足以看出印度对阿富汗多么感兴趣。然而,接连两次站错队,印度想在阿富汗有一席之地的愿望恐怕短期内很难实现了。
现在印度国内普遍心态失衡,对美国意见非常大,一名印度知名记者讽刺拜登是“披着羊皮的羊”,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本来就很软弱,实际表现就跟人们的印象一样。此外,印度人还抱怨中国成为了大赢家。西方媒体也很爱这么炒作,它们眼中只有利益,却始终不明白仁者无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