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导弹封印解除 克里米亚大桥危矣? | |
www.wforum.com | 2025-04-22 15:48:01 海风观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2025年4月2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0日晚在社交媒体发文,提议俄罗斯和乌克兰停止使用远程无人机和导弹袭击民用基础设施至少30天。 泽连斯基的停火倡议背后,是俄乌战场持续深化的远程武器博弈。 早在2024年3月,被披露的"金牛座导弹计划"录音门事件已为冲突埋下伏笔--俄罗斯媒体曝光了录音,内容直指德国空军高层秘密讨论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的具体计划,包括如何利用该武器打击克里米亚大桥等关键目标。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国际震动,作为德国现役最先进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金牛座”导弹射程达500公里,具备隐身能力和高精度打击性能,若被部署至乌克兰战场,克里米亚大桥这一俄军补给线的“生命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多次将克里米亚大桥列为战略打击目标,但受限于远程武器的匮乏,始终未能对其造成致命破坏。 德国作为欧洲对乌军援的第二大国,此前因顾忌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长期拒绝提供“金牛座”导弹。 然而,此次录音泄露事件不仅暴露了德国军方的激进立场,也让外界猜测朔尔茨政府是否已悄然改变策略。 随着西方援乌武器不断升级,一场围绕“金牛座”导弹的政治博弈与军事风险正在加速发酵。 乌克兰的“战略钥匙”与俄罗斯的“红线”“金牛座”巡航导弹的军事价值在于其突破传统防御系统的能力。 该导弹采用低空突防技术,可规避雷达探测,配备串联钻地战斗部,能穿透加固目标。 对于乌克兰而言,若获得“金牛座”,其打击范围将覆盖克里米亚半岛全境及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尤其是克里米亚大桥——这座横跨刻赤海峡的交通枢纽是俄军向克里米亚和乌南地区输送物资的核心通道。 然而,正是这种战略威慑力让德国政府陷入两难。 朔尔茨多次公开拒绝提供“金牛座”,以及担忧刺激俄罗斯升级冲突。 但录音泄露事件揭示,德国军方内部存在与政府公开表态相悖的行动计划。 这种矛盾反映出德国在“援乌抗俄”与“避免引火烧身”之间的微妙平衡。 与此同时,俄罗斯已将克里米亚大桥视为领土主权的象征。 该桥两次遭袭后,俄方迅速修复并强化防御,表明其不惜代价维护战略通道的决心。 若“金牛座”导弹被用于攻击大桥,不仅可能切断俄军补给,更会被莫斯科视为对本土的直接打击,从而触发更激烈的报复行动。 内政外交的双重压力德国的犹豫不仅源于军事风险,更与其国内政治生态息息相关。 自俄乌冲突以来,德国民众对援乌的疲劳感逐渐显现,武器升级将延长战争并加剧经济困境。 西方对俄制裁已重创德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继续军援只会让经济雪上加霜。 朔尔茨政府的“克制”还根植于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复杂考量。 冷战后的德国长期奉行“以贸易促和平”的对俄政策,能源合作与经贸纽带曾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即便在冲突爆发后,德国仍试图在“支持乌克兰”与“保留对话空间”之间寻找平衡。 例如,朔尔茨承诺德国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却始终避免公开呼吁“乌克兰胜利”,而是强调“俄罗斯不能赢,乌克兰不能输”的模糊立场。 然而,这种平衡正被内外压力逐步打破。 国际层面,美国2024年允许乌克兰使用ATACMS导弹打击俄境内目标,英法早已提供同类武器,德国若坚持孤立立场,恐被盟友视为“软弱”。 国内层面,执政联盟中的绿党及在野党基民盟均要求放开“金牛座”援助,认为乌克兰的失败将威胁欧洲安全。 录音泄露事件进一步加剧了朔尔茨的困境:军方与政府的立场分歧暴露了德国决策层的裂痕,而俄方借机渲染“德国参战阴谋”,令柏林在外交上陷入被动。 克里米亚大桥与冲突的“临界点”克里米亚大桥的安危已成为俄乌冲突的“风向标”。 对乌克兰而言,摧毁这座大桥不仅能削弱俄军后勤能力,更是宣示对克里米亚主权的象征性行动。 2023年,乌军使用英国提供的“风暴阴影”导弹对大桥发动袭击,但因射程限制未能造成结构性破坏。 若“金牛座”导弹入场,乌军的打击精度与突防成功率将显著提升,大桥的防御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然而,这种升级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 俄外交部则称北约的“虚伪面具”已被撕下。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西方武器直接打击俄本土目标可能迫使莫斯科调整战略,包括扩大动员、升级核威慑或对北约成员国实施报复。 届时,冲突的外溢风险将远超当前范畴。 此外,德国的抉择还将影响欧洲安全架构的重塑。 若“金牛座”最终交付,可能推动其他北约国家跟进提供远程武器,进一步模糊“防御性援助”与“直接参战”的界限。 反之,若德国迫于压力退缩,则可能动摇西方援乌联盟的凝聚力,为俄罗斯创造战略喘息空间。 结语“金牛座”导弹的博弈本质是俄乌冲突“持久化”与“可控性”之间的角力。 对德国而言,提供这款武器既是战略机遇,亦是政治雷区——它可能帮助乌克兰扭转战场劣势,也可能将欧洲拖入更危险的对抗旋涡。 朔尔茨政府的谨慎折射出冷战遗产与现实主义外交的交织:德国既不愿放弃“和平国家”的身份叙事,又无法回避作为欧洲大国的安全责任。 当前,俄乌双方均无退让迹象,而西方武器库的持续输血正在逼近莫斯科的忍耐极限。 无论“金牛座”导弹最终是否解封,这场围绕克里米亚大桥的攻防都已揭示一个残酷现实:冲突的升级螺旋难以停止,而和平的窗口正随每一枚导弹的呼啸声逐渐关闭。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 |
第三股势力已浮现 中国要防的不只美日 |
![]() |
中国氢弹试射成功 非核氢爆技术大突破 |
![]() |
歼-36空中原地直角转向 谁还怀疑机动能力? |
![]() |
中国涡扇-35问世 推力35吨超越美俄 |
![]() |
菲律宾军舰闯黄岩岛 已超中国海警能力上限 |